试将“文眼”作“课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眼”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教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可通过复活“文眼”语言,再现“文眼”意境,拓展“文眼”诗意等手段,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眼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3
  “诗眼”“文眼”之说,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之。它们往往为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对文章结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或对文章主题起到了揭示作用,常常能使诗文通篇皆灵动,熠熠而生辉。笔者认为,这些“文眼”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文字的芬芳诗韵弥漫开来。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七册中有一篇课文《桂花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文章以纯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画卷,充满了对芬芳桂香的回味、对摇花之乐的追忆、对故土乡情的眷恋。文中的一首小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尤其值得回味。虽然在文章中。小诗仅是以父亲“口占一绝”的形式出现,却暗合了全文的内容,隐含了乡情、乡韵,以此可以辐射全篇,从中也可以品味出萦绕在作者心头几十年的情感和意蕴。在我看来,这正是全文“文眼”之所在。
  为了让学生感悟琦君富有诗意的乡情、乡愁,我试将此“文眼”作“课眼”,让小诗作为一节课的主线,通过复活诗句,再现诗境,拓展诗意,与学生一起还原诗意的文本,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一、复活“文眼”语言,穿越时空界限,拨动心弦
  课堂就从“细细香风淡淡烟”开始——
  师:这句诗让你联想到课文中描绘的哪个场景?(出示相关段落)谁能用朗读带着大家走进这个场景?
  师: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父亲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点上一炷香。
  生2:我好像闻到了淡淡的檀香。
  生3:这檀香里似乎还夹着点桂花香。
  复活诗的语言是以诗为“课眼”构建课堂的前提。这首诗中,“细细香风淡淡烟”恰巧是文中的一个具体场景,我选择诗文互读的方式切入本课的学习,将诗句的理解还原到具体的创作场景中。
  如果仅靠品味文中场面描写的语言,或者单就诗句而解释诗句,学生是绝不可能有如此细腻而丰富的感受的。前者场面虽细致,却缺少诗情,后者有诗情,却流于玄妙。正是这诗文互读点燃了学生的诗情,将“檀香里似乎还夹着点桂花香”的微妙感觉激活了,可以说是穿越了时空界限,拨动了学生心弦。
  二、再现“文眼”意境,随缤纷花雨,触摸诗情
  如果说萦绕于琦君心头的那淡淡花香是悠远而写意的,那么帮大人抱着桂花树摇花的那份记忆就是真切而写实的。为了让这群缺少体验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的乐趣,我紧扣文中的“缠”字,为学生再现了诗意的情境。
  师:现在,我就是妈妈,你就是小琦君,你想去摇桂花,打算怎么说呀?
  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热情可高了:“妈妈,你看,满树的桂花开了,多漂亮啊,就让我出去玩玩吧!”有的学生甚至还拉着我的手,扭动着身姿,撒起了娇。
  (一阵欢快的音乐响起,我请学生们站起来)
  师:我们一起来摇桂花吧。桂花落在哪儿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楷文的头上都是桂花,像戴了一顶花环。
  生2:我觉得我现在满身都是花,就是个花仙子。
  生3:我感受到了扑鼻的桂花香,口水都流下来了,因为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小圆子。
  在音乐声中,学生们仿佛真的置身于这“花雨缤纷”中,深切感受到了在桂花树下铺竹席是乐,抱着桂花使劲摇是乐,看着金黄的桂花落得自己满头满身是乐,想着有好吃的也是乐。就这样,文中诗意的景象在课堂上复活了,学生们也在这缤纷花雨中触摸到了诗情。
  三、拓展“文眼”诗意,追随“竞收桂子”的旧梦,倾听游子心语
  文本中四溢的桂花香,浓浓的摇花乐,掩不住琦君淡淡的乡愁。香,可以去找寻;乐,可以去感受。但这情如何去体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
  文中的这首小诗,字面上并没有表达出这份乡愁,就如文章中弥漫的是童年的乐趣,并没有直接的愁绪一样。我在执教时,以拓展诗文的背景入手,让学生触摸作者悠远的情思。
  师:知道这首父亲当年“口占一绝”的小诗留在作者记忆中有多少年了吗?
  出示:琦君原名潘希真;
  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杭州;
  33岁迁至台湾;
  79岁定居美国;
  95岁,金秋时节重回梦绕魂牵的故乡;
  2004年到台湾居住……
  生1:大概20年吧,这篇文章是她在台湾的时候写的,至少也该有20多年了。
  生2:是50多年吧,她到现在都还记得这首小诗。
  生3:我想她是忘不了这首诗的,也忘不了诗中的每一个画面,包括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里的样子,一定都不会忘记。
  ……
  师: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的用意了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难得有沉静的一刻,这可贵的安静预示着他们心灵的悸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从这份穿越了几十年的记忆中感受到了萦绕在心头的那份对故乡、对童年的眷恋。一首小诗的复活带来的是令人欣慰的生命体验。
  师:前后桌讨论讨论,试着完成填空。
  许多年过去了,面对这一大袋桂花,母亲还可以像当年一样 ,却无法像当年一样 。
  (学生们沉思片刻,作出了回答)
  生1:母亲还可以像当年一样闻到桂花香,却无法像当年一样在树下看着儿时的我傻傻地摇桂花的模样。
  生2:母亲还可以像当年一样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却无法像当年一样听到父亲的口占一绝。
  ……
  有一个学生在学完《桂花雨》一文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琦君虽已告别了童年,离开了母亲,远离了故土,但童年生活里那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永久地成了琦君甜蜜的梦。”
  如此,淡淡的花香,浓浓的乡愁,因为“文眼”的巧用,如淙淙的小溪,缓缓地流淌在学生的生命长河中,丰盈了诗韵,丰盈了课堂,更丰盈了学生的心田。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本,许多作品以其优雅的语言,飞扬的诗韵成为滋养儿童生命的营养。为此,也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流派是从诗味入手的,有的提倡诗性语文,有的研究诗味课堂。我通过对《桂花雨》一课的教学探索,发现原来从文本出发,紧扣文本自身语言,挖掘文本自有诗韵,也不失为一条构建诗韵丰沛的语文课堂的简约路径。而其中紧扣“文眼”,就是简约中的简约之道。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行文亦无定法。“文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一个词,有的表现为一个警句,有的甚至是一个物件。对“文眼”的探寻就是一个深入文本、走进文思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调动自己的学养积累巧将“文眼”作“课眼”更需要教师高超的课程开发意识。慧眼识“眼”,匠心巧运,“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艺术效果将会是对我们课堂最好的馈赠。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摘 要]以“完整的课堂观”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何让学习在课前真正发生?在课上如何构建“基于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的最佳学力课堂呢?在课后又如何让学习继续延展?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力地影响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先学;导问;分享;延展;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生本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倾听是第一要义,交响是第二要义,反刍是第三要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课堂;倾听;交响;反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习表达,指向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领悟写法,指向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风格,指向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言意融合,指向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只有在“语用”的沃土上,核心素养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微博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方式,短小精悍,但不失精彩。通过微博的读写、经典文学作品的仿写,以及师生的“调侃”和活动作文课的协同,作文教学妙趣横生,令许多个性鲜明的真实表达不断涌现。  [关键词]微博 经典 童趣 个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2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四回写道:“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