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先生都是独生子女,一开始认识时,只觉得有某种特质相互吸引,似乎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虽然说不清楚那是什么。
在我童年的时候,独生子女不普遍,所以那少数的独生子女就成了标本,他们的表现构成了一般人对独生子女的印象。稍长,从许多心理学、发展学、教养学的书中,我读到独生子女的霸道和自私。虽然我自己一直不认为我太糟糕,尤其是当有人说我“不太像独生子女”时,就更沾沾自喜,以为那是因为我没有独生子女的娇气和骄气。遇到葛瑞格时,也不觉得他有独生子女的劣习,所以就放心地与他交往。
然而,交往期间,我逐渐发现我们那相似的特质竟然是自我中心的倾向。或许因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竞争与合作的对象,我们习以为常地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大部分的成人考虑事情时,会自然地考虑别人的立场,可是,对我们来说,那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吃力的事。
恋爱中的人彼此的包容多些,学着接受对方的自我中心,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困难,反而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毛病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难怪英文的“喜欢”(like),与“相像”同字。但婚姻是天长地久的,独生子和独生女要共度一生,实在是难以想像的挑战。
婚前,我与同事赴购物天堂新加坡和香港参加会议,休息时大伙儿一起逛街。我看到同伴为家人、朋友选购礼物,打点得非常周到,我却想不出该给爸妈买什么,结果一趟逛下来,我买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可是心里还是觉得该为家人买点什么。我努力地想,努力地看,就是想不出该为我朝夕相处三十几年的爸爸、一向照顾我无微不至的妈妈、即将共度一生的男友买些什么,就更甭提其他的亲友了。
我十分沮丧,我这样的人适合结婚吗?我有照顾别人的能力吗?会不会当葛瑞格发现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时,就后悔跟我结婚呢?我担心极了,看到给自己买的东西也产生罪恶感。回到台湾,我给还在美国等着来当台湾女婿的葛瑞格打电话:“我真的很不会照顾别人,我们不要结婚好不好?”
他在电话的那头莫名其妙,我解释说:“我去香港和新加坡,居然不知道该买什么给你,因为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我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你替我买什么了。而且,会不会买东西跟幸福无关,你为什么这么担心?”
“可是我看别人都知道家人的需要,我只是自顾不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因此被“修妻”,不过我可不想成为第一个。
“你放心,我会照顾自己,若有需要,一定清清楚楚地告诉你。”
我再想想,自我中心的人不限于独生子女,既然我们都很了解这种特质的苦恼,互相提醒总是容易些。此外,不要寄希望于对方主动想到我的需要,也学着直接表达,让对方有机会知道我要什么。有这点共识,相处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走出家外,有待我们学习的还多着呢!
婚后不久,有位邻居告诉我:“辶毓,我前天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葛瑞格,他实在有点过分……”见她欲言又止,我问:“葛瑞格怎么啦?”
“我觉得他有点奇怪。”
我很好奇,到底葛先生做了什么事,让人家如此大惑不解?
“是这样的,我在公车上遇到他,本来两人都没有位子,站着聊天聊得很开心。后来旁边位子有人下车,他居然问都没问我一下,就一屁股坐下去,还抬头跟我笑,继续聊。”
看她那么懊恼,我不禁哈哈大笑,她的神情更困惑。我问:“他坐下后,你有没有告诉他你也想坐?”
“没有,我愣住了。按西方人的礼节,不是男士都要让女士吗?”
“别忘了,我家先生是从美国嫁到台湾来的新新男士,他绝对相信男女平等,所以他相信你站得住!”我看他还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解释,只好接着说:“谢谢你告诉我。我回去会提醒他。不过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明白告诉他你也想坐。他一定会让你坐的。”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以前普遍,常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当独生子女好不好?我只有一个孩子,需要不需要替他生一个弟妹?”
其实,每个人都有成长过程中的条件和限制,独生子女享有方方面面所有的关注,只要他懂得珍惜和分享,不一定会变得霸道。他们比较不能顾及别人,若旁人了解而愿意明白告诉他,逐渐地也会帮助他走出自我中心的限制。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以“独”攻“独”的实况,我们也可以奉告:“那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有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如果没有爱的话,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都不会过得太好。有了了解与爱,多看到个人成长过程的不同,才能和平共处,互相成全。
在我童年的时候,独生子女不普遍,所以那少数的独生子女就成了标本,他们的表现构成了一般人对独生子女的印象。稍长,从许多心理学、发展学、教养学的书中,我读到独生子女的霸道和自私。虽然我自己一直不认为我太糟糕,尤其是当有人说我“不太像独生子女”时,就更沾沾自喜,以为那是因为我没有独生子女的娇气和骄气。遇到葛瑞格时,也不觉得他有独生子女的劣习,所以就放心地与他交往。
然而,交往期间,我逐渐发现我们那相似的特质竟然是自我中心的倾向。或许因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竞争与合作的对象,我们习以为常地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大部分的成人考虑事情时,会自然地考虑别人的立场,可是,对我们来说,那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吃力的事。
恋爱中的人彼此的包容多些,学着接受对方的自我中心,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困难,反而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毛病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难怪英文的“喜欢”(like),与“相像”同字。但婚姻是天长地久的,独生子和独生女要共度一生,实在是难以想像的挑战。
婚前,我与同事赴购物天堂新加坡和香港参加会议,休息时大伙儿一起逛街。我看到同伴为家人、朋友选购礼物,打点得非常周到,我却想不出该给爸妈买什么,结果一趟逛下来,我买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可是心里还是觉得该为家人买点什么。我努力地想,努力地看,就是想不出该为我朝夕相处三十几年的爸爸、一向照顾我无微不至的妈妈、即将共度一生的男友买些什么,就更甭提其他的亲友了。
我十分沮丧,我这样的人适合结婚吗?我有照顾别人的能力吗?会不会当葛瑞格发现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时,就后悔跟我结婚呢?我担心极了,看到给自己买的东西也产生罪恶感。回到台湾,我给还在美国等着来当台湾女婿的葛瑞格打电话:“我真的很不会照顾别人,我们不要结婚好不好?”
他在电话的那头莫名其妙,我解释说:“我去香港和新加坡,居然不知道该买什么给你,因为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我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你替我买什么了。而且,会不会买东西跟幸福无关,你为什么这么担心?”
“可是我看别人都知道家人的需要,我只是自顾不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因此被“修妻”,不过我可不想成为第一个。
“你放心,我会照顾自己,若有需要,一定清清楚楚地告诉你。”
我再想想,自我中心的人不限于独生子女,既然我们都很了解这种特质的苦恼,互相提醒总是容易些。此外,不要寄希望于对方主动想到我的需要,也学着直接表达,让对方有机会知道我要什么。有这点共识,相处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走出家外,有待我们学习的还多着呢!
婚后不久,有位邻居告诉我:“辶毓,我前天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葛瑞格,他实在有点过分……”见她欲言又止,我问:“葛瑞格怎么啦?”
“我觉得他有点奇怪。”
我很好奇,到底葛先生做了什么事,让人家如此大惑不解?
“是这样的,我在公车上遇到他,本来两人都没有位子,站着聊天聊得很开心。后来旁边位子有人下车,他居然问都没问我一下,就一屁股坐下去,还抬头跟我笑,继续聊。”
看她那么懊恼,我不禁哈哈大笑,她的神情更困惑。我问:“他坐下后,你有没有告诉他你也想坐?”
“没有,我愣住了。按西方人的礼节,不是男士都要让女士吗?”
“别忘了,我家先生是从美国嫁到台湾来的新新男士,他绝对相信男女平等,所以他相信你站得住!”我看他还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解释,只好接着说:“谢谢你告诉我。我回去会提醒他。不过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明白告诉他你也想坐。他一定会让你坐的。”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以前普遍,常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当独生子女好不好?我只有一个孩子,需要不需要替他生一个弟妹?”
其实,每个人都有成长过程中的条件和限制,独生子女享有方方面面所有的关注,只要他懂得珍惜和分享,不一定会变得霸道。他们比较不能顾及别人,若旁人了解而愿意明白告诉他,逐渐地也会帮助他走出自我中心的限制。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以“独”攻“独”的实况,我们也可以奉告:“那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有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如果没有爱的话,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都不会过得太好。有了了解与爱,多看到个人成长过程的不同,才能和平共处,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