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都办有“校中厂”,为的是“以產养教,以教促产”,这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资金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为此,本文也针对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特别是交通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实习条件缺乏等问题。为此,一些院校采取办校中厂的办法,进行校企合作,这既可以解决学校的资源不足问题,又可以为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充足条件。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办校中厂,开展校企合作,是有效解决学校教学实践问题的途径。当前情况下,拓展教学资源、减轻办学压力是交通类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办校中厂,进行校企合作,所需经费不多,且有助于缓和产教矛盾。同时,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校内的实习基地空间有限,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而这时就可以体现出校中厂的价值。校中厂可以提供足够岗位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有效缓解学校的实习基地设备少、岗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问题,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
2.1 选择合作企业
开展校企合作,最终目的是有效连接企业和交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用价值,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来说,如何选择合作的企业,设置合作门槛,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成效。因此,要选择规模较大、有良好发展前途和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选择技术先进、业务水平优秀的企业。同时,选择的企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志于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愿意积极与学校合作。
2.2 明确双方的职责
交通类高职院校属于公益类,而企业则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二者的职责和目标不同,社会属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双方的合作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以此来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为此,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要首先签署内容详尽的合作协议,在协议中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定,确保双方的合作有制度可依,防止出现“面和心不和、若即若离”等局面,而这也可为双方的有效合作奠定基础。
2.3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长效的科学合作机制,这有助于保证双方能够深入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要增大双方的信任度,多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合作共赢、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在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大目标下,做到兼顾企业的效益,要适当让利于企业,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意识。同样,企业在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帮助学校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人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合作,真正实现生产和教育的对接。
三、“校中厂”的方式选择
3.1 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对于“校中厂”来说,校企双方也要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作为共同的目标,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加强合作。一方面,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教学中的优势,联合校中厂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协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优化企业的管理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校中厂要借助学校改进技术,追踪最新信息,借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3.2 组织开展对外培训活动
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根据校中厂生产活动情况开展对外培训活动。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校中厂的规范化水平,扩大校中厂的社会资源和业务范围,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加特色和学校的声誉。
3.3 积极开展校中厂员工的培训工作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学校要利用自身在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闲余时间,对员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学校教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企业制定可操作的培训计划,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行持证上岗,提高员工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工作
校中厂、校企合作,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将课堂由教室搬入企业的生产车间。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的操作流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资格评定准备条件,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课堂和企业生产的有机融合,让教学提前参与到生产中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江东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校中厂”模式下“混编”教学团队构建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特别是交通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实习条件缺乏等问题。为此,一些院校采取办校中厂的办法,进行校企合作,这既可以解决学校的资源不足问题,又可以为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充足条件。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办校中厂,开展校企合作,是有效解决学校教学实践问题的途径。当前情况下,拓展教学资源、减轻办学压力是交通类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办校中厂,进行校企合作,所需经费不多,且有助于缓和产教矛盾。同时,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校内的实习基地空间有限,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而这时就可以体现出校中厂的价值。校中厂可以提供足够岗位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有效缓解学校的实习基地设备少、岗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问题,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
2.1 选择合作企业
开展校企合作,最终目的是有效连接企业和交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用价值,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来说,如何选择合作的企业,设置合作门槛,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成效。因此,要选择规模较大、有良好发展前途和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选择技术先进、业务水平优秀的企业。同时,选择的企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志于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愿意积极与学校合作。
2.2 明确双方的职责
交通类高职院校属于公益类,而企业则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二者的职责和目标不同,社会属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双方的合作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以此来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为此,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要首先签署内容详尽的合作协议,在协议中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定,确保双方的合作有制度可依,防止出现“面和心不和、若即若离”等局面,而这也可为双方的有效合作奠定基础。
2.3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长效的科学合作机制,这有助于保证双方能够深入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要增大双方的信任度,多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合作共赢、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在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大目标下,做到兼顾企业的效益,要适当让利于企业,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意识。同样,企业在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帮助学校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人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合作,真正实现生产和教育的对接。
三、“校中厂”的方式选择
3.1 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对于“校中厂”来说,校企双方也要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作为共同的目标,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加强合作。一方面,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教学中的优势,联合校中厂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协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优化企业的管理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校中厂要借助学校改进技术,追踪最新信息,借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3.2 组织开展对外培训活动
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根据校中厂生产活动情况开展对外培训活动。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校中厂的规范化水平,扩大校中厂的社会资源和业务范围,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加特色和学校的声誉。
3.3 积极开展校中厂员工的培训工作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学校要利用自身在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闲余时间,对员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学校教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企业制定可操作的培训计划,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行持证上岗,提高员工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工作
校中厂、校企合作,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将课堂由教室搬入企业的生产车间。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的操作流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资格评定准备条件,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课堂和企业生产的有机融合,让教学提前参与到生产中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江东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校中厂”模式下“混编”教学团队构建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