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潮淹没的新闻人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_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面是全民娱乐的大趋势,一面是“新闻立台”硬指标,处在两面夹击中的电视人给新闻节目也套上娱乐的外衣,或者干脆投靠综艺。
  每次走过湖南卫视办公楼401门口,抬头看见“谢涤葵团队”五个烫金字时,谢涤葵就会在心里默念:千万不要做错决定。
  “接下来,我们要策划一档音乐竞赛节目。”谢涤葵不知道怎么跟手下人开这口,他觉得这个决定违背了当初对年轻人许的愿望。
  2011年,新闻纪实节目《发现》停播。制片人谢涤葵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解散团队,人员补充到其他团队;一是创新一档更符合湖南卫视“快乐中国”整体风格的节目。
  谢涤葵选择了后者,他以为自己可以保留纪实节目的灵魂。但事实是,他们和新闻纪实越走越远。
  夹缝中的奇葩
  “这是一个理想和梦想破灭的过程。”谢涤葵的挣扎是从《晚间新闻》停播开始的。
  “我们就是在湖南卫视娱乐大潮中淹没的新闻人。”2008年4月的一天,谢涤葵带着三十多个人一起浩浩荡荡从《晚间新闻》办公室搬到《乡村发现》办公室。搬家那天,一个年轻记者对谢涤葵说。《晚间新闻》下课永远是湖南卫视新闻人心里的一根刺。
  用湖南电视台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李浩的话说,“如果仅仅以收视率和市场关注度这两个硬性指标来衡量,《晚间新闻》不该下课。但这档节目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已经不相适应。即便勉强保留,该节目在整个频道中也显得比较孤立。”
  李浩所指的整体定位是2004年在湖南卫视全面铺开的“快乐中国”理念。“快乐中国”理念确立,新闻节目马上变得不合时宜。
  首先停播的是《新青年》,替代它的是大众娱乐擂台秀节目《谁是英雄》。同年,被称为“才女”的杨晖和《新青年》主持人柴静离开了湖南卫视。
  “就像改朝换代一样,新闻人给娱乐大势让路了。”2004年,《晚间新闻》元老潘礼平眼看着大批电视新闻人从湖南卫视出走,他能做的就是让《晚间新闻》撑下去。
  《晚间新闻》创下连续两个月同时段收视全国第一的纪录,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在上星媒体不可能靠揭黑新闻,这是自杀,”潘礼平的生存圣经是把讲故事做到极致,他让所有的记者去挖故事,而不是采消息,“有眼泪、有炮弹、有欢笑、有嘲讽、有奇闻轶事、有实用信息、有海外风情。一句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纽约时报》曾专程到长沙采访《晚间新闻》,并在文中称其为“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这颗在所有电视台都在字正腔圆播报严肃新闻的时候杀出来的“怪味豆”,成功避开了省级卫视新闻刻板、低收视率的尴尬。
  节目获奖、收视率第一、广告收入第一、朱镕基打电话来表扬……所有电视人能获得的荣誉,《晚间新闻》几乎都得到过。《晚间新闻》更是湖南省宣传部最好用的挡箭牌。
  “谁说有了新闻节目,电视就活不下去了?你们看看人家《晚间新闻》不是活得好好的?”宣传部门只要给电视台开会,潘礼平就会成为领导们的撒手锏:用《晚间新闻》堵住悠悠众口。
  “其实在卫视做新闻都是比较悲哀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那种新闻自由的地方,缺少土壤。《晚间新闻》可以说是夹缝里的奇葩,”谢涤葵说,潘礼平担任湖南卫视台长助理后,他从恩师手中接过《晚间新闻》,“在夹缝里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地方卫视来说,真正想把新闻做成一个很大的故事,很难。”
  从纪实到娱乐
  2005年,“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后,《晚间新闻》这颗“怪味豆”,显得味道不足了,电视台越来越不需要这档新闻节目。
  《晚间新闻》拼命地改版,想活下去。最后一次改版,主播张丹丹收了一个徒弟“牟大嘴”,和男主播李锐组成了“红花绿叶三人组”。“牟大嘴”的任务是负责搞气氛,“EVERYBODY一起来”的口頭禅让新闻播报活脱脱透着综艺范儿。这个改版方案,是谢涤葵亲手做的,他希望增加节目的娱乐元素,贴合频道定位。可“EVERYBODY一起来”引来骂声一片,张丹丹甚至为此在节目中公开道歉。
  最后一次想要撵上“快乐中国”脚步的尝试失败了,一个月后,《晚间新闻》让路《鲁豫有约》。
  按照湖南电视台的新规矩:一档节目下课,团队就要解散补充到其他节目中去。
  谢涤葵想要留住团队等待东山再起,他主动要求为策划新闻纪实节目《乡村发现》升级改版。“只要能创造价值,就不会被抛弃。”为了留住团队,谢涤葵带着所有人尝试娱乐——制作2008年“快乐女声”宣传节目《想唱就唱》。
  团队里所有人重新学习如何做娱乐节目。抱着新闻理想跟着谢涤葵的年轻人们心里很是不服气,操作起来更觉得并不得心应手。谢涤葵只能开导手下的年轻记者:“处在现下的大环境中,台里需要什么,我们就得去做什么。”
  适应的过程非常短,这些新闻人度过短暂的陌生期后,做娱乐反倒更简单。
  2008年底,《乡村发现》改版为《发现》,谢涤葵团队的记者们终于又过回了出去“挖故事”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2011年湖南卫视收视下滑,《发现》因为收视率和广告效益都不甚理想而停播。
  “还要保住团队吗?”谢涤葵挣扎过。
  这些年,《晚间新闻》复播的传闻让团队一度燃起希望,最终不了了之。《发现》让年轻人们找回做新闻的热情,现在又把他们打回原形。
  “哪怕不是《晚间新闻》、不是《发现》,也会是有它们灵魂在的节目。”最终谢涤葵还是留住了团队,他们搬到了现在的工作室401。
  “谢涤葵团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却事与愿违,这班人马根据台里需要创办了新节目《好奇大调查》:通过娱乐、趣味的方式,对诸如“加油站能不能打手机”等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进行验证。这档节目被定位为娱乐纪实类。
  今年年初,湖南电视台应对收视滑铁卢全面升级改版。《好奇大调查》被临时抽调到新闻中心更名《新闻大求真》,由另一个团队接手,充当了六点半档播出的新闻节目。
  《新闻大求真》经过改良之后上档,一下子冲到了同时段全国前四,新闻中心拿到了十万元的奖金。
  一次谢涤葵和《新闻大求真》制片人戴飞碰面。谢涤葵本想恭喜他节目成功,戴飞却感叹,“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慢慢地在靠拢,新闻节目不能往深度走的时候,就只能往宽度走,我们完成不了传统新闻的监督的震慑力,就只能做些服务性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是被选择的。”   无法留住的魂
  1996年,谢涤葵进入湖南卫视,身为湖南电视台子弟的他可以挑地方,谢涤葵选择了新闻中心。原本一腔热忱想要“光复新闻”,但现实却让谢涤葵一步步地被娱乐同化,“不知从何时开始,做个新闻人,开始有生不逢时的感觉。”
  目前,湖南卫视纯新闻资讯类的节目还保有三档,《湖南新闻联播》、《播报多看点》和《新闻大求真》。
  “湖南卫视新闻节目最多的时候有差不多十档,不过那是在2005年之前的事情了。”谢涤葵怀念自己“生逢其时”的日子。
  打开电视机,看到昔日的新闻主播正穿着时尚花哨的衣服在屏幕里蹦蹦跳跳,“肯定会失落,整体的东西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局部的牺牲就在所难免。”谢涤葵根本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团队正在闲置,他希望拿回那档他们真正得心应手的节目《变形计》。
  《变形计》是现湖南卫视副台长梁瑞平一手创办。
  梁瑞平初衷是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如果我问你什么,你是否想到妈妈梦中的惊起?如果那是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做路牌?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再彷徨?——《变形计》: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
  这是《变形计》的引言,也是梁瑞平希望通过节目去唤醒的社会常识和良知。
  老台长魏文彬退休后谈起湖南卫视,“我最为看重的一档节目就是《变形计》,难得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节目。”
  2006年,一经播出就收获了极好的口碑,但播出了四季之后,《变形计》在与大批娱乐节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单丹霞原本是《变形计》的记者,每做一个故事她都要跟踪拍摄互换角色的孩子一两个星期,回到长沙还要对着上百小时的素材剪辑。
  “一组人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做不好一集,”《变形计》做到第十七集的时候停播了,“周期真的太长了,台里没有这么多资源支持这样的节目。”
  2012年农历年前,湖南卫视召开湖南卫视节目改版中高层会议,谢涤葵提出复活《变形计》。因为“限娱令”后节目急缺,而《变形计》停播时留下不少素材。“谢涤葵团队”拿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新任务。
  2012年2月29日,《变形计》复播。之后的小半年,“谢涤葵团队”所有记者杀出去拍故事,短短5个月他们完成了整整三季节目的内容拍摄。
  就在团队以为终于可以走回正途的时候,他们接到了新的任务,定位为全民身心减压秀的《完美释放》。
  现在,单丹霞还在编辑器里存着三集编辑到一半的节目,她不知道这三集节目今后还会不会用得上……
  流放
  9月,开始准备策划音乐竞赛节目的“谢涤葵团队”又陷入了士气消沉的状态。
  “我们是被流放的记者,每天都在无聊地忙碌着,”单丹霞一直没有更换自己的名片,上面還是写着“单丹霞记者”,她确信自己不能忍受太久被流放的日子。
  “被流放”是谢涤葵和“谢涤葵团队”今天最真切的感受,也是很多曾经的湖南卫视新闻人有过的经历。
  “这就是新闻人的命运。”2010年,公认的新闻“怪才”潘礼平被迫离开了湖南卫视,也彻底摆脱“新闻人”这个身份的束缚。
  1995年,潘礼平还是个《晚间新闻》制片人的时候就很桀骜不驯。那时候,他做的永远透着为民请命的意味,领导把他的片子枪毙了。潘礼平不服,“拍桌子瞪眼睛和领导大吵一架。”因为这一架,潘礼平被闲置了一年,“反省如何做好一个省台的新闻人”。晃晃悠悠地一年,潘礼平参透了,他和梁瑞平、李兵三个人一起创办了《乡村发现》:主讲农业、农村、农民的节目,他一直以奔跑的姿势和兴奋的状态不屈不挠地见证着乡村大地十一年间的巨变。
  而且,从那以后,潘礼平只讲故事。
  讲故事的潘礼平在湖南卫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从制片人做到新闻中心副主任、湖南卫视台长助理、湖南卫视副台长。
  只不过后来,大势变了。在湖南卫视走娱乐化路线的时候,潘礼平还一直坚持《晚间新闻》不能撤,要研发新的新闻纪实节目。
  时至今日,潘礼平仍然把湖南卫视对新闻节目的肃清称为“不太明智的选择”。“就算是要整体给娱乐让路,《晚间新闻》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伞,湖南卫视是有拿得出手的新闻节目的。如果过度娱乐了,就会适得其反。”
  潘礼平的坚持没有效果,湖南卫视沉浸在娱乐带来的巨大成功之中,新闻“怪才”成了大闲人。2010年,领导给了他一个选择的机会:湖南卫视之外,任选一个频道台去做负责人。
  “新闻节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谢涤葵没有想到恩师潘礼平会选择了去最不起眼的电视剧频道。“每个想过光复新闻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的:满腔热血的开始,经历现实的打击和无奈,直到原始的激情和梦想被磨光。”
  十六年前,谢涤葵选择做一名省级卫视的新闻人时可能不会想到,在管制和娱乐化的夹击中,这条路,是那么难走。
其他文献
晚上7点半到10点,曾是湖南卫视最高光的时段,大部分电视台在播电视剧,湖南卫视却在播自制的娱乐节目。限娱令一到,一切都被改变。  湖南卫视办公楼門口,巨大的液晶电视屏幕正在滚动播放十个频道和重点节目的收视率排名。  宋点拿出胸卡在門禁刷了一下,微低着头匆匆隐没在上班的人群中。身边的人,没有人抬眼去看那个“可怕”的收视率电视屏。  2012年,湖南卫视每一天都被收视率的噩梦折磨着……  “我看着湖南
期刊
近日,国内环保公益组织和热心环保人士举报山东晨鸣纸业集团等几个造纸企业集中于山东寿光周围,造成“洋垃圾”污染国家蔬菜基地,“洋垃圾”重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使本来就令人争议的“洋垃圾”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的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的今天,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什么是洋垃圾,洋垃圾如何产生的,谁是造成洋垃圾的罪魁祸首?  垃圾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全球一体化进程,带
期刊
日本从未对二战时的罪行进行清算,此次“购岛”是一种蓄意挑衅,意在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日本人“购岛”不是动动嘴皮子算了,分明是一出“真人秀”。  9月1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宣布,日本政府与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所谓“土地所有者”就“购岛”事宜达成了协议,由政府出钱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收归国有”。  9月11日,日本政府与所谓“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买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島屿的合同。同日举行的
期刊
一部电影引发全球反美抗议,其背后既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自大与傲慢,也是后者对美国中东政策长期积怨的一次集中爆发。  “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就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事件发表讲话时自问。  2012年9月11日,是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11周
期刊
北京的小剧场里装上了可供文化局随时监控的摄像头,这个影响力最小的舞台,终于获得了同等严厉的监管。  仅有二百多个座位的小剧场,舞台被头顶的灯光照得雪亮,在观众起立鼓掌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剧场顶棚上还悬挂着一个半球型的摄像头。黑洞洞的镜头后,是文化管理部门的远程监控。小剧场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安装摄像头  2012年的情人节,话剧《北京我爱你》在朝阳9剧场首演成功。演出结束后,在舞台追光和
期刊
“娱乐应止于何处?我所乐见的不是‘娱乐’的消失,而是方式的改变。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一两条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省级卫视想要成为“新闻集团”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果想成为“娱乐帝国”绝对可以借鉴湖南卫视。  《玫瑰之约》、《快乐大本營》、《超级女声》……魏文彬用十五年带领这支电视湘军,一步一步打造了“娱乐帝国”的神话。  如今,湖南卫视综艺一哥的地位因一条政令岌岌可危。依旧是所有湖南电视人
期刊
剑桥《维纳斯的诞生》(2011—2013年)尺寸162×130cm  2014年12月14日,在由戈蒂耶、德拉克罗瓦、安格尔、柯罗、罗丹等先辈开创的法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艺术沙龙展上,画家剑桥的“维纳斯的诞生”荣获金奖。以“维纳斯的诞生”为题材的绘画名作,全球已有7幅,加上剑桥所创作的这幅,共计8幅。这8幅“维纳斯的诞生”的绘画作品,各有特色,象一条金色的项链贯穿在世界美术史中!  在古罗马或古希腊
期刊
“对创意产业,荷兰执行不干涉政策。”  荷兰传媒大亨约翰·德莫尔发愁了,他不知道怎么说服那些电视台播出他的新节目。他给这个节目起名叫“荷兰好声音”。可没有人相信这个新节目能成功,能从达人秀、荷兰偶像等同类选秀节目中抢下收视率。就凭几把可以转动的椅子?  2009年,德莫尔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这一次,他又成功了。  于是,在2012年的夏天,中国的电视观众也开始为椅子是否会为歌手转动而提心吊胆。  
期刊
独立纪录片导演、摄影师王久良在拍摄现场。  有人说王久良像堂·吉诃德: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挥舞一柄生锈的长矛,戴着破旧的头盔,却学那骑士游侠除暴安良,为人民打抱不平——为了光荣的使命,即使向地狱进发,也毫不退缩。  “骑着墙头当马匹,拿着秫秸当杆枪”。据说,这是小时候母亲给王久良算命时,算命先生对他一生的预言。一语成谶。现在相机和摄像机不就是他手中的“长矛”,他的“马”不就是算命先生所说的“墙头”
期刊
如果电影《神鞭》是正剧,《京都球侠》是喜剧,电视剧《抗日奇侠》更像闹剧。这三部影视作品,都披着“中国武术大破侵略者”的外衣,背后走向则是从反思到意淫。  女主角在屋顶之间飞来飞去,如同直升机一样原地起降;像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里基努里维斯一样躲闪子弹;更能杀人于无形,敌人外表毫无伤痕,脏腑却被震得粉碎……  它看起来是一部玄幻武侠剧,甚至女主角的名字都是那么武侠风的“无娇”。可事实上,它是一部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