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山东某高校体育通识课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理论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体适能理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对指导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培养良好健身态度和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健康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理论用于指导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本文通过分析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原理与应用,依据健康体适能教育“HELP”整体理念,结合山东某高校体育通识课教学现状,以篮球课和网球课为例,探讨运用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为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教导大学生体育课外如何继续自我学习、自主锻炼身体,如何解决健康生活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健身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有关体育锻炼知识、健身态度和行为对比分析,对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某高校2013级和2014级篮球和网球体育通识课的1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男生各45人,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女生各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有关健康体适能基本理论、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体育课程建设等相关书箱与论文。
1.2.2访谈法。对院部领导、相关体育学者与教师进行访谈,对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论证。
1.2.3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调查。
1.2.4实验法。实验班组课间和课后进行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对照班组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实验日期为2013—2014年第二学期和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期32周。
1.2.5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并采用组间比较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2.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理论教学实验设计依据张建华等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提出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以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发展终身体育目标[1],理论内容参考郎朝春主编的《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2],包括健康体适能概念、原理、组成要素、测评方法、发展体适能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以及身体成分与均衡营养、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等。
通过建立实验班组QQ群,上传健康体适能理论PPT课件,学生下载用于课外分阶段自学,并结合课上解析、讨论、回答,使学生了解提高体适能锻炼水平的原则与方法,科学饮食与营养,掌握运动处方制定原理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素养,培养积极健身态度和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3.结果与分析
经过两个学期健康体适能理论在篮球课堂和网球课堂上10分钟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并通过理论与健身方法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验,为检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大学生健身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效果,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健身知识、态度与行为的问卷调查。
3.1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调查比较
科学的健身知识是培养科学健身观的理论基础,具备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可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科学锻炼。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组中可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锻炼的提高了31.25%,对照组提高了7.5%;可应付自身锻炼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提高了30%;不能指导自身锻炼的实验组降低了61.25%,对照组降低了37.50%。实验组在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方面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对比统计
3.2体育锻炼态度调查比较
态度决定状态。体育锻炼态度是否积极决定着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状态。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存在偏见,其中包括对体育课地位、作用、内容、形式及对体育教师的偏见,认为体育课没有其他课程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体育活动就是跑跑步、做做操、玩玩球,没有什么其他作用,对学生不正确的体育态度要加以改变。体育态度转变包括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体育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是方向上的转变;从较积极转向很积极,是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与强度上的转变密切相关。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既是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转变,而且表明强度上的变化很大。实验组被调查者中,在积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提高了17.50%,对照组提高了11.25%;由一般转为积极的提高了17.50%,对照组提高了5.0%;积极没有变化和一般没有变化的实验组分别降低了6.25%和28.75%,对照组分别上升了5.0%和下降了20%;组间数据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转变在方向上和强度上的变化都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体育锻炼态度对比统计
3.3周锻炼次数调查比较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每周锻炼次数与锻炼效果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在锻炼强度适宜的情况下,每周锻炼三、五次可以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在实验前期调查中,每周不锻炼、每周锻炼1次、每周锻炼两次的合计占62.1%,锻炼次数不达标的占多半以上。通过一年实验教学,实验组中增加两次的占46.25%,对照组中占33.75%;增加三次及以上的实验组中占21.25%,对照组占12.50%;实验组中每周锻炼次数提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3)。
表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周锻炼次数情况对比统计
4.结语
当前,大学体育课从内容到形式上仍受竞技体育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的过程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易导致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淡薄,自主、科学健身能力弱,不具备健康生活的知识与能力。大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匮乏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诉求是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实验的主因,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实验表明,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情感,影响其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殷恒蝉,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22(1):69-70.
[2]郎朝春.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健康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理论用于指导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本文通过分析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原理与应用,依据健康体适能教育“HELP”整体理念,结合山东某高校体育通识课教学现状,以篮球课和网球课为例,探讨运用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为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教导大学生体育课外如何继续自我学习、自主锻炼身体,如何解决健康生活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健身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有关体育锻炼知识、健身态度和行为对比分析,对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某高校2013级和2014级篮球和网球体育通识课的1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男生各45人,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女生各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有关健康体适能基本理论、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体育课程建设等相关书箱与论文。
1.2.2访谈法。对院部领导、相关体育学者与教师进行访谈,对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论证。
1.2.3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组和对照班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调查。
1.2.4实验法。实验班组课间和课后进行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对照班组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实验日期为2013—2014年第二学期和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期32周。
1.2.5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并采用组间比较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2.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理论教学实验设计依据张建华等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提出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以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发展终身体育目标[1],理论内容参考郎朝春主编的《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2],包括健康体适能概念、原理、组成要素、测评方法、发展体适能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以及身体成分与均衡营养、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等。
通过建立实验班组QQ群,上传健康体适能理论PPT课件,学生下载用于课外分阶段自学,并结合课上解析、讨论、回答,使学生了解提高体适能锻炼水平的原则与方法,科学饮食与营养,掌握运动处方制定原理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素养,培养积极健身态度和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3.结果与分析
经过两个学期健康体适能理论在篮球课堂和网球课堂上10分钟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并通过理论与健身方法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验,为检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大学生健身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效果,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健身知识、态度与行为的问卷调查。
3.1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调查比较
科学的健身知识是培养科学健身观的理论基础,具备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可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科学锻炼。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组中可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锻炼的提高了31.25%,对照组提高了7.5%;可应付自身锻炼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提高了30%;不能指导自身锻炼的实验组降低了61.25%,对照组降低了37.50%。实验组在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方面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身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对比统计
3.2体育锻炼态度调查比较
态度决定状态。体育锻炼态度是否积极决定着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状态。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存在偏见,其中包括对体育课地位、作用、内容、形式及对体育教师的偏见,认为体育课没有其他课程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体育活动就是跑跑步、做做操、玩玩球,没有什么其他作用,对学生不正确的体育态度要加以改变。体育态度转变包括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体育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是方向上的转变;从较积极转向很积极,是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与强度上的转变密切相关。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既是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转变,而且表明强度上的变化很大。实验组被调查者中,在积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提高了17.50%,对照组提高了11.25%;由一般转为积极的提高了17.50%,对照组提高了5.0%;积极没有变化和一般没有变化的实验组分别降低了6.25%和28.75%,对照组分别上升了5.0%和下降了20%;组间数据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转变在方向上和强度上的变化都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体育锻炼态度对比统计
3.3周锻炼次数调查比较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每周锻炼次数与锻炼效果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在锻炼强度适宜的情况下,每周锻炼三、五次可以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在实验前期调查中,每周不锻炼、每周锻炼1次、每周锻炼两次的合计占62.1%,锻炼次数不达标的占多半以上。通过一年实验教学,实验组中增加两次的占46.25%,对照组中占33.75%;增加三次及以上的实验组中占21.25%,对照组占12.50%;实验组中每周锻炼次数提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3)。
表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周锻炼次数情况对比统计
4.结语
当前,大学体育课从内容到形式上仍受竞技体育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的过程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易导致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淡薄,自主、科学健身能力弱,不具备健康生活的知识与能力。大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匮乏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诉求是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实验的主因,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实验表明,健康体适能理论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情感,影响其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殷恒蝉,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22(1):69-70.
[2]郎朝春.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