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多端,国际竞争激烈,科学发展迅速。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国民。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他们获得渊博的学识、聪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教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只有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素质,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外,后天形成的素质都是从外部获得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和智力等素质的关键是内化,而形成、获得、发展道德知识智力的素质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学生与外部世界、外部教育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风尚,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
在学校教育中,“五育”并举,以德育为先,搞好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具体教育形式,而德育是培养做人的根本问题,是战略问题、是原则问题、是方法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得如何,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必须清醒,德育为先,必须增强其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趋势,在工作的机制、手段上大胆创新,大力增强教育的渗透力。我们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仔细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品德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理清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广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走上健康的轨道。
在对以往德育工作的深入反思中,我发现:过去,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是“目中无人”。德育工作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将体验教育形式,作为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引导、启发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沟通,有意识地当好“纽带”和“桥梁”
1、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沟通
一方面,教师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力求使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放下师德尊严的架子,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
2、教师要善于和家长沟通
要充分利用家长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
3、教师要善于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沟通
孩子回到家后,主要是社区,要充分发挥工委辅导的作用。利用他们“就地、就便”的优势,为广大学生营造体验的环境,创造开展体验活动的条件。整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体验的舞台。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功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而体验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出现反复。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决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目的是为了通过实践,引导孩子们产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所以,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组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产生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要“反复抓、抓反复”,把学生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时每刻、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注重行为习惯的训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淡化教育痕迹;要做到持久要求、反复训练、不断体验、逐步积累、积极强化、直至形成良好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老师言传身教一致
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长篇大论的说教总是不及老师的表率作用。老师的说服力教育要有力、要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应该做学生的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
(作者单位 :553201贵州省赫章县白果中学)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他们获得渊博的学识、聪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教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只有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素质,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外,后天形成的素质都是从外部获得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和智力等素质的关键是内化,而形成、获得、发展道德知识智力的素质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学生与外部世界、外部教育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风尚,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
在学校教育中,“五育”并举,以德育为先,搞好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具体教育形式,而德育是培养做人的根本问题,是战略问题、是原则问题、是方法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得如何,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必须清醒,德育为先,必须增强其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趋势,在工作的机制、手段上大胆创新,大力增强教育的渗透力。我们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仔细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品德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理清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广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走上健康的轨道。
在对以往德育工作的深入反思中,我发现:过去,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是“目中无人”。德育工作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将体验教育形式,作为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引导、启发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沟通,有意识地当好“纽带”和“桥梁”
1、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沟通
一方面,教师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力求使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放下师德尊严的架子,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
2、教师要善于和家长沟通
要充分利用家长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
3、教师要善于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沟通
孩子回到家后,主要是社区,要充分发挥工委辅导的作用。利用他们“就地、就便”的优势,为广大学生营造体验的环境,创造开展体验活动的条件。整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体验的舞台。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功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而体验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出现反复。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决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目的是为了通过实践,引导孩子们产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所以,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组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产生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要“反复抓、抓反复”,把学生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时每刻、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注重行为习惯的训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淡化教育痕迹;要做到持久要求、反复训练、不断体验、逐步积累、积极强化、直至形成良好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老师言传身教一致
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长篇大论的说教总是不及老师的表率作用。老师的说服力教育要有力、要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应该做学生的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
(作者单位 :553201贵州省赫章县白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