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游饫看 静夜图真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健/偶寄之二纸本水墨68cm×34cm 2019年

  “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东山魁夷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在东方的文化艺术中,一直存在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守望、息息互通的纽带关系。在关健的画中,静谧气氛仿佛隐秘地契合着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笔墨间能看到他对自然客体的高度敏感,含蓄、内敛的力量令观者瞬间坠入深邃幽远的山水之境。在多年以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单纯和真挚的创作状态。在关健看来,“需挚爱自然,方能以心接物,亦需熟稔理法,方能形诸笔墨”,他以多年的笔墨躬耕坚守着最初的真挚,承接古代绘画之厚蕴,吸纳当代视觉艺术元素,将自然山水与社会生活在笔纸间转换为时代精神的形象写照。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语境中,自然是心的驻扎之地,情与景,思与境,一直交织相叠不可分离。中国南朝文学家钟嵘《诗品序》中所述“氣之动物,物之感人”便是阐发了自然造化对人类的情感的唤起。关健也同样认为自然是山水画创作永恒的源泉,带着这份“执念”,关健的山水画创作一方面注重对笔墨语言的不断锤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对自然与心灵的双向探索。
  2002年关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从本科读到博士,进行了严格而刻苦的专业学习。在众多课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写生课。直至今日,他都格外珍视历次的写生作品。关健认为“写生时面对自然的现场感永远无法复制”,这种“现场感”就是那时那刻的那个自己。一方面享受视觉上的高度自由,可“山形面面观”,移动中的视角可以更加接近客体对象之“真”;另一方面,人的感官是综合而丰富的,那时的环境、那时的心境,是多维度的体验,远超二维的平面图像。“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林木树石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中呈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唤起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最终倾注于笔间的形与色。当丰富的体验凝于笔墨语言,仿佛奏响一曲随机的乐章,其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既来自于自然本身,也来自于画家的性灵。

  除了对景执笔写生,关健还重视“目识心记”的方法,即在游历自然时专注于视觉与精神体验,从而获得深刻的感受,经沉淀思考转换为笔墨语言结构,令感性的图像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交互。这一时期的探索在2011年他研究生毕业时就初具面貌。他的毕业创作选择了以家乡山西典型的黄土高原作为描绘对象,为此他多次赴黄河边的吕梁碛口一带写生考察,积累图像素材,沉淀情感体验,精心营造画境。这组毕业创作给很多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纵向铺开,扑面而至,气势浑然,布局饱满,大的色块关系舒朗开阔,排布带有构成的因素,空间关系组织层层推叠、理法谨严。在表现黄土高原晨昏昼夜四时之景的四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是“夜”,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夜景的极少,手法上一般以淡墨薄渲天空部分留出圆月暗示夜间,而用这样大胆运用浓重的墨蓝色表现夜空的几乎未见。
  于是在读博士期间,关健的创作更加专注于“夜”的描绘。如何在深蓝色的调子中表现纵深的丘壑空间,如何表现夜间的阴晴雾霭之变幻,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关健依然选择了直面自然,与自然对话,他再次回到黄河岸边的黄土高原,夜间行走于陇上小径,俯仰之间,繁星银月,了无挂碍。他在随笔中写下“夜是极致的沉静,深蓝色统领一切”。他沉醉于夜空下的自然,晴时,繁星璀璨,冷白色的月光洒向山间,阴阳向背明晰,一片澄澈;云时,风动雾起,烟霭与山川跌宕起伏,远近皆藏匿,一片混沌。和以前写生不同,这次关健没有带回一幅画稿,带回的是饱含情感体验的视觉记忆。返身画室,他大量尝试不同的墨色、赋色、构图和幅制,物象元素逐步提纯简化,让局部更加服从于整体,追求整体统一的同时又注重细部的笔墨变化,局部的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的变化,都竭尽巧思。大画幅创作中取法宋人高远、深远的空间造景,以“简”求“繁”,色墨层层相叠,色彩浑厚透亮,笔墨劲健温润。这批带有实验性的作品格法渐趋完备,个人面貌开始凸显,接连入选了全国青年美展、全军美展、北京国际双年展、百家金陵画展等重要展览。这时的关健,更加坚定了自己山水画的走向——由自然牵动心灵,于传统笔墨融合当代视觉语言,用心构筑每一幅作品。

  2014年关健在博士毕业之际完成了大幅山水画创作《梦开始的地方》。没有比“静”更合适的字来形容这张画的意境,这种静既是自然环境物理上听觉和视觉的“静”,也是画家本人心灵上不受外界左右的“静”,还契合恒常不变的宇宙意识与生命精神。浩瀚星河之下,沉睡的黄土高原静谧幽深,远景黄河无声无息地奔腾,静止与运动,瞬息与永恒,皆在画中。画面构成不取奇险,反而取平、取深,视角不受西方定点透视限制,采用传统全景山水画“游观”的方式布景,在处理景深上体现了超强的空间把控力。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讲:“布景欲深,不在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也。其要在于由前面望到后面,从高处想落低处,能会其意。”画面空间由远近不同的山体层层叠远,分染阴阳向背,重重积墨,渐推渐远,中观和近观时细节也耐得推敲,力量与灵动兼备的线条,颇契合“骨法用笔”的传统,浅深浓淡不同线面层层叠叠相生相成,葱茏蓊郁。笔墨与铺陈敷彩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蓝色笼罩下有局部的赭色,是窑洞窗中映出昏黄的灯光。远处黑黢黢的黄河和山峦之上,繁星依旧璀璨。   在博士毕业之后,关健的作品中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渐渐增加了故事性、场景感和人物活动。如果说之前关健的山水画所呈现出的自然山水是“无人进入的”,融入人物活动的情节后,画家和观者仿佛可同时在场,画中山水不仅可望,亦可居可游。这些带着人情的生活场景,其中一部分是带有借景抒怀意味的,如三人月夜畅饮的场景就是他亲历的故而表现得十分生动,人物形象也是有自我代入感的想象,这种“有我”的状态伴随自然而生发、内省而又诗意。另一部分人物场景是源于对平凡生活的注视,无论是村落中忙碌的耕种、喧嚣的集市、摇曳的灯笼、或者城市里错落的阳伞、微波的游池、闪烁的霓虹,都成为他眼中富有生命力的视觉元素。渐渐地,他的山水画在宁静之中添了人情的暖,这些对平凡生活的写照亦可看出画家对于现实的人文关怀。

  《丝路·夜》是关健新近创作的一张大尺幅画,画面表现了西域丝绸之路上一座古朴的商贸小镇,在大漠夜色中呈现出一派繁荣与安宁。作品的构思源于他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追思,这些思绪遥远地呼应着古诗文中边塞诗歌的苍茫和豪情。关健在画中巧妙安排了实景与想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前景借河西走廊的古代遗迹、古镇纳入了大量的市井生活,画面不分古今,亦真亦幻;远处起伏的沙漠环绕宁静额的月牙泉,与浩瀚星河相应。画面情节以之字形展开,观者视线追随着古道西域驼队,西出阳关,走过风沙中的断壁残垣,走过古镇巷陌的灯火阑珊,走过羌笛声里的苍茫大漠,走过星河映照下的如镜湖水,宛若置身时间之河,在真实与遥想中往还。关健用最为传统的笔墨语言,叙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丝路故事。“我要把故事情节藏起来”,关健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在自然之中,人都是微小的”。他让黑夜的幽深,山丘的静谧统领整张画面,这是源自造化的,也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是个体精神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超越,是“畅神”的;与此同时,《丝路·夜》也是“载道”的,古之辉煌,今之延续,在怀古追思与畅想未来之间,折射出当代的群体意识和时代价值观。

  在绘画的历史中,古今中西各家各派的语言和风格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却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内核——人与宇宙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艺术精神。时至今日,都市人生活在水泥森林包围中,原生态的自然在高铁玻璃窗外变成飞速闪过的图像,虽然透过镜头和屏幕我们可以看到未曾到过的远方,但是这些标本一般精美的画面即使抄摹下来也难有动人的力量。在关健看来,绘画中最可贵的,永远是“真”,这份“真”源自心的澄澈,源自对万物的包容与挚爱,它联结了造化与心源。在深入静谧自然、注视平凡生活的创作历程中,他始终怀着这份“真”,将自然山水的再现转换为生命情怀的映现,宁静而不清冷,隐逸而不偏远,不经意间,画中山水也变成心灵的栖所。对于关健而言,带着生命情怀去关照自然和社会,以“真”接物,不畏跋涉之苦,勤于笔墨耕耘,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取得新的成就,定是自不待言的。

  關健
  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专职画家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对象
其他文献
期刊
陈散吟/可吟书屋136cm×68cm 2015年  明代画家沈周言:“随物赋形,任之于笔砚。寄意江山,在得其旷远以自适耳。”笔墨的“自适”是关乎一个画家内心情怀境界的重要体现。陈散吟是个才思细敏,秀外慧中的年轻艺术家,本科、研究生共七年时间在中国美院的生活和学习,使得这位北方青年身上多了一些温润之感,他的一批山水小品的气息神韵亦能使观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江南散逸清绝的情致,画面线条奔放中不失细腻,悉
期刊
刘成/面朝大海-3油画146cm×97cm 2019年  广西北海市,曾被称为水彩画的重镇,几年前,曾有北海水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被称为画界盛事。小城地处美丽的北部湾之滨,海景、渔村以及带有南国风韵的人物,自然成为北海画家们熟稔而擅长的题材。因地处偏远,淡泊与宁静使画家们少有旁骛,他们凝神聚气关注眼前的每一朵浪花,眺望傍海人家窗外的晨晖与晚霞,用传神之笔为北海画廊增添异样的风景。  近两三年,
期刊
【摘要】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在立意、审美、语言、材料等各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探索的繁荣状态,受西方美术思想和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新的绘画观念也在不断涌现。同时,“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传统工笔人物画理论精髓,也在很多艺术家的努力下继承和发展着。本文以蒋才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其创作中“传神写照”的创作观念与“迁想妙得”的创作方法,初步揭示了传统工笔画理论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深远
期刊
刘绍昆的艺术之路是步步坚实,一步一个台阶,渐臻佳境的。其个人艺术风格在画坛风标独具,艺术价值愈发珍贵。  1946年出生于北京建筑世家的刘绍昆,因为父亲而从小接触了《苏联画报》上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油画作品,从此喜爱美术,于196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陈半丁、肖淑芳、谭权书、卢沉、赵友萍、李天祥等,此外,学校还举办众多北京文艺名家的讲座,可以说,附中的教育给他打
期刊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风景油画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理想。时至今日,中国新时期风景油画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善美的崇高思想意境,它的发展是对现实社会的审辩与反思,也是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理想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绘画图式;人文精神;中国风景油画  19世纪末,油画作为西学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迅速传播开来,期间涌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一批精品佳作。在这个过程中,中
期刊
【摘要】张大千晚年绘画作品中运用的泼墨技法,是对山水画中的工笔和写意进行综合性运用,也是对没骨法和破墨法的继承性发挥,同时创造了泼彩法,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绘画作品是视知觉活动的创造体现,它开始于视觉,最终还要作用于视觉。本文尝试从视知觉的角度出发,以张大千泼墨山水作品《青城山通景屏》为基础,分析画家作品的现实物象与视觉感知的关系,无意识辨认与有意识回忆的联系。  【关键词】泼墨技法;视知觉;
期刊
何家英 简历  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代表作品有《山地》《十
期刊
1994年3月生于北京。201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煜老师,中国画人物方向。2018年獲“一带一路·艺心相通”第一届中波大学联盟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
期刊
【摘要】亨利·摩尔是英国现代著名雕塑家,其作品《国王与王后》为其创作旺盛时期的命题之作,虽然追随现代艺术创作方式,但又蕴藏着对历史文脉及人性的延传与探索,将现代艺术表现与人文历史精神关怀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古典艺术的固化表现形式,推行模糊化、陌生化处理,力图引导人们回归对艺术造物本身的思考。雕塑作品本身不单单是概念性的无规则抽象,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富有有机生命的抽象,将雕塑材质自然的质地、肌理和内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