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高中的偏见及它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制约了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在当前职业中学教育中,培养出在市场经济下能够熟练应用英语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当代工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下面,本文就当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职业高中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一、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是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来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他们入学时不需要成绩考核,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英语基础很差,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老师在课堂上提问:“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Where do you come from?”,“Which school did you graduate?”等问题时,也听不懂,答不出,或是羞于开口。我曾在所任教的职高班中进行过一次测试,要求学生默写英语中的26个字母。一个班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完全写出26个英文字母,更别谈音标了。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因而产生了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我曾对我所教的综合高中班进行了一次调查,竟有12%的学生是全部放弃、不学英语的,还有25%的学生普遍对英语有疲乏和厌倦感。
  (二)职高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许多职高班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就读就是学习专门的技术技能,英语这些“杂科”可以置之不理。在他们的书桌上,摆的都是与他们的专业相关的书籍。而英语本来就是令他们头疼的科目,上了职高后更成了“副科”,于是许多学生干脆把英语束之高阁。因而造成了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整体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很多学生在职高就读期间专业课能拿高分,可是英语科却才考了三、四十分。科目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三)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形成了英语课堂的程序化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环节千篇一律都是教单词、学生跟读、讲解、做练习。老师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了讲解分析上,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读和写成了整节课的主题。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是一成不变、气氛严肃、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习潜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枯燥的训练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心理疲劳,对英语课产生抵触情绪,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于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只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促进职业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做到因材施教,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
  在英语课上由浅入深,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只有基本能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英语,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油然而升了。为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艰苦地、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
  (二)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要帮助学生端正忽视英语学习的思想。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职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日常交际需要和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学好英语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三)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四十五分钟毕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用语中,如果按本照搬地讲必定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已。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可以把玩具电话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境中操练,从而熟练掌握“May I speak to…?”,“Who is speaking?”,“Is that…speaking?”,“This is…speaking.”等打电话用语。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小组讨论法。把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搭配在一个小组,通过课上的讨论,让好生影响并带动差生,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我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埋怨学生差、难教。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就一定能够提高职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先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而且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关键词:英语 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很多学生在完成高中的学习进入大学后,不能做到英语学习的自然衔接和平稳过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重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情感教学和培养学习策略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来探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中英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    一、引言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又有其各自的特征
期刊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
期刊
内容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近几年来广大英语教师在实践中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类型是值得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探索和思考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设计原则;设计类型    前言: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
期刊
一、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在such或 the same之后常用as 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不用which。  such, the same与as 搭配使用,as充当定语从句的主语或宾语。  1.Have you read such a book as I bought yesterday? (as作宾语)  2.Such tourists as know Guilin think its
期刊
英语是一门具有交际性、实用性强的特点的学科。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创新。对于教师来说, 创新意味着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过程,并且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抱以热情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我们应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
摘要:有效课堂 (Effective Class)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差异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 同课异构 个性 本质 资源开发
期刊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状况,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是广大职高学校英语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影视视听作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教学以多媒体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能创造最佳英语学习环境,使人的多种感官可以接受信息,大大拓宽了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英文原声电影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
期刊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以鱼”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呢?认为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
期刊
AbstractThe way we use eye contact not only transmits messages to others and reflects our personality but also indicates what we are thinking. Cross-culturally,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 of ey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