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没吃苦和吃过苦的孩子相比,缺少什么
中国湖南卫视自2006年9月推出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便引起了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参加节目的富二代和穷二代们除了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贫富悬殊,更让观众看到了没吃过苦和吃过苦的孩子在性格上的鲜明对比。来自城市的主角们大多是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衣食住行,皆是最好。结果孩子们在成长期间,忤逆父母,唯我独尊,事事不如意,还染上种种不良习气,更有甚者,违法乱纪,败坏家风;而农村地区的主角天真纯良,面对着华衣美服、珍馐百味、琳琅满目的商品、五光十色的夜景,他们并没有预期中的太多欢喜雀跃,而是略显腼腆地说:“希望带爷爷奶奶或者爸妈弟妹来城里走一趟。”原来,他们习惯了有好的东西就想和家人共同分享。节目的最后,让观众和主角的父母颇感欣慰的自然是一众叛逆少年幡然醒悟、回头是岸的完满结局。虽然我们目前开展的是幼儿教育,但从人性的心理和行为学分析,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无不雕刻着幼儿成长的烙印,故此很有借鉴的意义。
那么,没吃过苦和吃过苦的孩子相比,性格上缺少什么?总结主要有三点:一是面对逆境挫折,缺少忍辱的能力。二是缺少同理心,认为亲人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事。三是缺少坚毅勤劳的品质。
二、吃苦教育的真正含义
第一,吃苦教育是物质上的节制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吃苦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通过对“艰苦”的切身感受,加强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但是反对流于形式的“吃苦”,也不支持“虎妈”“狼爸”“鹰爸”。比如,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差,但为了刻意让孩子吃苦,家里即使有洗衣机也要孩子手洗衣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给孩子的破损衣裤打补丁,明明是长身体的阶段,每天吃一餐,饱一餐,只为了饿其体肤……这样的吃苦教育反而多了一分矫情少了一分真诚。真正的吃苦教育从物质生活和思想的层面上看,应是在物质上的节制和培养思想上的正确价值观,而不是刻意营造苦难条件以及体罚。衣着以朴素整洁为美,无需奢侈华丽,饮食不需要每天三餐大鱼大肉,能营养均衡即可,日常生活用品尽量循环再用,出行尽量做到低碳环保。当今社会,物质丰盈,父母不需以贫穷来迫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当家。但是,父母必须早让孩子知道钱财饭食,一分一毫皆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独立勤劳等品性,树立一种反对奢侈浪费、支持勤俭节约的正确价值观。
第二,人生有两苦必须吃。
除了上面提到的物质上的节制是一种必得吃的苦之外,还有一些苦是因为和别人相处时,每个人的自我扩张(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一定会受到限制。自我得以扩张是很快乐的事,自我限制则是一种压抑,必定会苦。但这种苦是团队合作和获得友谊的根基,吃得了这种苦,才有能力和别人合作,结交朋友。孩子如果没有这种吃苦的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就会碰到困难。
三、如何实施吃苦教育
第一,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家长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并且家长最好能够以身作则。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以上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第二,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的环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们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种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受苦,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事后加倍补偿自己。我认为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普遍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这其实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致,即强调孩子自己经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吃苦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个桃子,即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达到而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缺乏跳的动力。其次,这个目标不能太远,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内容不一样,三岁孩子的内容可能是帮助分发水果,而6岁孩子的内容则可能是买水果、洗水果。最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拼命拉,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内心需要。
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老师曾经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都有惊人的潜力,只要种花之人悉心养育,经得起风雨的洗礼,他(她)必然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中国湖南卫视自2006年9月推出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便引起了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参加节目的富二代和穷二代们除了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贫富悬殊,更让观众看到了没吃过苦和吃过苦的孩子在性格上的鲜明对比。来自城市的主角们大多是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衣食住行,皆是最好。结果孩子们在成长期间,忤逆父母,唯我独尊,事事不如意,还染上种种不良习气,更有甚者,违法乱纪,败坏家风;而农村地区的主角天真纯良,面对着华衣美服、珍馐百味、琳琅满目的商品、五光十色的夜景,他们并没有预期中的太多欢喜雀跃,而是略显腼腆地说:“希望带爷爷奶奶或者爸妈弟妹来城里走一趟。”原来,他们习惯了有好的东西就想和家人共同分享。节目的最后,让观众和主角的父母颇感欣慰的自然是一众叛逆少年幡然醒悟、回头是岸的完满结局。虽然我们目前开展的是幼儿教育,但从人性的心理和行为学分析,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无不雕刻着幼儿成长的烙印,故此很有借鉴的意义。
那么,没吃过苦和吃过苦的孩子相比,性格上缺少什么?总结主要有三点:一是面对逆境挫折,缺少忍辱的能力。二是缺少同理心,认为亲人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事。三是缺少坚毅勤劳的品质。
二、吃苦教育的真正含义
第一,吃苦教育是物质上的节制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吃苦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通过对“艰苦”的切身感受,加强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但是反对流于形式的“吃苦”,也不支持“虎妈”“狼爸”“鹰爸”。比如,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差,但为了刻意让孩子吃苦,家里即使有洗衣机也要孩子手洗衣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给孩子的破损衣裤打补丁,明明是长身体的阶段,每天吃一餐,饱一餐,只为了饿其体肤……这样的吃苦教育反而多了一分矫情少了一分真诚。真正的吃苦教育从物质生活和思想的层面上看,应是在物质上的节制和培养思想上的正确价值观,而不是刻意营造苦难条件以及体罚。衣着以朴素整洁为美,无需奢侈华丽,饮食不需要每天三餐大鱼大肉,能营养均衡即可,日常生活用品尽量循环再用,出行尽量做到低碳环保。当今社会,物质丰盈,父母不需以贫穷来迫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当家。但是,父母必须早让孩子知道钱财饭食,一分一毫皆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独立勤劳等品性,树立一种反对奢侈浪费、支持勤俭节约的正确价值观。
第二,人生有两苦必须吃。
除了上面提到的物质上的节制是一种必得吃的苦之外,还有一些苦是因为和别人相处时,每个人的自我扩张(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一定会受到限制。自我得以扩张是很快乐的事,自我限制则是一种压抑,必定会苦。但这种苦是团队合作和获得友谊的根基,吃得了这种苦,才有能力和别人合作,结交朋友。孩子如果没有这种吃苦的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就会碰到困难。
三、如何实施吃苦教育
第一,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家长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并且家长最好能够以身作则。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以上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第二,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的环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们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种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受苦,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事后加倍补偿自己。我认为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普遍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这其实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致,即强调孩子自己经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吃苦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个桃子,即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达到而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缺乏跳的动力。其次,这个目标不能太远,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内容不一样,三岁孩子的内容可能是帮助分发水果,而6岁孩子的内容则可能是买水果、洗水果。最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拼命拉,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内心需要。
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老师曾经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都有惊人的潜力,只要种花之人悉心养育,经得起风雨的洗礼,他(她)必然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