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真实用意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当然是件好事。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这让人们误以为节气就是一套规范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制度性习俗。其实节气的价值不仅止于民俗。
  农业需要考虑气温、降水量等复杂而综合的气象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别显著。岭南和漠北显然不可能用同一套时间规范。即便只考虑中原地区,节气本质上提供的也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时间节点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提示。我们可以规定清明节附近播种某一类农作物,也可以规定每年4月5日前后进行,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至于物候,不总是那么如愿。清明时一定下雨吗?小雪和大雪必然降雪吗?这简直是一厢情愿。节气中固然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风雅,但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没有被真正揭示。要介绍节气的功用,就必须理解天文学和历法。
  现行农历是在秦汉以来成体系的历法基础上,近代形成规范定式的一套成熟历法。农历相当先进,它同时跟踪太阳运动的周期(回归年)和月相变化的周期(望朔月)。月相周期是29.5天左右,因此农历规定,一个月有29天或30天交替排列。这样平均月的长度是望朔月周期。其结果是,每月初一一定是看不到月亮的朔日,月中(十五或十六)则定是满月,日期与月亮的阴晴圆缺始终匹配。作为一年,12个月就有29.5×12=354天。但太阳回到原来的位置需要365天多。所以354天虽然满足了月相变化,但是太阳还没归位,差了大约11天。为了符合太阳的运动规律,我们就要补上这11天的差别,但是不能在每年的年终直接加上11天,因为这会影响随后的月相的匹配。要加,就只能整月整月地加,即闰月。每年差11天,所以粗略说,累计3年,就可以补上1整个月了。这样长期来看,平均一年的长度符合太阳运动,一个月的长度符合月亮运动,兼容阴阳,和谐天地,这是古人的大智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个别年份就要比平时多一个月。古人不惜打破12个月的禁锢,允许一年13个月的存在,为的是长期匹配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节律。
  问题来了,什么时候就要补闰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太阳转一圈回到原位,这一圈平均分为24等份,有24个节点,这就是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严格按照太阳的坐标位置来确定,与别的因素无关。两个节气的间隔平均是365÷24=15.2天左右。一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所以通常每个月都可以遇到两个节气。两个节气排满,第三个节气就要30.4天之后了。所以两个节气统摄的时间,比一个月的时间略长一点点。所以,每个月遇到节气的日子都会往后错位。例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二十二是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到了二月就是初八和二十三有节气,三月则是初八和二十四,四月是初十和二十六,五月是十一和二十七有节气。五月二十七日夏至,已经位于五月底了,下一个节气小暑要出现在农历六月中间,十四日小暑。再下一个节气大暑,往后再推15.2天,只能出现在下一个月。因此我们发现,2017年的农历六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暗示,意味着月相变化的月的长度累积到这里,已经和太阳的节律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错位,可以弥补闰月了。所以2017年农历六月之后不是七月,而是增加一个闰六月。2017年的农历有13个月。
  二十四节气就像是固定太阳节律的锚点,这些位置提示着太阳。每当发现一个月里只有一个节气的时候,就意味着误差已经足够大,要补闰月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真实用意。
  官方通行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由格里高利教皇在16世纪颁行。公历虽然通行,但只重视太阳(四季稳定),而忽略月亮(阴晴圆缺和日期无关)。
  我们的农历,重视太阳运行节律,因为这意味着四季交替,同时又重视月相变化,因为这关系着江河湖海的潮起潮落、地震灾害和牲畜节律。将月相变化的节律和太阳回归年的时间,完美地统一起来,靠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作为参照锚点。
  (选自《科技日报》2016年12月3日,荐稿人:郝景田)
其他文献
日前,我再次阅读了清代散文家袁枚的名篇《黄生借书说》。读毕掩卷,又默默地诵读“书非借不能读也”句,我陷入了深深的  思考。  《黄生借书说》剖析:“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完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借得者这么“虑”着,心“惴惴”,手“摩完”,担忧成为压力随即促使他“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说起来世人的心态真够奇怪的:贫困好学的年轻人买不起书却千方百
期刊
识别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有的人口是心非,善于伪装,还在于,即使是真实的表现,有时也会令人一时难以判断是好是坏。清代康熙皇帝曾说:“世人的秉性,什么样的没有?有一类性子特别拗的人,大家都认为好的,他偏说不好;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他偏说是错。这种人看上去似乎忠诚正直,如果真的重用了他们,必然坏事。所以古人说:‘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执拗逆反的性格,灾祸必定缠身。’说的
期刊
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知人。”a这里的“知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善于识别人物”的意思。“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是孔子的名言。“善于识别人物”当然不是智慧的全部,但孔子抓住了关键。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善识人,贤愚不分,善恶不辨,那肯定做不成大事,甚至会坏了大事。所以在识人用人上的糊涂,是领导者最大的糊涂。  我们常说“知人善任”
期刊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是所谓“致良知”,倡导人生一切的努力都共同指向这三个字。达到“致良知”的目的,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的哲学并非空谈心性、疏阔无用之学,而是入世的哲学、行动的哲学,特别是他提倡的“事上磨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很大启迪和裨益。  事上磨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王阳明曾两次参加会试未中,有朋友为他感到耻辱,王阳明不以为然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期刊
魏主以平城地寒a,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b,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c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d:“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e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f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
期刊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a。隐心而后动b,谤议庸何伤c?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d,暧暧内含光e。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f,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选》卷五十六)  注释:  a纪纲:纲纪,指约束言行的规则。  b隐心:审度,估量。  c庸:岂,哪里。  d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
期刊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通常称一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称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元月”。显然,“元”有“第一”的意思。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元”表示“第一”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元”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的形象,上面的一横突出显示了头部所在的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认为“元”最初是表示“开始”的意思。然而,很多文字学家却不以为然。从“元”的早期字形来看,认为
期刊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太白全集》)  【品读】  李太白嗜酒,时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时而和岑夫子、丹丘生宴聚,“会须一饮三百杯”;时而又山中与幽人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  幽人,在我理解就是良善美好之人,当然此处所指概为隐逸的高人。李太白虽不“隐”,但骨子里却有“逸”的东西,遂亦算得是半个幽人。二位幽人茅庵里举杯对酌着……那“山花
期刊
在传统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吏部天官”寇准,他足智多谋、风趣幽默,经常搞得皇帝、王爷、大臣们哭笑不得,却又离不开这个“老西儿”(旧时北京民间对山西人的戏称)。1997年,葛优在古装轻喜剧《寇老西儿》里面成功地塑造了聪明正直、不畏权贵的峡谷县令寇准,于是寇准作为正面喜剧角色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回归正史,会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寇准与艺术形象“寇老西儿”有着很大差距。历史上的寇准不像评书
期刊
北朝“一姐”:冯太后及其改革事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固之妹班昭作《女戒》七篇,提倡女子唯美以柔德,可是她的“闺蜜”邓绥邓太后,却是东汉最有权势和政绩的皇太后。可见女性的刚或者柔,端的看自己身居何位,而不完全由教育决定。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其中北朝“一姐”,非冯太后莫属。在中古历史上,冯太后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太后是如何炼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