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009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一年经济危机的洗礼,中国企业真正体会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如果说中国在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灾难中尚属幸运的话,那么在下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让我们离危机的中心更近。
  和2008年没想到危机猝然而至一样,2009年人们也没想到中国经济真会V型反弹,没想到从天上的气候到地下的煤窑,从务实的炒楼到务虚的网络,有那么多社会事件接连引起各界的关注和争论。
  而对经典的颠覆,恐怕也是2009年留给管理界的重要遗产。但新的模式何在,则成为了2009年留给管理界的棘手命题。
  在这一年,中国企业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有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无线技术;大众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以及如何面对惶恐的心情。
  与以往很多年不同,2009年没有出现新的管理名词,全球的管理学界在这一年安静了很多。但危机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应该记录下来,尽管其中很多都还没有答案。管理
  
  颠覆“管理标杆”
  
  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企业一直视世界500强的管理体系马首是瞻。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企业恨不能把全球学了一遍。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美式管理”成为中国企业最乐意效仿的对象。
  应该说,“美式管理”这个词,恐怕只有在中国管理界存在,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好学、最善总结,但可能也是最容易急功近利的企业管理者。它对考核、对营销、对并购、对资本、对立竿见影、对一鸣惊人的疯狂推崇,引得本就只争朝夕的大批中国企业如获真经、前赴后继、不诘其余。
  随后,丰田超越美国三大汽车的成功又让我们开始关注日式管理。精益、浪费、改善,又成为众多生产型企业管理者的口头禅。而近几年“中国式管理”又成为热门的话题,当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案例能够证明它以一种固定的模型存在。
  但无论名称是什么,如今值得反思的是,一旦管理被冠以某种样式,很容易造成全盘照搬或者全盘否定的风险。而2009年,通用和丰田这两大标杆都被颠覆了。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关于管理的思考,不应该仅仅是关于“美式管理”、“日式管理”的利弊,而是商业及管理的本质。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外管理》采访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学者或者成功企业家,他们都在强调同样几个要素: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人真正的重视和尊重。
  也许我们再不需要“某式管理”。
  
  危机领导力
  
  在这一年中,领导力是最多被提及的,也是最值得总结的管理理念。危机给了我们考验、发现、培养组织和个人领导力的机会。
  2009年,全球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指出:真正的领导力是“紧迫感”。能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的领导力,不是在危机来临时才出现的。它应该早已深入企业的文化,成为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紧迫感不是忙忙碌碌的办公室、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会议,而是实际行动,走出办公室,到车间和厂房去与员工真诚的交流。著名管理顾问拉姆•查兰也在新书《经济不确定时期的领导力》中指出:走出办公室了解一线情报,没有什么比立即采取行动更加重要。
  两位学者同时指出:在危机当中,去除自满比战胜颓废更加重要。要建立敢于直面现实的自信,展示令人信服的远景,而非虚假、做作的鼓舞士气。
  让人意外的是,2009年年初,许多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企业(如通用),以及风光无限的时尚企业(如苹果)也纷纷显示出领导力的薄弱,而它们都有着同一种特质——将前进和变革的希望,寄托于某一领袖,甚至其健康之上。这让我们深入反思:领导力永远不是某一个人的能力,它是一种组织能力,可被传承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最不可动摇的一部分。
  
  慢下来的勇气
  
  虽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保8”成功,但各种迹象表明,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个位数增长的时代——我们称之为中速时代。
  有统计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低于7%,大多数企业就是亏损的。但相比之下在欧美长期以来3%左右的增长环境里,众多企业仍然保持着盈利。在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最为肆虐时,众多企业提出练“内功”,事实上是非常实际的问题。通过提升管理来降成本和提高效率,是很多企业希望达到的内功效果。当然,这也正是中速时代所需要的。
  但习惯了大干快上的中国企业,对练内功的需要,有多少是迫于环境压力,又有多少是为了远景目标呢?
  金融危机之后,在短期之内许多行业会呈现报复式增长,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内功还要继续练吗?“井喷”这个词儿,多数冷静的企业家和学者是不愿意看到的。在短期内,它仅仅意味着新一轮的野蛮增长,也无益于中国期待已久的产业升级。这是个缺乏耐性的时代,也是一个考验耐性的时代。
  对于许多希望提早适应中速时代的企业来说,慢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是走向成熟必需的勇气。
  
  低端战略
  
  4万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挑动了我们一年的神经。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府的救市行为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内需市场也已经在全球化浪潮中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一线城市俨然已经是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刺激政策也明显倾斜于庞大的低收入人群。这让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机会。
  但对于企业来说,低端市场的战略,绝不是对过去“内战”的复制。在今天,“低端”已不仅仅意味着价格优势的竞争,它同样意味着对品牌和质量的追求,对市场深入的理解,对消费者利益的尊重。
  扩大内需并非一时之举,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趋势。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将是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营销策略和创新能力的新一轮的考验。企业的人才战略也将发生变化,文化的渗透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更难。
  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内功”已有了更多的含义。
  
  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
  
  2009年过得最惬意的,当然是娱乐业。这也是几轮经济危机证实过的结果。只是那些时候还没有强大的互联网和无线通讯。
  我们发现,互联网和无线通讯在2009年的蓬勃发展很难与过去娱乐业在经济低潮期的繁荣撇清关系。在这一年最火的不是搜索引擎或者线上B2B,而是社交网。原因跟娱乐业类似,当人们心情沮丧的时候,总是需要既不出门又能解闷的玩意儿。
  事实上,在2009年最受欢迎的社交网都是最具娱乐性的。而它们在职业人群中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挑战了老板们的管理心智与极限。
  但是,跟所有新鲜事物一样,挑战就意味着机会。我们应该看到web2.0和3G的普及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升级空间。当然,这种升级绝不仅仅是如何防止员工登陆某个网站,或者通过无线设备把人“拴”在办公室里。
  它意味着到ERP应用的全面升级,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管理的变革,意味着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概念。一些公司已经将它应用于企业推广和产品创新。互联网和无线通讯已经深深渗入我们的生活,或早或晚这些新技术必然登堂入室。
  
  文化与信仰的缺失
  
  “中国现在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很多年来很多人这样慨叹。这或许更是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一种无奈:中国近30年来是一个高速时代,它催生的唯利是图心态在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商业领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楼断断”、“毒牛奶”等一些我们用道德底线都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事件接连发生时,这种对价值观的疑问变得更加强烈。
  多年以来,众多企业希望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被员工当作自己的信仰,这其实也是追求价值观的认同。但仔细观察,无论是那些墙上的标语,还是自认为已深入人心的口号,很多本质上表达的价值观仍然是物质的、利益的。而不能超越物质的文化,是难以持续的文化。
  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企业将诸如“弟子规”等传统规范典籍纳入企业文化管理之中,而这种实践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这让我们相信:好的文化,永远是关注人本身的。
  这似乎跟信仰有了些关系——当人们认同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以及对这种界限的敬畏。这很类似于信仰某种宗教,或者主义。
  
  “90前”职场代沟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讨论管理“80后”。而当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90前”——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进入职场时,代沟,就成了困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新问题。
  代沟在职场上的存在,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明显过。这不止是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中国1980年代出生的人,区别于前辈的个性和变化更为明显。
  这种代沟是双向的。80后走上管理岗位之后要面对的是60甚至50年代出生的员工,从小生活在小皇帝环境中的一辈人,面对年长者的心态跟以往我们一直习惯的态度很不相同。同时,他们对小于自己下一辈的不认同,甚至远超过长辈们面对“80后”的程度!
  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由于几代人之间在接受信息、学习方法、沟通方式、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区别——主要是“80后”与“80前”的区别,招聘、培训、建立沟通渠道和文化传播,都将会、或正在发生改变。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抄底?还是泄底?
  
  抄底,这个词儿一度被炒得火热。首先是来自于人力资源市场,在2009年的头一个季度里,我们发现一边是大公司裁员声浪此起彼伏,一边是“人才抄底”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组织的海外抄底团,打出的旗号就是以最低的价格网罗最好的人才。
  但几个月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听到更多各大机构卸任和上任的消息。人才抄底是作秀?还是真实的渴求?也许两者都有。
  海外招聘,我们真的能做得到吗?走在全球化最前列的中国企业尚没有本土空降兵的成功案例,我们真的能用好那些既不懂中国政策也不懂中国市场的外籍人才吗?
  其次是资本市场上,几场声势浩大的并购来自同样的理由:便宜。这真是个让人颇感遗憾的局面。时至今日,在那么多惨痛的教训面前,中国企业仍然在不成熟的海外并购上前赴后继。
  当然这种不成熟并非仅仅表现在海外并购上。在国内,通钢并购惨剧足以说明管理层的简单、粗放、幼稚。
  人们总说危机并不总是坏事儿,看来的确如此。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中国阻碍了  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的表态终于让几乎休克的哥本哈根会议顺利推进。但依然有满腹牢骚者。2009年12月18日,法国总统萨科奇就指责说:“中国阻碍了气候谈判的进程。”温家宝总理随即做出了回应:“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做了很多。”  本刊评论:中国确实已经做了很多,我们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都在向节能减排环保上倾斜。可这并不妨碍西方猛烈抨击我们。因为面对自己当下的利益、自己未来的发展,这是
期刊
2009年11月,《新牛津美语大辞典》宣布2009年的年度词汇为“Unfriend”。《新牛津美语大辞典》对“Unfriend”的解释是:“动词,在Facebook等社交网络站点上将‘好友’删除。”  12月,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报告称:“Twitter”击败众多词汇,成为2009年热词榜排名首位的词汇。就连2009年红遍全球的黑人领袖“奥巴马”和牵动亿万民众神经的“甲型H1N1流感”都只能屈居其
期刊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将大量企业吞噬。同样,每一次危机过后,也会诞生大量“新生儿”。“复苏”将至,加之创业板的刺激和推动,无疑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创业潮。  和老一代白手起家、靠艰苦奋斗才能得以生存的创业家相比,如今的创业者所处的,可谓是真正的创业黄金期。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商机涌动,创新创意产业崛起,而中国政府对创业者的政策,也几乎是给出了最优厚的条件。  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把握这一创业
期刊
研读战国历史,你不得不赞叹上苍是如此眷顾秦国。  在将近200年割据争雄的残酷争斗中,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领导人,秦献公、秦孝公、惠文王,秦国从疲弱一步步走向强大。当张仪“连横”之后告退离开秦国时,已经对接班惠文王的秦武王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版图,这是帝王大业!”武王也不负祖望,在任内使秦国的实力真正插进了中原。  可惜武王只“闪位”三年。而他恰恰身后无子,国中贵族便迎
期刊
组织提升篇    优秀领导者的六种方式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首先最好是关注领导方式。推广了“情商”概念的戈尔曼把领导者激励他人的方式归为六大类。   愿景式。当一个组织需要有新的方向时,最为合适此方式。它是鼓动人们朝着一系列新的共同愿景而前进。愿景式领导者为团队指明前进目标,而不是到达目标的方式,这让人能充分地创新、历炼,承担可能的风险。   辅导式。这种一对一的方式侧重对人员的培养,教
期刊
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领导者的价值在于有愿景    哲理的故事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丛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这四个人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他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工资。但是,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长眠在丛林中。  这个箱子是马克格夫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十分诚恳地对
期刊
2009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漫长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件,因为全球都把注意力缩短到了季度甚至更短。同北半球的季节更迭一样——深冬,纵观世界经济,满目萧瑟凄凉,许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入春,太平洋一如既往地将温暖的洋流送到阿拉斯加海岸,但北美却仍然裹挟在通用破产、失业攀高的经济寒潮之中。炎夏,当灼热的阳光开始照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时,中国、印度、巴西等世界新经济体开始显示出经济反弹势
期刊
开栏语:当一线城市成为一片竞争红海,随时可能传来泡沫的清脆破裂声时,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寻找价格洼地的时代。而这样的价格洼地,其实广泛散落于国内的地方城市之中——因此,让我们拿起地图,跟随《中外管理》的脚步,共同寻找新的投资“蓝海”,发现那些处在消费升级前夜的“金砖”城市!  而第一站,让我们走进正在酝酿爆发式增长、亚洲第一大瀑布所在的地方城市——安顺,从这里,开始中
期刊
在很多中国企业中,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口头重视”上。而在近几年,知识管理在世界环境内已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误读和实践上的差距在哪里呢?著名知识管理专家、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建华给出了见解。    正在拉大的差距    《中外管理》:知识管理在近几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企业对其认识还有哪些不足?  高建华: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缓慢,而在世界范围内却突
期刊
一年前,里斯先生来华,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表示:当中国企业家听营销人所说的话时,中国品牌的黄金时代就会到来了。这一年里,里斯先生和继承者劳拉女士在关注什么样的营销问题?有什么希望中国企业家听取的建议?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回答。    谁能“站着”    《中外管理》:过去一年是很多企业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里斯先生和劳拉女士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艾里斯:营销从来不是短期的事情,所以营销也不是最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