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守所职务犯罪的易发环节与预防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看守所的监管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是否依法执行刑事判决裁定是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的职责。而预防看守所干警的职务犯罪又是驻所检察工作的重要方面。为了确保看守所正确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笔者就遏制监管干警职务犯罪的重点环节以及如何预防和避免监管干警职务犯罪谈几点看法。
  一、看守所职务犯罪易发环节
  1、在“收”的环节上。即看守所在对在押犯的随身携带物品及其家属送的物品的检查环节。依照《看守所条例》(简称条例)第11条规定:看守所收押人犯,应当对其人身和携带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非日常用品应当登记,代为保管,出所时核对发还或者转监狱、劳动改造机关;违禁物品予以没收。该条例第30条还规定:在押人员近亲属给在押人员的物品,须经看守人员检查。这表明看守所在收押犯罪嫌疑人和以后接受在押人员亲属送的物品时,都要对犯罪嫌疑人及其物品进行严格检查,以防止违禁品流入看守所,以保证看守所安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值班干警检查不认真,导致其他物品,甚至违禁品流入看守所,因而造成严重后果。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监管干警贪占小便宜,或者接受亲友之托,违法为在押人员带进食品,严重影响了监规和看守所干警的形象。 
  2、在“出”的环节上。即看守所释放在押人员的环节。作为看守所干警,应保持高度警惕,明白自己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有的监管干警平时不注意自身学习,放松了警惕,忘记了自己所履行的是特殊的职责,认为已在入所时对被释放人员及其随身物品进行了检查,而且被释放人员的案件已了结、可以说是基本没事了,因此对被释放人员不严格检查,殊不知有的同监室在押人员利用被释放人员出所的机会,给其家人捎去信件,进行串供等企图逃避法律的惩罚。特别是有的经济案犯和重大案犯,由于失职,一旦串供,将给案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监管干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伞,给社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不知不觉走向犯罪。 
  3、在“管”的环节上。即看守所在监管活动环节,首先表现在与在押人员的会见环节。依照法律规定,在押人员在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以前,是不能与家人见面的。但是,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经过一段时间羁押后,非常思念家人,很想与家人相见,同时又想了解自己的情况如何,将会受到什么处罚,日思夜虑,这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映,也是犯罪嫌疑人家人的心理反映。于是,在押人员的家人、亲友就以同学、老乡、朋友……之情,拉拢看守所监管干警,有的极少数干警视法律而不顾,以同学、老乡、朋友……之托高于一切,定点、定时提供见面机会,这是很危险的,特别是重大经济案犯或重大繁杂刑事案件,有时一句话、甚至只需几个字,就可以使案件无法侦查,可以使案件"终止",或使犯罪分子脱逃。 
  其次,有的在押人员为了在看守所获得"自由",极力讨好管教民警和值班干警,或对监管干警施以小恩小惠,有的监管干警挡不住诱惑,就对其鞍前马后,服务周到。如某看守所值班干警接受了罪犯送的香烟和饮料,将该罪犯提出到值班室看电视,岂料该值班干警在喝了含有安眠药的饮料后昏睡,以致该罪犯脱逃,而该干警却被沦为阶下囚。 
  4、在减刑、保外就医环节。依照法律规定,看守所对留所服刑表现好的和确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可依法向有关机关呈报减刑、暂予监外执行材料。于是,有的符合"减刑"条件的罪犯为了"双保险",便向看守所领导行贿,有的直接向分管监室的干警行贿,使其收集汇报好的材料,达到减刑的目的。有的罪犯本来不符合"减刑、保外就医"条件,为了达到其目的,便向监管干警行贿,个别干警收受贿赂后,为其呈报违背事实、伪造法律的虚假"减刑、保外就医"材料,为其非法"减刑、保外就医"。近年来,监狱等监管场所违法为罪犯办理减刑、保外就医的案件时有发生,虽然看守所呈报减刑、保外就医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
  5、在留所服刑环节。依照看守所条例规定,余刑一年以下的罪犯可留在看守所服刑,而余刑一年以上的罪犯要留所服刑,要经过上级公安机关批准。有的罪犯为了能留在离家近、劳动强度较轻的看守所服刑,就千方百计的托亲友找看守所领导说请,甚至请吃、行贿,而达到留所服刑的目的。 
  由此可见,看守所监管干警特别是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岗位,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私利。这些都是监管干警易发生职务犯罪的时节和地带。 
  二、预防监管干警职务犯罪的措施 
  驻所检察干警还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预防职务犯罪: 
  1、驻所检察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预防监管干警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监所部门应尽的职责。这是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必要前提。因此,驻所检察人员应主动加强监督意识。 
  2、加强预防犯罪教育。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在监管场所开展预防工作,要争取公安局纪检室及看守所的密切配合,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监管相关法规,根据实际并结合案例加强对职务犯罪的宣传、学习和教育。同时,邀请有关人士每年到看守所宣讲职务犯罪的有关法律知识和预防方法,纪检部门也加强廉正、执法教育和检查,做到警钟长鸣,使监管干警不敢违法、不愿违法。 
  3、与看守所建立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同看守所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联席会、狱情分析会、安全检查等途径,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
  4、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驻所检察干警要充分履行职责,积极配合看守所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议看守所对呈报减刑、暂予监外执行,以及一年以上罪犯留所服刑采取公示制度,增加执法的透明度和强化监督,从源头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情况发生。 
  5、运用网络加强监督。各检察院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与看守所微机、监控联网,对在押人员的刑拘、批捕、审判和交付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督,并分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书面纠正,有效杜绝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
  6、加强重点部位的检查监督。监所检察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象是监管干警。但预防对象有重点和一般之分。当前,在实际工作中,预防监管干警职务犯罪应从具体对象抓起,从重点岗位查起,从可预防的部位找起,保证通过一定的工作取得最佳效果。监所检察部门应重视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岗位开展预防,对这些部门的掌权派,主动承担起监督者的角色,监督其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职权而引发职务犯罪,实现预防监管干警职务犯罪对象具体化。
其他文献
科学总结和正确阐述检察权配置的内在要求,是研究和解决检察权优化配置问题的理论基础。符合法律监督性质是检察权配置的根本要求,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是检察权配置的直接目的,保证接受监督制约是检察权配置必须考虑的控制措施。   检察权的配置是国家立法的结果,也受到检察工作发展的影响。在我国,配置检察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专属权力,是全国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受到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影响。检察权配置的内在要求,就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实施。为做好新法实施后的检察技术工作,笔者通过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学习研究,及对检察技术工作的多年实践,试图探讨新刑诉法对基层检察技术工作的影响,以期提出应对措施,起到抛砖引玉,推动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长足发展的作用。  一、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的概况  目前,南阳市检察系统基层院技术人员的配置平均都在3-4人,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承担司法
期刊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和社会进步的“第四次革命”,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截至2011年6月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总体网民规模已达4.5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近1/3,特别是年轻人,几乎须臾不能离开网络。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正改变着社会的组织形态,也影响了党的组织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抨击时弊、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
期刊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简易程序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正,在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到适用机制等诸多方面与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该修正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公正、效率的立法价值。与此同时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有关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被告人认同、检察官出席法庭、庭审氛围等在司法实务也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在观念与机制上作出理性应对,最大限度发挥新简易程序的制
期刊
分案处理是现代少年刑事司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贯穿于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阶段。2012年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分案处理制度。但是,司法操作中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分案,仍然是有待明确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审前阶段分案处理的做法已经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缺
期刊
摘 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首次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法案获得通过不是终点,而是法律适用的一个起点,公益诉讼的展开尚有不少难题待解。关于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存在争论,期待后续立法的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改;公益诉讼;主体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
期刊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进行着刑罚执行制度的创新探索,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执行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盛行的刑罚执行方法。但是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法制观念、行刑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直到2003 年 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和江苏等六个省市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首批试
期刊
摘 要:危害结果的概念问题,无论是在刑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危害结果的概念和其他一些问题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从危害结果的概念谈起,以及它与一些相关问题的争议,以及其地位等,本文都将涉及,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从而对危害结果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危害结果;存在范围;犯罪构成;界定意义  对于危害结果的概念,刑法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期刊
摘 要:司法实践中,以居委会不属于用人单位的范畴为理由而否认居委会与劳动者之间构成劳动关系的案例不在少数。解决居委会与劳动者之间纠纷的首要问题是确认居委会是否属于劳动关系主体中的用人单位。笔者认为居委会是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本文首先从法律层面分析了居委会属于劳动关系主体中用人单位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居委会是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居委会;劳动关系主体  引言  刘
期刊
民法为了给裁判者解决纠纷提供确定的裁判依据,专门设计了若干有名合同。但是,法律无法预想一切可能的合同而预先做出周全的规划,将民事主体为实现利益交换而签订的合同全部包罗在内。所以,民法在合同自由原则的指引下,只要民事主体订立的非有名合同不违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和他人的权益,就任其订立,并承认其法律约束力,这就是无名合同,也称非典型契约,是法律对其未设特别规定的债权合同,其中就包括混合合同。混合合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