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以来就为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令所有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丰子恺(1898年至1975年)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风格独特古朴。他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写古诗句时期、写儿童相时期、写社会相时期、写自然相时期。其中写古诗句与自然相都是以古诗词为画题的风景人物画。
这类风景人物画,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不仅是现代的人物,更有独特的风格,他称自己这种画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因为其“言外之言,形外之形”的韵味在当时就受到许多文学家和画家的赞美。
丰子恺一生所著颇丰,涉及许多不同领域。他曾说“予少壮时喜为讽刺漫画,写目睹之现状,揭人间之丑相。然亦作古诗新画,以今日之形相写古诗之情景。今老矣,回思少作,深悔讽刺之徒增口业,而窃喜古诗之美妙天真,可以闲情适性排遣世虑也。”可见,他至为珍视的还是古诗新画系列。
古诗新画处女作
丰子恺古诗新画最早公开发表于1924年,题为《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这句诗取自宋代词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最后两句入画。
画面极为疏朗简洁,正中有大片留白,不落一笔反让人有无尽想像,这也正是中国画传统的“象外之意”。
画上一行字古雅拙朴。画面线条简洁自如,意味深长。画面上竹帘卷起,斜斜的廊柱添几分生动,一弯新月如钩,虽然只是轮廓,但因着画面下方的栏杆茶杯均是墨色,竟衬得这黑白的画面月光皎皎,极为清明。月下一桩木桌,三两个散落的茶杯,画外之情呼之欲出,定是三五知己谈笑初散,仿佛连徐徐微风都在耳畔。
朱自清极为欣赏这幅作品。1924年,将其发表在他和俞平伯办的《我们的七月》上,立刻引起了郑振铎等人的注意。在夏尊、朱光潜等人的支持下,郑振铎将丰子恺漫画推向了《文学周报》,使得“子恺漫画”得以产生,也便有了后来的许许多多古诗新画。所以说,这幅画是可以算是丰子恺漫画的基础,在此之后,丰子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古诗新画。
雅号“丰柳燕”
从绘画工具上说,丰子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毛笔,描绘的也是传统诗境,但是构图和造型均有西方装饰画的风格,左下角一个英文签名更是可见西画的影响。两相结合,既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写意,又不落俗套,很有新意,绝不是泛泛题咏,而是有一种对现实事物真切的感情。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普遍具有装饰画风格,这种风格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西洋美术的见解很深,发表过大量关于西洋绘画的论文。并且进行过木刻和金石技法的学习。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和当时左联的版画不同,当时的版画,按照鲁迅先生话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相比之下,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几乎只是为了“尽兴”(朱光潜语)。因此,他的木板刻画不为宣传思想,而是他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早年间的这些技法对于后来的古诗新画有着深入的影响,使得画面具有一种装饰感和木版画的效果。这也正是丰子恺画风独特的一个原因。
《燕归人未归》一幅,取自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另一说,此画是取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意境)。画面上一位青年女子斜倚栏杆,一手托腮,几只柳丝从左上方垂下。女子只有背影,这背影并不如何窈窕娉婷,但似乎能让人想见她的温柔敦厚,能想见她出神地望着远方。画面右上角一双燕子俯着身子飞过来,一只燕子的身子恰好在作者绘的黑色画框中,仿佛是一下子飞入画面的,极富动态,一下子打破了画面过于稳定的感觉,生动起来。
丰子恺喜画依依柳树和轻盈燕子,这幅《燕归人未归》可见一斑,俞平伯便送给他“丰柳燕”的雅号。
丰式写意
丰子恺古诗新画系列中的人物几乎全无五官,不是背影就是侧面,但是只凭他描画的身体形态,就能让观者想像出或寂寞或期盼的神情,其中的功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一幅中,画面正中的男子也无表情五官,只是身着长衫的一个后侧影。他背着手,头微微抬起,似在看着天边弯月,冷寂又怀着期待的感觉跃然纸上。他身边的梧桐树高大有力,梧桐树影和男子的身影混在一起,安静清冷。男子面前的杂草向前微俯,可见画面中似有风,细看男子长衫、梧桐树和已不茂盛的杂草,秋风秋气好像就从画面上弥散出来。
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除了绘画之外,丰子恺在书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丰子恺的字受老师弘一法师影响很大,曾认真临摹过不少字帖。古诗新画中的题句书法古朴却不蠢笨,与画面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丰子恺最初学画学习的是西洋画法,对着石膏临摹写生,但是经过比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从小在乡土旧俗中成长起来,传统与民间文化对他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以一种文学的审美要求看待绘画。他心目中的绘画具有诗情画意,而非一时的视觉冲击。
独辟蹊径
丰子恺古诗新画中相当部分的画意境与原诗契合,但也有部分用了古诗句,意境却跳脱出来,不那么一致却很有趣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是其中之一。
原诗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是飘零游子的感慨,颇有一些伤感。但丰子恺的画却不同。画面上蜻蜓飞来,香烟袅袅,一盘子樱桃个个是丰硕喜人。门外的芭蕉树一片叶子折下来,仿佛是探出头来的模样,画面黑白色也能让人感觉到春夏之交的明媚美好。桌上的烟很直,可见此时无风。一切都是初夏午后场景,安静里有一种隐隐的生机。
朱光潜评价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不但有诗意而且又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调。从纷纷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且不说是诸多有人物的漫画,就连这一盘樱桃、两片芭蕉都与传统文人的静物不同,有些现代的情致,但又和题目切合得恰好。
他的画,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延续,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既有中国画的萧疏淡远,又具西洋画的活泼,不求工巧,但神态尽出。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可见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表现的是古人今人共通的那一份情感,或思念远人,或感叹流光,或静候旧友……以现代场景诠释古诗中意境,非但不隔膜,反而有切肤之感,瞬间打动人心又回味悠长。画面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每一处都极有心,笔触寥寥却意味深远。
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以来就为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令所有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丰子恺(1898年至1975年)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风格独特古朴。他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写古诗句时期、写儿童相时期、写社会相时期、写自然相时期。其中写古诗句与自然相都是以古诗词为画题的风景人物画。
这类风景人物画,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不仅是现代的人物,更有独特的风格,他称自己这种画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因为其“言外之言,形外之形”的韵味在当时就受到许多文学家和画家的赞美。
丰子恺一生所著颇丰,涉及许多不同领域。他曾说“予少壮时喜为讽刺漫画,写目睹之现状,揭人间之丑相。然亦作古诗新画,以今日之形相写古诗之情景。今老矣,回思少作,深悔讽刺之徒增口业,而窃喜古诗之美妙天真,可以闲情适性排遣世虑也。”可见,他至为珍视的还是古诗新画系列。
古诗新画处女作
丰子恺古诗新画最早公开发表于1924年,题为《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这句诗取自宋代词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最后两句入画。
画面极为疏朗简洁,正中有大片留白,不落一笔反让人有无尽想像,这也正是中国画传统的“象外之意”。
画上一行字古雅拙朴。画面线条简洁自如,意味深长。画面上竹帘卷起,斜斜的廊柱添几分生动,一弯新月如钩,虽然只是轮廓,但因着画面下方的栏杆茶杯均是墨色,竟衬得这黑白的画面月光皎皎,极为清明。月下一桩木桌,三两个散落的茶杯,画外之情呼之欲出,定是三五知己谈笑初散,仿佛连徐徐微风都在耳畔。
朱自清极为欣赏这幅作品。1924年,将其发表在他和俞平伯办的《我们的七月》上,立刻引起了郑振铎等人的注意。在夏尊、朱光潜等人的支持下,郑振铎将丰子恺漫画推向了《文学周报》,使得“子恺漫画”得以产生,也便有了后来的许许多多古诗新画。所以说,这幅画是可以算是丰子恺漫画的基础,在此之后,丰子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古诗新画。
雅号“丰柳燕”
从绘画工具上说,丰子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毛笔,描绘的也是传统诗境,但是构图和造型均有西方装饰画的风格,左下角一个英文签名更是可见西画的影响。两相结合,既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写意,又不落俗套,很有新意,绝不是泛泛题咏,而是有一种对现实事物真切的感情。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普遍具有装饰画风格,这种风格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西洋美术的见解很深,发表过大量关于西洋绘画的论文。并且进行过木刻和金石技法的学习。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和当时左联的版画不同,当时的版画,按照鲁迅先生话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相比之下,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几乎只是为了“尽兴”(朱光潜语)。因此,他的木板刻画不为宣传思想,而是他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早年间的这些技法对于后来的古诗新画有着深入的影响,使得画面具有一种装饰感和木版画的效果。这也正是丰子恺画风独特的一个原因。
《燕归人未归》一幅,取自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另一说,此画是取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意境)。画面上一位青年女子斜倚栏杆,一手托腮,几只柳丝从左上方垂下。女子只有背影,这背影并不如何窈窕娉婷,但似乎能让人想见她的温柔敦厚,能想见她出神地望着远方。画面右上角一双燕子俯着身子飞过来,一只燕子的身子恰好在作者绘的黑色画框中,仿佛是一下子飞入画面的,极富动态,一下子打破了画面过于稳定的感觉,生动起来。
丰子恺喜画依依柳树和轻盈燕子,这幅《燕归人未归》可见一斑,俞平伯便送给他“丰柳燕”的雅号。
丰式写意
丰子恺古诗新画系列中的人物几乎全无五官,不是背影就是侧面,但是只凭他描画的身体形态,就能让观者想像出或寂寞或期盼的神情,其中的功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一幅中,画面正中的男子也无表情五官,只是身着长衫的一个后侧影。他背着手,头微微抬起,似在看着天边弯月,冷寂又怀着期待的感觉跃然纸上。他身边的梧桐树高大有力,梧桐树影和男子的身影混在一起,安静清冷。男子面前的杂草向前微俯,可见画面中似有风,细看男子长衫、梧桐树和已不茂盛的杂草,秋风秋气好像就从画面上弥散出来。
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除了绘画之外,丰子恺在书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丰子恺的字受老师弘一法师影响很大,曾认真临摹过不少字帖。古诗新画中的题句书法古朴却不蠢笨,与画面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丰子恺最初学画学习的是西洋画法,对着石膏临摹写生,但是经过比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从小在乡土旧俗中成长起来,传统与民间文化对他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以一种文学的审美要求看待绘画。他心目中的绘画具有诗情画意,而非一时的视觉冲击。
独辟蹊径
丰子恺古诗新画中相当部分的画意境与原诗契合,但也有部分用了古诗句,意境却跳脱出来,不那么一致却很有趣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是其中之一。
原诗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是飘零游子的感慨,颇有一些伤感。但丰子恺的画却不同。画面上蜻蜓飞来,香烟袅袅,一盘子樱桃个个是丰硕喜人。门外的芭蕉树一片叶子折下来,仿佛是探出头来的模样,画面黑白色也能让人感觉到春夏之交的明媚美好。桌上的烟很直,可见此时无风。一切都是初夏午后场景,安静里有一种隐隐的生机。
朱光潜评价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不但有诗意而且又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调。从纷纷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且不说是诸多有人物的漫画,就连这一盘樱桃、两片芭蕉都与传统文人的静物不同,有些现代的情致,但又和题目切合得恰好。
他的画,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延续,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既有中国画的萧疏淡远,又具西洋画的活泼,不求工巧,但神态尽出。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可见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表现的是古人今人共通的那一份情感,或思念远人,或感叹流光,或静候旧友……以现代场景诠释古诗中意境,非但不隔膜,反而有切肤之感,瞬间打动人心又回味悠长。画面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每一处都极有心,笔触寥寥却意味深远。
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