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4周后临床总有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及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症状改善率较高且时间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是指胆囊有结石伴有胆囊壁慢性炎症改变。多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粘膜发生炎症所致,部分病例系急性胆囊炎后遗而来。胆囊结石可反复刺激胆囊壁或反复阻塞胆囊管而造成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胆囊炎。据报道显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发病女性较高。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钝痛、腹胀、腹泻、厌食油腻、黄疸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以手术、口服溶石药物、消炎利胆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为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59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9.5±5.5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4.75±4.15年,均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胆绞痛发作、黄疸、畏寒发热等症状,98例患者经B超检查示胆囊壁增厚等慢性胆囊炎声像和胆结石声像,按临床诊断标准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98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4.5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4年。对照组49例,男性19例,女性3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7.5±5.5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5±4.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第一组药: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0.4g、氨苄西林钠5g,静脉滴注;1次/d;第二组药: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山莨菪碱10mg、庆大霉素20万单位1次/d;静脉滴注。再给予维生素B620mg、氨苄西林胶囊0.3g、西咪替丁0.4g、胆通0.4mg;口服3次/d;上述治疗为期1疗程(7d/疗程)后停药一天,再给药1疗程。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枳实14g、大黄8g、黄芩10g、柴胡14g、郁金14g、半夏12g、薏苡仁12g、白芍22g、海金沙10g、桃仁14g、金钱草20g、石韦48g、丹参32g、鸡内金22g、生姜引。伴黄疸加味栀子12g、茵陈28g;伴呕吐、恶心加味竹茹16g、藿香16g;伴脾虚之症(便溏、乏力、腹胀、气短)去大黄并加味白术26g、人参20g、茯苓22g;水煎服300ml/次;2次/剂;7剂/疗程;口服2疗程[3]。
1.3 疗效评价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检查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B超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B超检查无改善。总疗效率=(治愈数+好转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恶心、呕吐、胆绞痛、黄疸、畏寒发热)及改善时间,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且日益攀升[4]。此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白,但任何影响胆汁酸浓度及胆固醇比例改变或引起胆汁淤滞的因素均可导致胆结石的形成。而严重创伤、急性胆囊炎、结石等可引起慢性胆囊炎[5]。胆结石可导致慢性胆囊炎,而慢性胆囊炎又可促使胆结石的形成,两种疾病互为因果,可使病情反复和慢性化,因此要求有恰当的治疗方案彻底治愈疾病[6]。目前临床以手术、口服溶石药物、消炎利胆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曹凯[7]指出在中医理论中胆汁的排泄与肝气疏泄功能呈密切相关性,异常时会出现胆汁壅滞,阻滞气机,胆汁排泄不通,不通则痛,严重影响其脾胃功能,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笔者认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辩证类型有肝阴不足、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等,根据患者不同体征,不症状给予不同方加味。郭洪波[8]指出枳实具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等功效;黄芪具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等功效;金钱草具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笔者运用枳实、黄芪、金钱草配伍将恶心呕吐改善时间缩短至1.5±0.2d,畏寒发热改善时间缩短至1.3±0.7d,黄疸改善时间缩短至5.7±1.6d,临床疗效显著,与郭洪波指出一致。本研究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总有效率高达95.92%,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77.55%,(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在症状改善时间也显著短与西医治疗组,(P<0.05);进一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具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症状改善率较高且时间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鲁国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08-209.
[2] 张雪.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6):11-14.
[3] 王国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2):50.
[4] 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1):80-81.
[5] 徐广武,郭延臣.慢性胆囊炎的辨证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72-73.
[6] 汤卓林.大柴胡汤合三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499.
[7] 曹凯.金胆片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2):269-270.
[8] 郭洪波.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36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3,19(6):18-1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是指胆囊有结石伴有胆囊壁慢性炎症改变。多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粘膜发生炎症所致,部分病例系急性胆囊炎后遗而来。胆囊结石可反复刺激胆囊壁或反复阻塞胆囊管而造成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胆囊炎。据报道显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发病女性较高。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钝痛、腹胀、腹泻、厌食油腻、黄疸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以手术、口服溶石药物、消炎利胆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为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59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9.5±5.5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4.75±4.15年,均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胆绞痛发作、黄疸、畏寒发热等症状,98例患者经B超检查示胆囊壁增厚等慢性胆囊炎声像和胆结石声像,按临床诊断标准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98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4.5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4年。对照组49例,男性19例,女性30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7.5±5.5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5±4.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第一组药: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0.4g、氨苄西林钠5g,静脉滴注;1次/d;第二组药: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山莨菪碱10mg、庆大霉素20万单位1次/d;静脉滴注。再给予维生素B620mg、氨苄西林胶囊0.3g、西咪替丁0.4g、胆通0.4mg;口服3次/d;上述治疗为期1疗程(7d/疗程)后停药一天,再给药1疗程。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枳实14g、大黄8g、黄芩10g、柴胡14g、郁金14g、半夏12g、薏苡仁12g、白芍22g、海金沙10g、桃仁14g、金钱草20g、石韦48g、丹参32g、鸡内金22g、生姜引。伴黄疸加味栀子12g、茵陈28g;伴呕吐、恶心加味竹茹16g、藿香16g;伴脾虚之症(便溏、乏力、腹胀、气短)去大黄并加味白术26g、人参20g、茯苓22g;水煎服300ml/次;2次/剂;7剂/疗程;口服2疗程[3]。
1.3 疗效评价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检查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B超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B超检查无改善。总疗效率=(治愈数+好转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恶心、呕吐、胆绞痛、黄疸、畏寒发热)及改善时间,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且日益攀升[4]。此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白,但任何影响胆汁酸浓度及胆固醇比例改变或引起胆汁淤滞的因素均可导致胆结石的形成。而严重创伤、急性胆囊炎、结石等可引起慢性胆囊炎[5]。胆结石可导致慢性胆囊炎,而慢性胆囊炎又可促使胆结石的形成,两种疾病互为因果,可使病情反复和慢性化,因此要求有恰当的治疗方案彻底治愈疾病[6]。目前临床以手术、口服溶石药物、消炎利胆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曹凯[7]指出在中医理论中胆汁的排泄与肝气疏泄功能呈密切相关性,异常时会出现胆汁壅滞,阻滞气机,胆汁排泄不通,不通则痛,严重影响其脾胃功能,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笔者认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辩证类型有肝阴不足、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等,根据患者不同体征,不症状给予不同方加味。郭洪波[8]指出枳实具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等功效;黄芪具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等功效;金钱草具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笔者运用枳实、黄芪、金钱草配伍将恶心呕吐改善时间缩短至1.5±0.2d,畏寒发热改善时间缩短至1.3±0.7d,黄疸改善时间缩短至5.7±1.6d,临床疗效显著,与郭洪波指出一致。本研究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总有效率高达95.92%,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77.55%,(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在症状改善时间也显著短与西医治疗组,(P<0.05);进一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具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症状改善率较高且时间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鲁国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08-209.
[2] 张雪.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6):11-14.
[3] 王国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2):50.
[4] 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1):80-81.
[5] 徐广武,郭延臣.慢性胆囊炎的辨证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72-73.
[6] 汤卓林.大柴胡汤合三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499.
[7] 曹凯.金胆片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2):269-270.
[8] 郭洪波.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36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3,19(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