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体验”与“训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另一堂新授课中,同学们一直在讨论,发表看法,甚至辩论,场面很是热闹,表面看效果不错,但这堂课中,学生在三个学习维度中哪方面有收获,真的很难界定。
  仔细想来,两堂课都不能称为高效课,原因在于两位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与“训练”的辩证关系。
  在自然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十分注重“体验”与“训练”的关系,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来充分体验,然后对学生所体验的内容进行充分训练,达到让学生再认和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社会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科特点的原因,教师即使注意了,有时也很难操作,如果没有意识到的话,那情况就很可能更糟糕。笔者认为,要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体验”与“训练”
  教学目标,即这堂课中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要掌握的三个维度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堂课的纲领。我们分配“体验”和“训练”,从课程基本理念的三个维度来讲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本课目标重点定位在“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上,课堂教学预设的重点应该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训练。同时应该注意到体验不是简单地演示,训练也不仅仅是机械地做题或是不断地模仿,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合理地分开,又能够相互影响,让学生在体验中训练,同时在训练中不断体验,达到教学目标所设的要求。以上文提到的那堂高三复习课为例,是应该偏重于训练,但是在学生没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一味地机械训练,就不能达到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最好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形式和意义上体验到宾语前置的精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训练,效果肯定更佳。
  如果本课的目标重点定位在“过程与方法”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话,课堂教学预设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但千万不能将训练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我们该怎么做?以上文提到的新授课《听听那冷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讨论、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种种情感和意蕴,更应该训练学生运用具体的方法来鉴赏类似的散文,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 注重本班学情,具体调整“体验”与“训练”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即使是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班级,内部本质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我们在备课和课堂实践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具体调整“体验”与“训练”。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统观全局并关注个别地调整“体验”与“训练”。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受到以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干扰,也就是心理学中讲的前摄抑制作用。我们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具体调整两者的关系。其次,我们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需要、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投其所好地安排好“体验”与“训练”。兴趣是学习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反映,而两者又受到人的主观思想的控制和支配。根据这一点,体验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改善他们尚有不足的学习习惯。再次,我们在安排“体验”与“训练”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
  三、 分清不同授课内容,灵活运用“体验”与“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块。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部分。我们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应该分清不同授课内容,灵活运用“体验”与“训练”。教授论述类文本时,我们注重的内容是文本内容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授常用应用文时,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应偏重学生训练;教授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所以应以体验为主、训练为辅;教授古代诗文时,古诗词教学过程重在让学生体验,适当训练,古代文言散文教学过程应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训练巩固和举一反三。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时,课堂体验应该摆在主要的位置;当写作教学进行到学生实际行文时,应该以训练为主,当然这样的训练包括整理和加工,以及同学之间习作的相互体验。教授口语交际内容时,大纲要求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样的课,以学生体验为主、训练为辅,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学校或是教师将语文课堂分为两个标准化的部分,比如,规定每堂课教师讲二十五分钟,学生练二十分钟,“体验”和“训练”泾渭分明。这样的课堂设置能够存在有它的一定道理,但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面对“体验”与“训练”两个方面时,应该动态地、合理地、灵活地、因地制宜地摆正两者的位置,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更有目标、更有章法,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蚁国英雄》与《生命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章。无论是教材编者选用、改写与组合意图,还是《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建议,其解读策略都是思想性解读,这也是当前语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主流倾向。但当前语文教学积弊的根源亦在于此,因为思想性解读及其教学,恰恰是非语文的教学。如果要让语文回归正途,必须让文本解读从思想性解读回归审美解读,并在审美解读的根基之上重组教学内容。  
期刊
初为人师,便记住了孟晓东老师。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的桂冠,《红花草》《白杨》《跳水》《蛇与庄稼》……一系列经典的课例,使他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明星教师,成为许多青年教师的偶像与榜样。  后来,参加区品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极为幸运,我的导师就是孟晓东老师。此时的他已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区教育局副局长。导师一次次走进我的课堂,我也有了更多地聆听他教学、讲座、指点的机会,因此拥有了一
期刊
最近语文教学大呼“转身”,我所理解的“转身”并非要彻底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向。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增长了诸多语文因素。课堂教语文,教会学生学语文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思想意识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切合。我想语文教师站稳语文教学立场才是“转身”的真正含义。低年级阅读应着力于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解词能力的渗透、字词句的朗读、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初步自主读懂课文的能力。  我们常说课文是例子,我在教学
期刊
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优效教学。最近,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关于《我们都有一双手》的作文教学,对于如何让作文教学从有效走向优效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有目的地选材——有效走向优效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范围就有多大。笔者所听《我们都有一双手》的选材首先就是遵照了“有生活”的
期刊
一、语文课堂的一点现实忧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线语文教师为摆脱课堂教学“少慢差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语文课堂图片有了,音乐有了,学生诸如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活动有了,启发式教学也似乎落到实处了。总之,课堂呈现了全新的面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少了点什么。整齐划一的节奏,解决问题如同屠宰,水热了、刀快了,一抓一个,语文教学不应当是屠宰场吧。  实际上,课程改革
期刊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着教学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很容易使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拥有者”“传授者”的潜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鼓舞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更具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新人只有从小就学着探究,才能养成探究的习惯、兴趣和
期刊
“教育即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儿童的最大特性是“生长中”。多年来,我坚定地践行着我的“生长性”语文课堂教学主张,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和规律,改善课堂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和因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长张力,使儿童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期望自己不仅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让
期刊
一、聚焦课堂,亟待智慧引领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无隐忧地发现,不少教师的一些做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  1.循循善诱成为“课堂杀手”。虽然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课堂上,有些教师用一个
期刊
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通过视觉观察和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感知过程。因此,观察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处处留心,事事练达。青少年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则漠然视之。所以要养成平时
期刊
【人物名片】  孟晓东,1964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现任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第六批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曾获江苏省首届“仪征化纤杯”中青年教师语文赛课一等奖。工作近30年来,领衔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00多篇论文见诸省级及以上刊物,编著的20多本教育书籍正式出版,在全国各地举行过200多场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