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准“要点”学课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语文教学大呼“转身”,我所理解的“转身”并非要彻底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向。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增长了诸多语文因素。课堂教语文,教会学生学语文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思想意识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切合。我想语文教师站稳语文教学立场才是“转身”的真正含义。低年级阅读应着力于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解词能力的渗透、字词句的朗读、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初步自主读懂课文的能力。
  我们常说课文是例子,我在教学《咏华山》时,找出课文中一些可以演绎开来的语文元素作为“要点”,编排了训练程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演绎序列解题意
  看到课题《咏华山》,我们下意识地会把“咏”理解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其实“咏”除包含感叹、赞颂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在一年级第二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两次“咏”:一次出现在练习4读读背背里的古诗《咏鹅》,另一次出现在第八单元的25课《咏华山》。教学中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可要运用好却不简单。我们对《咏鹅》里“咏”理解为“感叹、称赞”。联系到文包诗《咏华山》的文体,《咏鹅》里“咏”的解释显然单薄了。为了让孩子理解到位,我采用了从旧知入手演绎开来,让词义自然链接延伸的方法。
  教学环节再现:
  师:出示唐诗:
   咏柳
   诗人: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鹅
  诗人:骆宾王朝代: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请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看见自己熟悉的唐诗,感觉找到了表现的机会,兴奋不已。个别朗读在学生情不自禁下成了集体朗读。)
  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
  生:赞颂了柳树的碧绿如玉;赞颂了鹅颜色的美丽,划水的轻巧。
  师:贺知章和骆宾王都是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赞颂的呢?
  生:用诗歌。
  师:那么“咏”是什么意思呢?
  生:(反应快的聪明孩子)用诗、词来赞颂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古诗《咏华山》。
  相应阐述:
  我在课前考虑到了年段特点,从《咏柳》《咏鹅》这些孩子熟悉的诗入手,让孩子朗读、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容易发现“咏”就是赞美、感叹,一下子就说出了“咏”里面有“赞美”的意思。我接着引导,“咏”还有其他的含义吗?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大家总结出“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的多层含义在学生心里层层深入,“咏”在学生心中有了活力。
  一字多义概念毋庸赘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无需解释多少概念,只要你拿出鲜活的例子层层演绎开来,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二、抓住特例分小节
  初读课文时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标上小节序号,以便课堂学习。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学生基本知道了小节划分的原则。每另起一行空两字一般可以分为一小节。可是,《咏华山》在记叙中出现了冒号引出一首诗的情形。这样的情况孩子们第一次遇见,是个特例,更是个教学点。我让学生关注冒号,从语句意思的连贯上考虑,学会分小节。
  教学环节再现:
  师:这是一首古诗,是个怎样的故事呢?打开书137页,自由读课文。
  要求:1. 字音要读准,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后鼻音读准,平舌音读准。
  例如:chēn(chēng)、jìn(jìng)。
  2. 别忘了标上小节号。
  师:检查小节划分,教会学生遇见冒号应该怎样划分小节。
  师:这篇课文共有几小节?
  生:6小节。
  师:谁再数数?
  生:5小节。
  师: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4小节。
  师:你能告诉我们第二小节是从哪儿到哪儿吗?
  生:第二小节是从“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到“回首白云低”。
  师:同意他这种划分的举手!(一少部分学生缓缓举手。)
  师:你们看“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后面是什么符号啊?
  生:冒号。
  师:没错,冒号就说明这句话还没说完,他吟诵的内容就是以下的诗,你们说,这首诗能脱离这一小节吗?
  生:不能。
  师:是的,这首诗是包含在第二小节中的,所以它们在一起都是第二小节。诗的前面空两格是为了排版的美观,明白了吗?
  相应阐述:
  这篇“文包诗”课文的出现,在一年级孩子眼里是一种新的形式,所以在标小节号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训练,知道了另起一行语句前面空两格就算一小节,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自觉地在每一句诗前都标上了小节号。第二小节中冒号后面另起一行的诗歌也被当作了单独的小节。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在浅显的冒号意思解释中弄清楚这首小诗应属第二小节的内容,孩子标小节的能力又增强了一点。
  
  三、扣准词语箭双雕
  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下笔为文,学语文练习说话很重要。我们一直感叹没时间上说话课。何须独立练习说话,每堂阅读课都有大量的练说材料,只要教师悉心钻研,总能找到训练点。低年级的词串教学给我极大的启示,我从中悟出,每篇课文都可以在初读整体感知之后,让关键词串实现双重功能。一是检查学生字音准否,二是可以让孩子用给出的关键词串把课文的大概内容说一说,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再现:
  师:(课件出示词语:华山古代七岁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情不自禁,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谁能用“华山、古代、七岁、吟诵”说说这个故事。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华山真高哇!
  师:你们的语言都很简洁。这个小寇准登上华山以后做了什么呢?
  生:他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还写了一首诗。
  师:现在你能再用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他觉得华山很高,景色很美,还写了一首诗,真了不起。
  相应阐述:
  在《鲁班和“橹板”》中我就有意识地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练习说话。在这几课教学中,我都在引导学生用几个词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概括课文的思维能力。用这种方法学到《咏华山》时,孩子已经能较好地用给出的关键词简述课文内容了。这无疑是能力的增长。
  
  四、以诗引文助感悟
  文包诗是苏教版的新体裁,浅显易懂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在学习此类文章时,注重方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阅读方法的范例作用。
  教学环节再现:
  师:(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都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华山很高。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2自然段。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懂了。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诗句意思用笔画下来。
  师:(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华山比教室高多了,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座这样的教室那么高。谁来读读华山的高?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能这样读读下面的句子?
  师:(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生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这远远近近的山。(出示PPT。)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出示PPT)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
  师:华山真高哇!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大声赞叹。(齐读。)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
  生:华山不仅很高,而且山路又陡又窄,可难爬了。
  师:“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山的高和险。
  师:(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中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一起读一读句子。
  生:艰难。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站在华山顶,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呢?小寇准站在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这首诗。
  生:齐读《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应阐述:
  真正拿教材教语文就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本环节在朗读指导中提倡边读边想象,更让学生明白了文包诗体裁里的诗歌意思就包含在故事叙述中。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诗句的解释。在以后阅读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时,学生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教后感言:
  本节课师生的对话自然而融洽,在良好的配合下,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由于备课充分,语文训练点选择切合孩子实际,学生学得感兴趣,课堂充满了灵气。只有注重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孩子学习语文才能有精彩的表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学教育硕士,鼓楼区骨干研究班成员。
其他文献
在“中华颂·经典诵读山东省总决赛”中,高密市立新中学55名同学表演的大型配乐朗诵《木兰诗》获亚军,同时获“最佳演绎奖”。这一成绩的取得,再一次将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风起云涌,亮点纷呈。最近,在高密市教科院举行的“书法与写作竞赛”和以“感恩·爱”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中,密水街道分别获中小学个人组、团体组一等奖,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中,孩子们
期刊
语文是一种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借用李先生的三个层次论,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我们是否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观照这种“美”的层次。当然,这三层境界的美在课堂上绝不是平面的铺设,而应该是立体的构建,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無声般的文化滋养后的逐级攀登。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
期刊
我们学校不断探索,以《预习导航》导学,将课堂分层设计成一个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预习交流——目标揭示——自学分享——固化移情”的课堂模式,有效重构了学生的学。下面我以《最大的麦穗》为例,具体介绍“自学分享”式语文课堂的操作模式。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让课前自学为分享奠基  《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
期刊
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此话很符合现代背景下离乡的流动人群心理,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打工创业,长期定居。  充斥在这部分漂泊者面前的是现代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心灵迷惘,他们是现代文明到来时首批失去精神家园的代表者。这些底层小人物真实地折射了现代社会转型之下个体的独特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我努力让我的课堂书声琅琅,在朗读中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小节,画出文中描
期刊
与孟老师结识,是早在29年前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的孟老师,刚从洛社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铁路小学——一所条件艰苦、规模单轨、最基层的农村小学任教。他的到来,让正读毕业班、身为大队长的我印象深刻。因为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写漂亮的粉笔字、会拉手风琴、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的孟老师,是我们当时所能见到的第一位“全能老师”。他执教的语文课,他策划的大队活动,总是带着一种我们从未有过的新奇,引发着我们憧憬与向往。
期刊
[人物名片]  王爱華,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南通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先后还被评为南通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南通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226”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
期刊
诗歌最早用于歌唱抒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特有的鲜明节奏、和谐音韵,只有通过读者朗读或朗诵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诗歌教学,要书声琅琅,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歌教学理应注重披文入情的有声朗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诗歌语言含蓄、跳跃、意象蒙漾,朗诵是最佳的理顺方法。 
期刊
《蚁国英雄》与《生命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章。无论是教材编者选用、改写与组合意图,还是《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建议,其解读策略都是思想性解读,这也是当前语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主流倾向。但当前语文教学积弊的根源亦在于此,因为思想性解读及其教学,恰恰是非语文的教学。如果要让语文回归正途,必须让文本解读从思想性解读回归审美解读,并在审美解读的根基之上重组教学内容。  
期刊
初为人师,便记住了孟晓东老师。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的桂冠,《红花草》《白杨》《跳水》《蛇与庄稼》……一系列经典的课例,使他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明星教师,成为许多青年教师的偶像与榜样。  后来,参加区品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极为幸运,我的导师就是孟晓东老师。此时的他已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区教育局副局长。导师一次次走进我的课堂,我也有了更多地聆听他教学、讲座、指点的机会,因此拥有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