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便记住了孟晓东老师。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的桂冠,《红花草》《白杨》《跳水》《蛇与庄稼》……一系列经典的课例,使他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明星教师,成为许多青年教师的偶像与榜样。
后来,参加区品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极为幸运,我的导师就是孟晓东老师。此时的他已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区教育局副局长。导师一次次走进我的课堂,我也有了更多地聆听他教学、讲座、指点的机会,因此拥有了一段有趣、有用、值得记忆的学习旅程。
此刻,当我回溯这段经历,回想与导师的交流与交往,蓦然发现,学习已然在我的教育生命里留下印记。在某个时刻与阶段,在某个情景与场合,导师讲过的话语,给予我一种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向往,影响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模糊和遗忘,反而愈加清晰与明朗了。
——语文,给儿童生长的力量
长久以来,导师一直精心而又坚定地践行着他的“生长性”语文课堂。他认为“儿童的生长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在他的讲演与讲座中,他屡次提出和呼吁“语文,要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语文教学要以课程本身的魅力滋养学生,带给学生积极的变化,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诗意的阐述折射出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和对语文教学本义的深度洞察,令人沉醉与感佩。他的课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呈现。“培育自然的生长环境”“把握真实的生长原点”“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使得课堂的深处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活泼泼地生长。从儿童出发,为儿童生长,守望当下,又指向远方,导师在自己的教学生命里“种下了一棵树”。
——上课,有教学主张的行动
我执教公开课《少年王冕》,“注重性情的培养,着重思维的训练,看重语言的生长”。受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试图抛弃繁琐的分析与华丽的手段,以“在文字中散步”为路径引导学生去揣摩话语背后的意思,去发现文字里藏着的故事,去领会风景之中的深意。如此平实地去上一堂语文“公开课”,心里总有些忐忑。导师听了我的想法和试教,肯定了课的整体构思理念:“上课,是有教学主张的行动。就这么上!”简单的一句话,内心的安定、视界的敞亮翩然而至。带着自己的思想上课,教一课,不能局促于眼前的这一课,而要为学生的言语生长与终身阅读想得更多些。从此,“为提升儿童的阅读力而教”,我从不自知的摸索转向有方向的前行,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研究,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导师主张教师扎根日常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省教科所立项课题“理解型学校文化的实践建构”的研究,参加课题组活动,导师谆谆教诲:“课题研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建立起校本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轻巧的点拨使我们获得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话说理解故事”“积累100个理解课例”“铭记自己成功的教学片段”等贴近教师的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生成,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十二五”课题规划,选题讨论会上,导师语重心长:“做生动的课题研究,做让教师喜欢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摒弃了浮躁与功利,更趋于研究的本义,更加安静与踏实。
“课堂的价值:发展学生”,“教导主任既要会‘教’,又要会‘导’”,“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坚定的信念、坚持的品质、坚守的情怀”,“学校发展要走‘规范、示范、模范’之路”……“三品”课堂研讨会、教导主任会议、校长会议,导师总在“有意味地言说”,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或诙谐幽默,引人深思,他总是以学者型领导特有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激情,描绘教育的理想图景,传播教育智慧的种子。他对教育丰富深刻的理解和真诚坦率的表达,吸引了许多教师、校长的认同、融入、实践与创新,这些话语也因此有了沉甸甸的重量,焕发出动人心魄的光彩。
导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总能在课堂现场看到他,总能在教师中间看到他,频频在《江苏教育》等杂志上读到他的文字。导师的身上,存有永远的语文情结、永远的课堂情结、永远的教育情结;导师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导师曾经说过,专业威信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我想,导师的话语,正因为这样的专业威信,才产生了思想的力量,引领着我和锡山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跟随着导师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校长,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带头人。
后来,参加区品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极为幸运,我的导师就是孟晓东老师。此时的他已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区教育局副局长。导师一次次走进我的课堂,我也有了更多地聆听他教学、讲座、指点的机会,因此拥有了一段有趣、有用、值得记忆的学习旅程。
此刻,当我回溯这段经历,回想与导师的交流与交往,蓦然发现,学习已然在我的教育生命里留下印记。在某个时刻与阶段,在某个情景与场合,导师讲过的话语,给予我一种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向往,影响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模糊和遗忘,反而愈加清晰与明朗了。
——语文,给儿童生长的力量
长久以来,导师一直精心而又坚定地践行着他的“生长性”语文课堂。他认为“儿童的生长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在他的讲演与讲座中,他屡次提出和呼吁“语文,要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语文教学要以课程本身的魅力滋养学生,带给学生积极的变化,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诗意的阐述折射出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和对语文教学本义的深度洞察,令人沉醉与感佩。他的课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呈现。“培育自然的生长环境”“把握真实的生长原点”“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使得课堂的深处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活泼泼地生长。从儿童出发,为儿童生长,守望当下,又指向远方,导师在自己的教学生命里“种下了一棵树”。
——上课,有教学主张的行动
我执教公开课《少年王冕》,“注重性情的培养,着重思维的训练,看重语言的生长”。受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试图抛弃繁琐的分析与华丽的手段,以“在文字中散步”为路径引导学生去揣摩话语背后的意思,去发现文字里藏着的故事,去领会风景之中的深意。如此平实地去上一堂语文“公开课”,心里总有些忐忑。导师听了我的想法和试教,肯定了课的整体构思理念:“上课,是有教学主张的行动。就这么上!”简单的一句话,内心的安定、视界的敞亮翩然而至。带着自己的思想上课,教一课,不能局促于眼前的这一课,而要为学生的言语生长与终身阅读想得更多些。从此,“为提升儿童的阅读力而教”,我从不自知的摸索转向有方向的前行,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研究,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导师主张教师扎根日常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省教科所立项课题“理解型学校文化的实践建构”的研究,参加课题组活动,导师谆谆教诲:“课题研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建立起校本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轻巧的点拨使我们获得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话说理解故事”“积累100个理解课例”“铭记自己成功的教学片段”等贴近教师的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生成,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十二五”课题规划,选题讨论会上,导师语重心长:“做生动的课题研究,做让教师喜欢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摒弃了浮躁与功利,更趋于研究的本义,更加安静与踏实。
“课堂的价值:发展学生”,“教导主任既要会‘教’,又要会‘导’”,“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坚定的信念、坚持的品质、坚守的情怀”,“学校发展要走‘规范、示范、模范’之路”……“三品”课堂研讨会、教导主任会议、校长会议,导师总在“有意味地言说”,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或诙谐幽默,引人深思,他总是以学者型领导特有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激情,描绘教育的理想图景,传播教育智慧的种子。他对教育丰富深刻的理解和真诚坦率的表达,吸引了许多教师、校长的认同、融入、实践与创新,这些话语也因此有了沉甸甸的重量,焕发出动人心魄的光彩。
导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总能在课堂现场看到他,总能在教师中间看到他,频频在《江苏教育》等杂志上读到他的文字。导师的身上,存有永远的语文情结、永远的课堂情结、永远的教育情结;导师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导师曾经说过,专业威信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我想,导师的话语,正因为这样的专业威信,才产生了思想的力量,引领着我和锡山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跟随着导师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校长,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