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话语的重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1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便记住了孟晓东老师。江苏省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的桂冠,《红花草》《白杨》《跳水》《蛇与庄稼》……一系列经典的课例,使他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明星教师,成为许多青年教师的偶像与榜样。
  后来,参加区品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极为幸运,我的导师就是孟晓东老师。此时的他已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区教育局副局长。导师一次次走进我的课堂,我也有了更多地聆听他教学、讲座、指点的机会,因此拥有了一段有趣、有用、值得记忆的学习旅程。
  此刻,当我回溯这段经历,回想与导师的交流与交往,蓦然发现,学习已然在我的教育生命里留下印记。在某个时刻与阶段,在某个情景与场合,导师讲过的话语,给予我一种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向往,影响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模糊和遗忘,反而愈加清晰与明朗了。
  
  ——语文,给儿童生长的力量
  
  长久以来,导师一直精心而又坚定地践行着他的“生长性”语文课堂。他认为“儿童的生长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在他的讲演与讲座中,他屡次提出和呼吁“语文,要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语文教学要以课程本身的魅力滋养学生,带给学生积极的变化,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诗意的阐述折射出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和对语文教学本义的深度洞察,令人沉醉与感佩。他的课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呈现。“培育自然的生长环境”“把握真实的生长原点”“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使得课堂的深处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活泼泼地生长。从儿童出发,为儿童生长,守望当下,又指向远方,导师在自己的教学生命里“种下了一棵树”。
  
  ——上课,有教学主张的行动
  
  我执教公开课《少年王冕》,“注重性情的培养,着重思维的训练,看重语言的生长”。受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试图抛弃繁琐的分析与华丽的手段,以“在文字中散步”为路径引导学生去揣摩话语背后的意思,去发现文字里藏着的故事,去领会风景之中的深意。如此平实地去上一堂语文“公开课”,心里总有些忐忑。导师听了我的想法和试教,肯定了课的整体构思理念:“上课,是有教学主张的行动。就这么上!”简单的一句话,内心的安定、视界的敞亮翩然而至。带着自己的思想上课,教一课,不能局促于眼前的这一课,而要为学生的言语生长与终身阅读想得更多些。从此,“为提升儿童的阅读力而教”,我从不自知的摸索转向有方向的前行,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研究,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导师主张教师扎根日常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省教科所立项课题“理解型学校文化的实践建构”的研究,参加课题组活动,导师谆谆教诲:“课题研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建立起校本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轻巧的点拨使我们获得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话说理解故事”“积累100个理解课例”“铭记自己成功的教学片段”等贴近教师的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生成,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十二五”课题规划,选题讨论会上,导师语重心长:“做生动的课题研究,做让教师喜欢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摒弃了浮躁与功利,更趋于研究的本义,更加安静与踏实。
  “课堂的价值:发展学生”,“教导主任既要会‘教’,又要会‘导’”,“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坚定的信念、坚持的品质、坚守的情怀”,“学校发展要走‘规范、示范、模范’之路”……“三品”课堂研讨会、教导主任会议、校长会议,导师总在“有意味地言说”,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或诙谐幽默,引人深思,他总是以学者型领导特有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激情,描绘教育的理想图景,传播教育智慧的种子。他对教育丰富深刻的理解和真诚坦率的表达,吸引了许多教师、校长的认同、融入、实践与创新,这些话语也因此有了沉甸甸的重量,焕发出动人心魄的光彩。
  导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总能在课堂现场看到他,总能在教师中间看到他,频频在《江苏教育》等杂志上读到他的文字。导师的身上,存有永远的语文情结、永远的课堂情结、永远的教育情结;导师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导师曾经说过,专业威信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我想,导师的话语,正因为这样的专业威信,才产生了思想的力量,引领着我和锡山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跟随着导师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校长,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带头人。
其他文献
关于文本的解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童话的解读先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的用意,才能确定要传授的内容。下面以其执教的《去年的树》为例,谈一谈童话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一、解读关键词,领悟作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怎样找准关键词句?怎样体悟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那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一下子
期刊
在“中华颂·经典诵读山东省总决赛”中,高密市立新中学55名同学表演的大型配乐朗诵《木兰诗》获亚军,同时获“最佳演绎奖”。这一成绩的取得,再一次将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风起云涌,亮点纷呈。最近,在高密市教科院举行的“书法与写作竞赛”和以“感恩·爱”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中,密水街道分别获中小学个人组、团体组一等奖,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中,孩子们
期刊
语文是一种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借用李先生的三个层次论,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我们是否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观照这种“美”的层次。当然,这三层境界的美在课堂上绝不是平面的铺设,而应该是立体的构建,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無声般的文化滋养后的逐级攀登。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
期刊
我们学校不断探索,以《预习导航》导学,将课堂分层设计成一个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预习交流——目标揭示——自学分享——固化移情”的课堂模式,有效重构了学生的学。下面我以《最大的麦穗》为例,具体介绍“自学分享”式语文课堂的操作模式。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让课前自学为分享奠基  《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
期刊
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此话很符合现代背景下离乡的流动人群心理,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打工创业,长期定居。  充斥在这部分漂泊者面前的是现代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心灵迷惘,他们是现代文明到来时首批失去精神家园的代表者。这些底层小人物真实地折射了现代社会转型之下个体的独特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我努力让我的课堂书声琅琅,在朗读中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小节,画出文中描
期刊
与孟老师结识,是早在29年前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的孟老师,刚从洛社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铁路小学——一所条件艰苦、规模单轨、最基层的农村小学任教。他的到来,让正读毕业班、身为大队长的我印象深刻。因为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写漂亮的粉笔字、会拉手风琴、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的孟老师,是我们当时所能见到的第一位“全能老师”。他执教的语文课,他策划的大队活动,总是带着一种我们从未有过的新奇,引发着我们憧憬与向往。
期刊
[人物名片]  王爱華,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南通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先后还被评为南通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南通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226”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
期刊
诗歌最早用于歌唱抒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特有的鲜明节奏、和谐音韵,只有通过读者朗读或朗诵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诗歌教学,要书声琅琅,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歌教学理应注重披文入情的有声朗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诗歌语言含蓄、跳跃、意象蒙漾,朗诵是最佳的理顺方法。 
期刊
《蚁国英雄》与《生命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章。无论是教材编者选用、改写与组合意图,还是《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建议,其解读策略都是思想性解读,这也是当前语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主流倾向。但当前语文教学积弊的根源亦在于此,因为思想性解读及其教学,恰恰是非语文的教学。如果要让语文回归正途,必须让文本解读从思想性解读回归审美解读,并在审美解读的根基之上重组教学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