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一生中,对话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而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费莱雷在其解放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对话”,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打磨出高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潜心会读文本,孕育对话
  首先,教师要精读文本。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前,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工夫以不同视角充分与文本对话。教者一开始应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感受文本,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这样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所感动。接着,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读懂了哪些,有哪些疑问,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小到字音,大至文章思想感情,都应该考虑到。最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去阅读。
  其次,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这里的时间既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又要有沉思默想的时间。只有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与思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课堂对话才能趋于丰富,才会产生质的效应。那种为了赶进度,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走过场,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便让他们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变得浮躁。为确保对话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建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间适当迁移,即课前充分预习,努力做到一读、二画、三查、四思、五问。
  二、 营造和谐氛围,滋养对话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唯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环境。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教师力求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在听了学生美美地朗读描绘小柳树漂亮的句子以后,师感慨:“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一颗童心让教师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在对话沟通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对小枣树的怜悯时,教师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难过地说:“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呀!”又如“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此时,教师已融入到学生之中,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是一首诗歌在课堂上流淌,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完全被唤醒,促进了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
  三、 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某种碰撞,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情境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如《船长》一课教学伊始,笔者播放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片段,悲壮雄浑、深层激越的乐曲在教室里回荡,更在学生的心中回荡。交流感受时,有学生说:“乐曲开始很低沉、很悲壮,但随着乐曲的进行,调子变得越来越雄壮、越来越有力。”有学生说:“这首乐曲很有气势,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的说:“听着听着,我感觉热血沸腾,连心跳都加快了。”有学生说:“这首乐曲让我想到了炮火和鲜血。在乐曲声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壮烈牺牲的英雄。”……听着学生对《英雄交响曲》的真实感受,笔者引导: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一位船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感动天地的歌。让我们一同去经历那场生与死的考验吧!经典的音乐、深沉的话语,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了冲动和强烈的愿望:那是个怎样的夜晚?那是一个怎样的船长?那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四、 挖掘有效话题,促进对话
  设计有价值、富有生命活力的话题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有效对话的桥梁。这样的话题可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话题”,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可以是直取课文中心的,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如《钱学森》一文主要赞扬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钱学森的话语是感悟其爱国情怀的重点。教者可以此处为切入点设计话题,让读者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爱国热情。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针对这句话,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钱学森在美国时做了哪些准备,目的是什么?最后他履行诺言了吗?对于前面两问,学生可从文本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中进行领悟:钱学森的浓浓思乡情,拳拳报国心。而最后一小问履行诺言即回到祖国后为人民做了哪些事,则需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使钱学森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学生结合文本最后一段及课前查阅的资料纷纷畅谈,接着教师播放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孩子们一边静心聆听,一边观看着钱学森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一组组画面,对钱爷爷敬仰之情不断升腾,那浓浓的爱国情怀也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五、 捕捉课堂生成,活跃对话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可见,生成是阅读教学中活的灵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将即时生成的问题,比较巧妙地整合到原有的话题中去。我校一位教师上的一堂汉语拼音课让我至今难忘。教师教读“n”与“m”、“w”时,个别学生总是混淆,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做起了小动作。这位教师灵机一动,随即和孩子们玩起了变手指记拼音的游戏。让学生手指向下,食指、中指稍稍分开,其它三指缩起,恰似小巧的“n”;转一下手腕,手指向上,造型不变,又有了“v”的影子。同样,中间三个手指均匀分开,向下伸,是两扇小门的“m”;变一下方向,向上,则是“w”了。一边变,一边认,一边读,一边记,像玩魔术一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字母的形,也记住了读音,整个课堂既活泼又有趣。
  六、 适时点拨引领,提升对话
  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要善于点拨引领,提升对话的意义。唯有这样,对话的生命力方可彰显。如教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如雪松那样作适当让步以求反弹机会的事例,学生从古到今,谈了很多。忽然有学生想到了小说《红岩》,像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者该不该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话题一抛出,孩子们便争论开了:有的说:“不可以。如果你假装让步,但敌人要你在自白书上签字怎么办?签字就失去了革命的气节。”有的说:“华子良装成疯子,骗过了敌人,这不就是先弯曲一下吗?不然他就没有机会把情报送出去。”一学生立刻反驳:“华子良的真实身份敌人并没有发现。而敌人知道江姐的身份,就想从她嘴里套出党的秘密。”辩论非常激烈,此时笔者及时点拨:“华子良只是 ‘弯曲’,寻求 ‘反弹’,并没有让步。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为强化理解,笔者又追问:“如果华子良处在江姐的处境中,猜猜看,他会怎么做?”“宁死不屈”、“决不投降”……教师及时总结引领: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有时必须抱宁为玉碎的勇气去抗争,但有时也要学会弯曲。丧失气节的妥协是弱者的行为,不卑不亢的忍让是智者的选择。相信这话语不仅仅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也将会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指引学生人生之路的一盏明灯。
  总之,“对话”彰显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它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率先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做到心中有“话”,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有利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并辅助于智慧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在对话中生成知识,在交流中体验情感,在共享中彰显个性,让有效“对话”走进语文课堂,使阅读教学更精彩,使语文课堂更有实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汪意云.教育文化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企图通过幼儿园开展的美工区的六次教研活动,在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探索从“研”回归到“行”的路径,并通过分析路径的特点,努力在园本教研中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提升园本教研的效能,使园本教研真正回归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育实践;路径  一、园本教研“研”与“行”的现状  园本教研是指“以园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唤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而备课则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变成可以触摸的教学现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走进新课程,备课的要求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然而,据笔者所知,很多青年教师不了解备课的一般程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设计教学方案,缺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资料性课程资源属于课外学习资源的范畴。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借开发和利用资料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正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行为,音像、挂图、文字资料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近日,我有幸做了一所学校赛课活动的评委。每节课,评委手持评课标准,按部就班,对照评价,当场评分。看着精心设计、面面俱到的评课标准,我可傻了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使用等近20个指标要一一核对,评课者可谓是眼花缭乱、措手不及。  一节课的评价一定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要化繁为简。一节课的成败要看学生获得的多少,即言语习得、技能发展、
【摘要】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存在的。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方向,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倾听幼儿的声音,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支持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并在教师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其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
【摘要】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寓音乐文化审美于学生心灵,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的路径,通过转变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美的理解,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感悟音乐的艺术深层价值,从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文化;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是蕴含人文、思想、情感、行为、价值的艺术审美活动,承载着传递民族信仰和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音乐新课
【摘要】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简易化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味诗情画意,溯本求源地感知作者的意趣,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补白、记诵积累的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想象补白;逻辑思考;审美创造;长时记忆  教育专家许汉先生曾说过:“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必须抓住思维能力这个核心。”[
现象描述与错因的调查: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调研测试。  一年级有一道题目: 8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0、5、 18。检测的正确率为100%。  六年级也有一道类似的题目:2/3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2、3/4、5/6。检测的正确率为72%。  就这个问题我同六年级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两方面的答案:一种解释是学生的知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却倒退了。另一种解释是高年级的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是理解意义、吸收信息的过程,而且是培养语言习惯、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从文本中“走一个来回”,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文章解码重建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呢?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学片断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经典片断]
一、 利用角色期待,激发交际愿望  “交际性”是我们口语交际课区别于普通听说训练、讲读练习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口语交际课最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于课堂上交际味道单薄,单向、线性的听说味反而较为浓烈。交际过程的实现、交际目标的达成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我们显然应该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交际的愿望从哪里来?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为例:《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