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如何彰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如何使课程改革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但许多职业院校重技能、轻素质,文化课服务功能存在严重缺失,实现科学文化与技术专长、人文文化的密切融合,使文化课很好的为专业课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文化课服务功能;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国家的重视使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在高职学院中全面展开,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如何彰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何体现时代、社会、地域特色,如何使课程改革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笔者认为,那种急于求成,一味强调市场需求,重技能、轻素质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拓宽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范围,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实现科学文化与技术专长、人文文化的密切融合,使文化课很好的为专业课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课关系密切
当今,有个别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对职业院校文化课地位有偏见或指导不力,使个别职业学校“矫枉过正”,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过于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甚至主张“文化课要为专业课让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教学任务和教学时数,盲目删减文化课教学内容,造成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与“文化课”比例失调,致使文化课教学质量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文化课教学大纲中的最低要求,造成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学习弱化,公共职业素质受到削弱,就业竞争能力不强,转岗和下岗再就业基础缺失,专业技能发展空间受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课是基础,代表学生的基本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文化素质低的学生,对老师讲授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就差,教什么只知道什么,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技能动作接受、理解、模仿能力差,反应慢,势必造成专业技能低下。文化课还是学生今后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也是学生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文化课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并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二、职业院校文化课服务功能存在缺失
1、许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加上文化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直观按教学大纲对课程要求来讲解,自己讲得有滋有味,学生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学这些东西与专业有啥关系?”或者“我们是来学专业的,开设这么多语、数、外干啥?”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学大纲没体现出为专业服务,与之对应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只是按学科体系编写,与高中和本科教育没啥两样;另一方面是讲授文化课的教师对授课对象所学专业将来要干啥、需要什么知识不清楚,不能把所讲内容与专业需要联系起来。如,学机电的同学,对于钢板下料计算、轴锥面的计算经常用到三角函数,三相交流电则经常用到正弦函数等知识,在开设的数学课中,若能联系到这些实际应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前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渗透、融合不够科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体表现在:
(1)实用性不强
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突出应用价值,没有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文化课程的内容,缺乏实践教学,很少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2)缺少职业性
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但许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课程体现这一理念不够。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德、体、美类课程,都不能很好地和学生将来的职业相结合。
(3)缺乏生活性
文化课课程内容不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目前的生活,没有把一些非常实用的、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课程,没能把这些课程内容按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使之离生活较远。
3、文化课服务功能缺失的原因如下:
(1)文化课教师的服务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必须要储备丰厚的知识,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师还要加强专业服务意识、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知识,真正掌握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决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要本着为学生着想,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现在文化课教师大都经过系统的本专业学习,所受的教育程度较高,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忽视了对新知识的吸收,尤其对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国内外动向和发展趋势了解甚少,不能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上没有要突出文化课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没有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不符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没有研究文化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并以此作为探索进行文化课教学的“突破口”。即没有注重文化课教学的实用性,没有把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3)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好文化课教学计划
由于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及教学课时等不同,不同专业对文化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不可能像普通大学那样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实际的教学计划或大纲,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愿望。同时,还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用工单位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各学科教学计划,强化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受社会欢迎。而文化课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适时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立体几何知识,对信息专业只要了解例子即可,而机械专业则要重点掌握。把文化课融人专业课的学习中,真正体现文化课在各自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使文化课与专业课紧密融合,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实践的检验,许多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 三、正确处理职业院校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竞争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韩国、美国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在日本占28%,在韩国占30%,在美国占13%~25%。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發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必须遵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课的比例、学习年限、总学时,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决不能鼠目寸光,片面追求一时的就业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需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提高也需要相应的文化基础做支撑。“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职业教育如果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则必然落入职业短期培训的锢臼,致使学生就业面狭窄,就业风险增大,转岗再就业困难。所以,正确处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通过专业整合、模块结合、课程综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工作,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
目前,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都在探索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其改革主要体现以下理念:①以能力为本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要“加强训练,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注重实践性教学。②突出实用性。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置应用数学、应用语文、综合理科等实用性课程。③内容组织灵活。提出了“要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强化服务功能——服务于专业学习、服务于劳动就业;满足发展要求——为升学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如语文课程强化了“口语交际”“应用文”方面的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相对减少。
总之,文化课是专业的基础课,是架通专业知识的桥梁,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文化课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广泛涉取各门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做到文理兼知、知识互补、优势互用,在教学中密切地联系专业知识,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透视[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2]曹琪.提高职业学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3]陈荣杰.凸现文化价值回归文化本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陈彦辉.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如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5]戴晓伟.中职语文廛堂拓展的思考与实践庶谈[J].成长之路,2011,(27).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文化课服务功能;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国家的重视使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在高职学院中全面展开,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如何彰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何体现时代、社会、地域特色,如何使课程改革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笔者认为,那种急于求成,一味强调市场需求,重技能、轻素质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拓宽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范围,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实现科学文化与技术专长、人文文化的密切融合,使文化课很好的为专业课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课关系密切
当今,有个别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对职业院校文化课地位有偏见或指导不力,使个别职业学校“矫枉过正”,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过于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甚至主张“文化课要为专业课让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教学任务和教学时数,盲目删减文化课教学内容,造成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与“文化课”比例失调,致使文化课教学质量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文化课教学大纲中的最低要求,造成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学习弱化,公共职业素质受到削弱,就业竞争能力不强,转岗和下岗再就业基础缺失,专业技能发展空间受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课是基础,代表学生的基本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文化素质低的学生,对老师讲授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就差,教什么只知道什么,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技能动作接受、理解、模仿能力差,反应慢,势必造成专业技能低下。文化课还是学生今后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也是学生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文化课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并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二、职业院校文化课服务功能存在缺失
1、许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加上文化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直观按教学大纲对课程要求来讲解,自己讲得有滋有味,学生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学这些东西与专业有啥关系?”或者“我们是来学专业的,开设这么多语、数、外干啥?”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学大纲没体现出为专业服务,与之对应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只是按学科体系编写,与高中和本科教育没啥两样;另一方面是讲授文化课的教师对授课对象所学专业将来要干啥、需要什么知识不清楚,不能把所讲内容与专业需要联系起来。如,学机电的同学,对于钢板下料计算、轴锥面的计算经常用到三角函数,三相交流电则经常用到正弦函数等知识,在开设的数学课中,若能联系到这些实际应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前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渗透、融合不够科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体表现在:
(1)实用性不强
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突出应用价值,没有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文化课程的内容,缺乏实践教学,很少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2)缺少职业性
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但许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课程体现这一理念不够。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德、体、美类课程,都不能很好地和学生将来的职业相结合。
(3)缺乏生活性
文化课课程内容不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目前的生活,没有把一些非常实用的、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课程,没能把这些课程内容按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使之离生活较远。
3、文化课服务功能缺失的原因如下:
(1)文化课教师的服务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必须要储备丰厚的知识,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师还要加强专业服务意识、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知识,真正掌握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决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要本着为学生着想,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现在文化课教师大都经过系统的本专业学习,所受的教育程度较高,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忽视了对新知识的吸收,尤其对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国内外动向和发展趋势了解甚少,不能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上没有要突出文化课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没有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不符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没有研究文化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并以此作为探索进行文化课教学的“突破口”。即没有注重文化课教学的实用性,没有把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3)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好文化课教学计划
由于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及教学课时等不同,不同专业对文化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不可能像普通大学那样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实际的教学计划或大纲,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愿望。同时,还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用工单位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各学科教学计划,强化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受社会欢迎。而文化课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适时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立体几何知识,对信息专业只要了解例子即可,而机械专业则要重点掌握。把文化课融人专业课的学习中,真正体现文化课在各自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使文化课与专业课紧密融合,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实践的检验,许多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 三、正确处理职业院校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竞争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韩国、美国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在日本占28%,在韩国占30%,在美国占13%~25%。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發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必须遵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课的比例、学习年限、总学时,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决不能鼠目寸光,片面追求一时的就业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需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提高也需要相应的文化基础做支撑。“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职业教育如果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则必然落入职业短期培训的锢臼,致使学生就业面狭窄,就业风险增大,转岗再就业困难。所以,正确处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通过专业整合、模块结合、课程综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工作,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
目前,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都在探索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其改革主要体现以下理念:①以能力为本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要“加强训练,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注重实践性教学。②突出实用性。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置应用数学、应用语文、综合理科等实用性课程。③内容组织灵活。提出了“要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强化服务功能——服务于专业学习、服务于劳动就业;满足发展要求——为升学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如语文课程强化了“口语交际”“应用文”方面的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相对减少。
总之,文化课是专业的基础课,是架通专业知识的桥梁,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文化课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广泛涉取各门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做到文理兼知、知识互补、优势互用,在教学中密切地联系专业知识,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透视[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2]曹琪.提高职业学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3]陈荣杰.凸现文化价值回归文化本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陈彦辉.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如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5]戴晓伟.中职语文廛堂拓展的思考与实践庶谈[J].成长之路,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