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灵魂,有一个栖息之地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创新、活力的引擎,也能是一座城市精神象征。历史悠久的苏州,不缺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但在众多经典中,苏州美术馆的存在,依旧有着分外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回望 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开端
  两宋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汇聚了全国的文人雅士,各类文艺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期,颜文樑、金松岑、徐詠青等大家怀着复兴中国美术文化,倡导美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的愿景,共同发起苏州美术画赛会。1919年,苏州美术画赛会成功举办首展,展品可谓“琳琅满壁,美不胜收”。
  对于展览来说,固定的展馆决定了展览的延续性,于是苏州美术画赛会还送给了苏州城一份特殊的“礼物”——推动了苏州美术馆的创建。1927年,苏州美术馆在苏州城南沧浪亭挂牌成立,首任馆长就是颜文樑。他以“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为宗旨,并倡导宣扬平等自由,鼓励多元选择,对中西文化交流和融汇做了最早的、有益的探索。
  苏州美术馆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美术馆,是城市当代精神文化的象征,记录下近百年来苏州乃至中国美术史一幕幕多姿多彩的画面。值得关注的是,苏州美术馆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唯一一个由美术院校(苏州美专)开办的美术馆,开创了中国美术院校设美术馆的先河。
  可以说,苏州美术馆不仅是苏州美术事业发展的开端,见证了苏州近代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其在中国美术馆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貌 开放空间拉近彼此距离
  2011年元旦后,苏州美术馆新馆正式落成,成为了苏州又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位于北寺塔西侧的苏州美术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建筑,这样的开放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物理上的很好理解——整个空间没有高墙也没有大门,市民可以从沿街任意角度进入。
  心理上更多则体现在苏州美术馆与观众的沟通方式上。她不是权威式、教导式的存在,她的每一个展览、每一个讲座,都讲究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比起以往人们刻板印象中,市级美术馆大多展出内容都以严肃、沉重不同,这里不仅有文献展、油画展这类较为专业的展览,也有关于漫画《丁丁历险记》的展览、日本动漫大师动漫原稿作品特展等等足以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展出。
  而欧洲博物馆、美术馆中,学生席地而坐上美术课的场景,在苏州美术馆也能找到踪迹。这种在真实艺术品空间里,让学生从视觉阅读开始的艺术学习,也成为了这里作为美育空间的最好呈现。
  这些以市民、美术爱好者为中心,满足他们审美、休闲、观光、学习等多位需要的方式,让苏州美术馆变得尤为亲切,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
  突破 提升美术馆与在地城市的影响力
  近两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正酣。去年底,苏州美术馆也主动“跑”出苏城,在上海田子坊开设了分馆,开启双城文旅融和新尝试。并没有资料统计,地级市中这样将美术馆分馆开设到另一座城市,是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确实并不多见。
  开幕展览名为“三生长忆是江南——上海当代书画名家特展”,也是颇有意思。苏州是“江南的江南”,正好上海也提出了要发展江南文化,以“江南文化”为切入点,让两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实在是一个非常明智之选。
  我们也了解到,上海分馆会通过挖掘江南文化的厚重内涵,把长三角地区最好的美术资源聚集到展览中,通过展览“借船出海”,不仅把中国现代艺术梳理了一遍,挖掘了江南文化的厚重内涵,还能有效输出苏州的文化品牌。
  用时任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的话来说,倘若一个城市的美术馆定位以弘扬本地优秀历史文化为帜志,展览策划反映本地历史进步和人民的文化创造,高扬本地历史文化之优秀品格,则美术馆就能突破一个馆的空间局限,真正与在地城市浑然一体,体现本地人文精神,成为在地城市的文化象征,也必将在海内外同步提升美术馆及在地城市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度。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蘇州城东,金鸡湖畔,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前身)正式对外营业,开启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一举成为苏州当时的文化新地标。  转眼已过13个春秋,这里对苏州人而言,早已不只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更是滋养人们心灵与精神的载体。十余年,涵盖了大剧院、演艺厅、苏艺影城、培训基地等多种业态的苏艺承接了苏州文化传统中“精致”的一面,致力于将国内外顶尖的文化艺术产品带到苏州,让苏
期刊
以往,对苏州西部,人们的印象大多是:有山有水,休闲度假胜地。2016年,作为苏州市“十大文化工程”重点项目的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正式对外启用,由此开启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  高新区文体中心作为高新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也是苏州西部唯一一个文化、体育、教育、旅游综合体,对于服务城西居民,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的树立,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高新区文体中心的发展离不开高
期刊
此次专题采访,见到的第一位90后是刘铁桥。如果按照以往,惯常用词大概是“少年老成”。但他工作10年,创立的培养模式已为苏州轨道交通先后培训了1900多人次,牵头搭建的技能培训平台成为轨交司机的培育基地,忽然之间你会真正意识到,90后真的是在“挑大梁”了,一线冲锋全靠他们了。  三十而立,果不其然。从2020年开始,第一批90后就已陆续跨过30岁的门槛。曾经的“后浪”们到了社会中坚的年纪,成长为社会
期刊
夏日,万物在热烈的阳光都显得分外浓烈,走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岸边,一排排樟树带着明艳的绿色,“之”字形栈道向远处延伸,江水的清波与航船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夏季画卷。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一流的港口、“千亿”的体量而知名,同时在发展中也始终不渝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港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10周年之际,发展中的“含绿量”清晰可见。  国
期刊
两千五百年的姑苏记忆,闻丝竹过耳,望黛瓦砖墙,苏州城南的吴江更以文化著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吴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吴文化经久不衰,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一代一代吴江人依旧辛勤探索不断创新,今天,吴江正以一个新的文化标地的姿态冉冉升起,绚丽多彩。  长三角融合发展文艺地标  在年底即将启用的苏州湾文化中心,在今年“中国剧院建筑面积排行榜”中,排行第三,这个在临水而建的文化新坐标远看就
期刊
体育是民生、是文化,更是力量。一座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很多时候,可以看看这座城市的体育中心。  1999年,位于三香路的苏州市体育中心开建,历经三年,2001年正式亮相,一度惊艳了整个苏州城。转眼近20年过去了,承办了无数赛事、演唱会、展览的苏州市体育中心,一直是苏州人的骄傲。尽管座椅砖墙在风雨中略有褪色,但青春回忆依旧,承载的苏州人关于体育、关于运动的梦想依旧。  每一个苏州人,都会有的邂逅  
期刊
岁月如书,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像一枚书签守候着一座城市的年轮,纯朴而厚重,为后世众人了解苏州这座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了解苏州独特而宝贵的历史文脉,读懂苏州2500年的历史,不妨从这里开始。  作为城市博物馆,苏博新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目光。毕竟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封刀之作”,“中而新、苏而新”,苏博从一个传统的博物馆一下子跨上了现代化博物馆的快车道,并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当中名列前茅,在
期刊
未曾料到,在相城,能享受到罗马艺术殿堂的体验。坐在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二宫”)的中厅台阶上,内心不禁窃喜,仿佛这里即将上演一场艺术盛宴,庄重而有仪式感。  还没开业,就不断有人前来咨询,“你们游泳馆什么时候开呀?”“五月一号能准时开业吗?”“以后家门口就有好去处啦!”不得不说,二宫的到来,具有标志性意义。4月28日,元和街道玉成路219号,二宫正式亮相,当日客流爆棚,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均
期刊
就像每座城市都应该拥有书店一样,每座城市也都应该拥有一间博物馆,它是连接一座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城市里的人们透过文物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来到苏州,不少人会打卡“网红”苏州博物馆,而其实吴中区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  6月28日,民心所盼下,万众瞩目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营,7月1日起将正式开放参观。苏州吴文化博物
期刊
2011年,李公堤上的一头“中国金融牛”,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这头“牛”通体呈铜绿色,眼神坚定地望向西南方向。在它的侧面,就是彼时刚揭开面纱的苏州基金博物馆。  这是全球首家以基金为主题的金融博物馆,也是金融博物馆打造的第二家专业金融教育公益博物馆。栉风沐雨9年时间,苏州基金博物馆已成为金融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与时俱进,更新博物馆之“魂”  早在2008年,金融博物館理事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