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爱他或者唾弃他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离婚对某些女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是她们第二次的新生和对自我的突然发现。
  
  离婚像传染病,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蔓延。我分居的时候,阿君和她老公夏还两头给我们做工作,不料过了几个月,阿君来找我时,却说:“我们也快了。”
  阿君和夏的性格是两个极端:阿君热情,快乐,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让人惊叹的表达能力;而夏大部分时间就像一架老式的留声机,旧旧地呆在一个角落,闷闷地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用阿君的话来说:“他的心情永远只有三种:高兴,不高兴,平静。而且三种之间的界限还非常模糊。他回到家,什么也不管,眼睛看的永远是两样东西,不是电视,就是电脑。”
  阿君圆圆的脸,细腻的皮肤,乌亮的短发,有一双非常漂亮的杏仁眼。和夏还没有结婚时,她身材苗条,娇小玲珑。生了孩子后,她一度胖得很厉害,有了双下巴和腹部赘肉,我几乎认不出大了好几圈的阿君。那时的她似乎并不为此紧张,她沉浸在当母亲的喜悦中,天天搂着和她一样有漂亮眼睛的女儿毛毛喃喃着:“我的小鸵鸟蛋啊。”
  阿君两口子刚来深圳时,住在破旧的莲花山安置区。我和子建经常去看望他们。那年中秋节,我们四个人扛了张席子,坐在莲花山的大草地上赏月亮。那时的中心区还是一片空空的土地,连片的灯像海一样毫无遮挡地布满我的眼睛。子建环着我,阿君偎着夏,我们喝着啤酒,大声说话,笑声传了很远。我那时以为,生活可以一直这样安宁美好。
  他们的变故起于夏的一句话。在深圳打拼了七八年后,已经做到一家小型公司副总的夏突然对阿君说:“我觉得这种生活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想搬出去住一段时间。”
  阿君怎么也不明白,这么些年,她忙里忙外,把这个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让他悠哉游哉做甩手掌柜,怎么就会“透不过气来呢”?
  原来,夏的秘书,一个小阿君十来岁的女孩子非常喜欢他。夏有些搞不清如何取舍家庭和这个鲜艳欲滴的女孩子。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夏只是想出去静一下,好好想想。
  阿君用几天几夜伶牙俐齿的激烈争吵来回应夏,最后,夏还是那句话。阿君每天像刀片划在玻璃上的争吵和汪洋的哭泣让夏终于受不了了,他还是搬了出去。或许,他们的离婚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最终还是因为一点点偏差,就像上了轨道的列车,一发而不可止。
  他们刚刚付了首期款买了套很大的房,在这个节骨眼上就离了。夏什么也不要,房子孩子都归了阿君。阿君负债几十万,背起了这套沉重的房子。为了这套房子,也为了精神上的寄托,阿君没白没黑地工作着,变成了一架可怕的机器。她经常晚上一两点才回家,我们约阿君出来吃饭几乎没有成功过。不论是周末,还是深夜,电话里的阿君永远是“我在加班啊”。
  阿君本来就是个能干极了的女人,这样的玩命之后,事业当然突飞猛进。短短两年的时间,阿君在一家大型地产中介公司的职位从普通的职员,到部门经理,总监,到最后的副总。
  那家公司奖励作出杰出贡献的高管团队去马尔代夫旅行,其中有阿君。我看到阿君在新加坡机场转机时的照片,她花九百块钱烫的头发松软地垂在肩头,这昂贵的发型将她的鹅蛋脸衬得非常美丽,她显得比我刚认识她时有更加成熟的韵味。由于很注意保养,她比刚生孩子时苗条了很多。我随后收到了阿君从马尔代夫寄来的明信片,写着:“这里真的很美,可以让人忘记一切烦恼。”
  阿敏,阿黛,我,还有阿君,四个离了婚的女人时不时举行聚会,小乖做为特邀嘉宾经常列席所谓的“四大怨妇”聚会。阿君在这群女人的聚会中永远是话题的中心和局面的掌控者。一个女人是五百只鸭子,当几千只鸭子在一起时,那样的喧嚣都可以在阿君一声“你们都别说,听我来讲”里悄然安静下来。
  阿君越来越会收拾自己,每次聚会,她会告诉我们这件衣服是七百块的,这条裤子是她淘到的一个大品牌打三折的,才三百块,配起来的效果很不错。在九百块的发型和一千块的衣服里,阿君确实显得非常有成功女人的味道。
  阿君说:“我现在是想明白了,女人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首先要自己真正快乐,才能谈得上别的。”
  这时的阿君,再也不是那个同我说“我们也快了”时那个脸色苍白,眼神迷惘的把家当作一切的女人了。被我们围住的她,眼神安宁淡定,目光中有深远平静的力量。她对所有人的发言都有恰如其分的总结和评论,她用漫不经心的理智分析着每个人最近出现的新的感情动向。阿君成了我们当之无愧的核心,没有阿君,这样的聚会经常就是一盘散沙的胡言乱语。
  看着阿君,我想,或许,离婚对于某些女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是她们第二次的新生和对自我的突然发现。女人很容易因为爱一个人而失去自己,当那个男人突然离开后,女人才终于会好好想一些事情,才会发现,原来,好好地爱自己,让自己真正地快乐从容,才谈得上其他。
  编辑张文静
其他文献
1  在我下岗后不久,老公迟洋因为总公司撤销了他所在的分公司,也失去了工作。  按理,在本市建筑业混了这么多年,手里又有几个含金量很高的证书,迟洋不难找到新工作。可是,一连过了几个月,也不见他有重新工作的动静。我心里着急,毕竟家里并不富裕,最重要的是,沉甸甸的买房月供,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再这么待下去,迟早坐吃山空啊。  春节过后,一直懒散闷在家里的迟洋突然神采飞扬,对我说:“老婆,我想去深圳闯一
期刊
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但是,我用自己的小计谋保护了和“靖哥哥”完美的爱情。    从来没有想到老公这样的人,也会命犯桃花。  昨天傍晚,老公一进家门,我就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他竟然穿了牛仔裤和白衬衫!看起来神采飞扬。30岁以后,老公就不再穿牛仔了,特别是前几年做律师后,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正装。我表示惊讶,他“哦”了一声说:他们说我穿牛仔看起来年轻些。  然后,在这个周末,我发现,老公身上种种反常
期刊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父母老了,甚至缠绵病榻,无助得像个婴儿。这时,他们唯一能攀附的,是儿女温暖的胸膛。  母亲今年7l岁,因高血压引发脑中风已有半年多了。因为当时治疗及时,恢复得很理想,只是不能走太远的路,而且饮食上要改变许多,这对一向要强的母亲打击极大。甚至她呈现出老年人的那种多疑和小性儿,多亏父亲身体好,有他照顾母亲,我们省心多了。  前几天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有女儿叽叽喳喳地在她身边转,有我和
期刊
在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无闻的伟大的女人。  这是咱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在夫唱妇随的传统模式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真理。但这条真理是残酷的,因为那位默默无闻的女人一般终生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比如中国历史上,成功男人可谓多矣,但我们不知道他们身后的女人是谁。史书是男人修的,虽然他们离不开女人,但他们总是偏爱男人,女人作为“细节”给省略了。  百年来,传统的夫唱妇随已经
期刊
风吹着窗外的雨搭,呼嗒嗒,呼嗒嗒,像婆婆不倦地拍门声。我知道婆婆再也不会叫我起床吃饭,叫我上班,叫我扫楼梯——再也不会。今夜,我穿着婆婆亲手为我缝制的锦缎上衣,坐在春风里回忆,一任泪水滚落。    生命里充满了告别。2006年3月13日,与我共同生活了18年的婆婆走完了她87岁的人生旅程,离我们而去了。她在一个秋天里走进我的生活,又在一个春天里离去,让活着的亲人猝不及防,除了悲伤,更来不及思索,该
期刊
深圳一位白领抓准了求职者不知“自己到底值多少钱”的心理,敲开了财富的大门,成为深圳第一个谈薪师。    碰壁碰出了薪酬经理  王英从湘潭大学毕业来到了深圳,一个月下来,她参加了几十家企业的面试。可惜,因为对自己能力定位不准,加上不了解所应聘职位在深圳的薪酬水平,不是薪水要求过高就是薪金要求过低,让人觉得没自信,几次机会都错过了。  苦恼之余,王英开始查找近几年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薪资水准,在详细阅读薪
期刊
此恨绵绵无尽期    大学的时候,绵绵有了男友。  两人是初中同学,高中考入不同的学校。但每年春节,当年的同学会聚在一起,给初中的班主任拜年。绵绵小时候是个不起眼的女孩,但高三那年,像一棵小树猛然长高,抽枝长叶,原本黑瘦的小样儿一下变得挺拔俊俏,连皮肤都白里透亮。那个春节,她一走进班主任家,就引来一片惊叹,当然首先是班主任的惊叹。她拉着绵绵的手,一个劲夸赞:“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飞扬也是在那天
期刊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封建大家庭中,她只上完小学,姥爷便不让她再踏进学堂了。姥姥多病,在兄妹6人中,作为长女,母亲很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家里田里,样样都拾得起,放得下。母亲的聪慧漂亮也和她的吃苦能干一样在十里八乡很出名。姥爷做主,将母亲嫁给了当兵的父亲。在独自抚养我和哥哥的7年中,母亲天天背上绑着我,农用车一边推着哥哥,一边放着缝纫机,赶集做衣服,风里来雨里去,尽量改善我们兄妹俩的生活。我
期刊
那年,年近六旬且体弱多病的母亲,已经不能在乡下种地了,于是,被我们接进了县城。  在城里,母亲和父亲住在三室一厅、近八十平方米的楼房里。住惯了乡村的母亲,既不爱看电视,也不喜欢逛商店,整天呆在家里望着楼上的天花板出神。这样,仅过了三个月,母亲就再也呆不住了。她说:住在楼房里,一间一间的小屋,像老鼠洞似的,既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心里闷得慌。无奈,我们只好又把她送回了乡下的老家。  我想:或许是因为
期刊
傍晚下班,我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呼呼穿梭在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目标准备飙车。但在那个刚刚熟悉了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变换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走错了路。  今天,我不能直行,需要在这里拐个弯,因为我刚刚搬了“新家”。  重新踏上车子,打电话给房东问他回去的路该怎么走。按照他的指点,凭借我尚可的记忆,终于找到了隐匿在角落里的那座小楼。  就在我刚拐进门洞时,忽然听见一声幸福无比地呼唤:“儿子!你回来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