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生命的谐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篇优美和谐的生命乐章。教师必须了解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这个最终目标及其文化性、情感性和思想性本质,并遵循最基本的教学生成规律,即以学为基础的无中生有、以教为引领的有中创生、以练为纽带的生生循环。
  【关键词】生命 语文课堂 生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是探索如何把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式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订要求。”
  一、和谐生命交往: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文本与师生之间生命和谐交往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这说明,课堂教学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变化教学方法,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使有生命的教师与之间,有生命的师生与无生命的课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彼此的互动交往中,触发和孕育出新的“生命”,即新的知识技能、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情感体验等,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结果,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每一位站在语文讲坛上的教师都应力求达到这一境界。
  二、生成性: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生成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文化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得以生成的基本前提,情境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根本动力,思想性是语文教学生成的根本宗旨。
  (一)文化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基本前提
  文化具有教化、育人之功效。语文本身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语文课程文化性的特性和优势,抛开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语文属性的轨道,回归到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高尚情操、,有高雅审美能力的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对课堂教学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发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促成文化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与生成,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结构;在感受和体验语文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实现文化的教化和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具。[2]
  (二)情境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根本动力
  所谓“情境”,意同“情景”,可以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具体可感性与情感性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的,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既具有客观物质环境的因素,也具有社会心理环境的因素,也就是说,是“境”与“情”的综合体。与意相比,情境是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的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3]
  (三)思想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根本宗旨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载体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内容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坏,不仅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上的收获。思想上的进步,心灵上的成长,能够变成无穷无尽的动力,推动学生有效地去求知、努力地去探索和勇敢地去发展。育人,首先要育德;育德,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启发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品格和品德,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功能所在,也永远是学校育人的首要任务。
  三、掌握生成的基本规律: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以学为基础——无中生有
  学是教的基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新材料,获得新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获得生成的基础。无中生有,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路线: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学生在已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学习,就是从最近发展区探索新的发展区的过程。以学为基础的无中生有,是现实教学中许多学生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学”永远也应是在“教”的前面,没有学生的先于教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就是无的放矢了。这种教学就是“错位”的,是被动的“灌输”,是“教”“拖着”学”在走。
  所以,学是教的基础,也是生成的基础。“学而知之”,有了学生的学,才能使生成从本来的无,发展到有,使生成过程变成学生主动的意念追求和行为动力。有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才能转化为一种永恒的教学价值。这既是生成的基础,也是生成的出发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设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进行“唐诗选读”课程教学,那么应要求学生事先对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预习课文,寻找资料,提出疑问,如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才有了基础,才能较顺利地进行师生互动和完成教学生成的过程。
  (二)以教为引领——有中创生
  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教学的生成才能成为现实。生成是在新起点上的“跳跃”和“前进”,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重新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领者和助推者,而不是代替者和包办者。教师的作用是教学生成的“激发器”。现代学习理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利用已有学习资源,在新的平台上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民主和平等互动中的“首席”。
  例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教师可提问:“假如丑小鸭没有变成白天鹅,它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会默默地死去,还是会坚强地活下来?”这是学生在已有的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老师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从有中创生的方法之一。面对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要使学生对课文生成的新理解,就要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表见解,阐述理由,进行交流;甚至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等。最终由学生总结归纳出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感悟。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个童话的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使作品的人文性得到升华。诸如此类的方法运用,是语文特有的普遍教学现象,值得教师巧学深思。
  (三)以练为纽带——生生循环
  “生生循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是指教学“生成”循环往复。从无到有,从有到生,再从已生到新生,是教学生成的生发、发生和发展一个的回路。这就是生成的真正含义。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生知识生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发生历程,更是师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充满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和活力无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灵活的而非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语文课堂教学。[4]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有强烈的课堂教学开发意识,不照本宣科,不信書,不惟书,不惟上,用生成的教学观点,去引导教学过程,努力开发一切生成的资源,并加以积极利用。教学中的实践练习就是从教学生成再到新生成的纽带。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沉闷的说教和平淡无奇的授受过程,而应是充满灵性和个性的师徒平等自由的创造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情感性和思想必性的特点都给师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朗诵本身是一种创造的生成性教学。当学生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也许开始有同学会不理解地开怀大笑。但如果在老师引领下和示范下,经过反复练习,读出了思想和感情,体会到了作者是在怎样一种心态下“作别西天的云彩”,将能够较好的把握朗诵的语调,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读出作品的内涵和思想,读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这就是从阅读(检阅性读)到乐读(音乐性读)再到悦读(愉悦性读)的过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知”——“已知”——“深知”——“身心共鸣”的“生生不息”的教学生成过程。
  四、结语
   总之,教学生成只是生命课堂的一个过程,而生生循环才是最终目的。无论哪一种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形式,其基本规律是:无中生有;有中创生;生生循环。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组成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就像一篇和谐的乐章。要奏响优美和谐的生命乐音,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及其真正本质,并遵循最基本的教学生成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期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63.
  [2]洪秀善.语文教学的文化性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J].语文教师研究,2008.6:64-65.
  [3]曹明海.语文课堂生态的情境性[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7,(11):62.
  [4]王波平.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9年2月(上旬):15-16.
其他文献
陈省身教授说:“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数学好玩,大家都来学数学;如果要让孩子喜欢上数学,那就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基于儿童立场,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是为了儿童的,数学教学的立场也应该是儿童立场。但是,我们常常会以惯有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阐述:“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经典科目、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叶先生的话,指出了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诵读经典,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诵读经典,能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提升他们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准确的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网络流行语是伴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如何看待并引导其在高中生中的发展成为当前语文教师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中学生使用流行网络语言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了高中生目前语言文字存在不规范的原因及规范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对策。  【关
【摘要】英语教学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所谓快乐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情感、言语交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自然而然地应用它。  【关键词】快乐教学 环境中学 竞争中学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都想使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有趣味性,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怎样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人人都能感受和理解美。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她却视而不见。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就需要让孩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即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现代美育告诉我们,审美教育包括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艺术美育,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1、教研论文创作的思维起点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每天都有一闪念的地方,艺术家把这个一闪念叫做灵感。比如在备课时想到的新思路,比如学生解题时的典型错误的处理,比如反常的实验,对于这些灵感,我们要马上记录下来,否则一会儿就忘了,或者感觉到这也没有什么,不值得积累,就错失了一个积累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教研论文创作的思维的起点就在于自己平时那一闪念的灵感,我们的论文就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放大,对自己进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感染,美在激励,要在转化,妙在开窍。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呼唤、激发、鼓舞。"所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也并非要摆起冷脸对学生说教一些连成年人都做不到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也完全可以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的实际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不会研究,也不是缺乏研究的激情,而是不知道研究什么,从何入手去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学会如何选题。目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题太大。  有学生提交的课题开题报告中,所选课题为:“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影响”,我问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影响分很多方面,你们想研究全球经济
【摘要】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例题精析、习题巩固、归纳总结等环节设计,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统一。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  1.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通常是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而数学方法则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往往更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兴趣,孩子的精力集中,就能学得好、记得牢;反之,孩子不但学不好,而且还会觉得心理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损伤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幼儿数学教学谈一些体会。  首先: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