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品人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浪迹江湖。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悲凉清俊、萧寥疏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
  【作品赏析】
  此词题为“听雨”,却非咏物之作,雨是“触媒”,在词人的灵感思维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全篇围绕“听雨”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概括了少年、壮年、晚年一生经历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同是听雨,因年龄、阅历、思想的不同,作者赋以听雨的地点、环境、气氛也不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不禁让人想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青少年时代,壮志凌云,风流倜傥,追欢买笑,无忧无虑。此时听雨在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不由得让人想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壮年时代,汲汲于途,风餐露宿,浪迹天涯,客舟听雨,让人黯然神伤。望萧萧暮雨中江水茫茫,云低贴地;听瑟瑟秋风中孤雁哀鸣……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看破红尘顿悟为僧,还是孤身行旅寄居僧庐,不得而知。到老来时处境萧索,僧庐听雨,两鬓白霜,孤独凄凉,万念俱灰。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展示出词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生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大悲大喜还是大爱大恨,归纳起来都是“总无情”。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但这并不是词人的大彻大悟,而是词人在极度痛苦的心情升华后的自嘲自谑。否则,也就不会“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对雨声听得那么真切了。短短一首词,概括了词人一生身世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以“雨”为线索写出了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两大转折。第一阶段是少年,地点是歌楼上,无忧无虑,闲听歌雨,浪漫乐观;第二阶段是壮年,地点是客舟中,漂泊天涯,愁听风雨,苍凉沉郁;第三阶段是老年,地点是僧庐下,寄人篱下,无限凄凉,孤寂低沉。三个阶段中地点的转换勾勒出作者人生的两大转折;从歌楼上到客舟中是第一大转折,这既是从少年到壮年的转折,又是从安逸到漂泊的转折,此后作者虽不安逸,但仍能自食其力;虽奔波,但仍有所得。从客舟中到僧庐下是第二大转折,这既是壮年到老年的转折,又是从漂泊到寄寓的转折。此时作者年老体弱,只得寄寓僧庐,过着凄惨的生活。同时在三个地点中:“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上”“中” “下”三字也隐约表明作者每况愈下的处境。
  何以如此呢?因为作者的背后有着一幅巨大的国事变迁图,那歌楼的红烛罗帐正是南宋苟安未亡前的写照。作者中进士不久,南宋灭亡,他守节不仕。这壮年、老年压抑郁闷的心情,是投在蒋捷心头上的巨大阴影。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教育学生形成综合的表达和认知、感悟、观察能力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感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是我们语文教师担负的重要职责,而在语文学习中,写作学习无疑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
期刊
写作时什么最重要,回答一定是健康的思想。我们一直在积极的倡导在文中表现出健康的积极的思想,要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应该反映社会的主流的进步的思想。因为如果文章一旦充满了病态的或者是反动的思想,就会受到批判,这也是时常见到听到高考时为什么会出现零分作文的原因。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戒。  但怎样才能做到在写作时保持健康的思想呢?  我想至少离不开以下几点:  首先,要关注社
期刊
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心灵的一盏灯,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教会学生心存感激,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现在学生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知恩”,懂得“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这对于
期刊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作文评讲是整个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评讲是作文评改的继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入化、具体化,是引导学生体会自己习作的成功之乐,而上好作文评讲课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关键所在。  这几年来,我致力于作文评讲方面的尝试,有一定的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作文评讲上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把握原则促兴趣  首先,我们要粗快评结合,把握好火候。学生那优秀
期刊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阅读教学中的预习,是个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把预习规定为“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预习,从课文即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准备;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角度看,又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主动行为;再从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看,又是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课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讲读教学程序中的第一关。  一、预习的作用与目的  (1)使学生学得
期刊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苦苦思考。其实,要达到这一目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关注好学生,关注好学生的思维状态。本文将围绕如何关注好学生的思维状态谈一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有问才有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
期刊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信息窗口,是学校的情报资料中心,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收集、保存书刊资料,它的职能就是传递科学信息。因此学校图书馆必须服务于教学,针对学校各科的教学需要,既要服务于“教”,又要服务于“学”。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图书馆事业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首先,采购有价值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  图书馆藏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期刊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面对学生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的今天,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思考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为此我校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以“知恩、报恩、施恩”为内容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恩师的教导之恩,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让学生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是受恩惠的,
期刊
语文学困生就是那些在学习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语文学困生表现在自学语文的能力特差,对该科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语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语感。上课不知老师所云,与课本有盲距,不懂词语的认读、识记和积累,更谈不上对句读的理解和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了,对于写作更是无从下手,或即便是动起笔来也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时间一长导致其语言中枢障碍,麻木了语言文字,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而这一群体却是我们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的法子,去获取最大的效果。”这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希望一节课就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快速的提升是不可能的,教学中必须把教材钻研深、钻研透,将那些不是语文或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抓重点,目标不必大而全,要简单实在。其次,要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