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之浅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对此,在教学中有深刻的体会。活,就是机智灵活,既包含灵活的教学方法,又包含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教育机智。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德情操的提高,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为“人的发展”而开设的语文课切实上成整体性、生动性、人文性皆具备的语文课。
  一、把课教活,意味着因材施教
  即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想做到这一点,没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让新颖的教学方法穿梭在课堂上,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独到的亮点。
  二、把课教活,意味着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节课的成功,关键在于切合学生的实际,找到适合该班学生学习的最佳教法。切合学生实际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切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其二,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情感、意志、情趣等都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参差不齐的差异,这些个性因素构成了群体的实际状况。但就一个年级的学生来说,整体的知识能力总是体现在同一层次上,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这个水平。哪些是应该普遍训练的,哪些是只适用于少数学生的,这些都必须考虑清楚。可实行分层教学,把优等生与后进生分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一种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
  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所采用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这需要放在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教师备课只能是一种设想,课堂情况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断和组织。教与学互相刺激,反馈信息互相作用,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决断和组织变得尤其重要,教师的灵活机智就充分体现在师生的灵活互动中。
  三、把课教活,意味着教学环节中采取那些扣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手段
  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效果显著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灵活,而灵活的核心就是采取能扣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手段。斐斯特洛齐被誉为教育天才,他强调,只有通过与孩子接触,才能与孩子共鸣,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那些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从学生的外部反应(如,沉默、焦虑、困惑、舒畅、争辩)上,觉察到学生心理状况的微妙变化,从而适时采取相应的手段,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
  四、把课教活,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摆花架子”的否定
  在教学中,对不重视课堂实效而只讲形式者,也称为摆花架子,灵活不是摆花架子,而是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如,坚持目标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在语文课堂中不能过多地注重目标的出示及讲解,而忽略了内容,甚至因形式而淡化或漠视课堂出现的新问题,这既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又显得僵化保守。长此以往,不但没有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再如,课堂中的朗读,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活跃,大量搞个人读、集体读、分散读、小组读等,课堂看似热闹异常,其实这些读是不是有明确的目的,教者心中未必有数。朗读必须从属于教学目的和要求,倘若为读而读,为渲染气氛而读,那么朗读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教学中,不能为了教改而丢掉有价值的东西,不能片面地追求某种教法而走形式。
  “活”主宰着语文课堂,“活”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没有它作为导航,语文教师的教法只会墨守陈规,一成不变。“活”字是能够以信手拈来的丰富知识激活课堂,没有活学活用的教育机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活”是以与时俱进的新鲜语言与学生共鸣,没有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师生互动只能流于形式。总之,从根本上讲,有教学实效的课堂是“活”字主宰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又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设计一条“线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直至“一览众山小”。这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其实就是整体感知、局部研读、品味赏析,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就是用“思考《醉翁亭记》主要写了什么
期刊
当阅读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主话题”课堂慢慢地犹如一枝清香的小荷浮出水面。在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常常是借助对话来实现的,预设好师生讨论的话题,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依据。所谓话题就是问题,但不等同于问题,它有这样几个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便于贯彻教师的思路;2.便于学生各抒己见,既具有开放性,又是有章可循的;3.以简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教师不必挖空心思,处处留意引导;
期刊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很多国家都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  《礼记》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还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就会没有教养、涵养。如果一个国家
期刊
成长是漫长而精彩的过程,教师都是收获着快乐和欣喜、经历着跌倒和挫折却始终前行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与感悟。  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同样教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是就知识而言,绝对听话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突破,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解释在学生看来就是标准答案,教师的评判在学生看来就是
期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著名画家郑板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强调以少胜多。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殿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而这正需要语文教师使语文课从繁杂走向简约。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戏言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魏老师的学生说话幽默,但
期刊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力量。但在当下,功利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第一”。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领悟到:教育应该放慢脚步,应该时常反思,应该有所积淀。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还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
期刊
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得分率很低。一是因为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二是读懂了却做不对题。为什么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为什么教师讲了那么多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依然得不到提升?本人在从教的过程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把它写了出来。  如何更方便地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有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要加强诗歌的古文意识  理解古诗词必须把它当做文言文来对待,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方法和要领掌握
期刊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终其一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前,语文教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学堂。国家对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但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行动者”,是一个从
期刊
邂逅是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不期而遇,是一次又一次的兴之所至,更是一回又一回的百转千回。——题记  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激励我的学生,谆谆教导学生“积累”的重要性:  管仲有言:“河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方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方能成其圣。”小溪在兼收并蓄中汇成了汹涌的江水,在蓄积了一冬的力量后,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顿时草长莺飞、春暖花开。  我们渴望成为像莫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