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应该怎样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基础培养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果写字不过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在谈写字作业时强调布置作业要循序渐进,先多后少。而我想改变以往的生字作业形式也能起到减轻负担增强兴趣的目的,因此我将生字作业分为书法作业和拼音作业。书法作业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当天学完课后的字帖、照着字帖写的小楷、月末书法展示;拼音作业是精读课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要求学生先写好拼音,然后互相对换写。这种作业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书法练习,而且帮助学生强化生字的记忆,学生也不会因写字繁多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改革考试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孕育人文性、注重过程性、加强创生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新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注重能力,注重激励。但是现在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考试命题形式呆板,不外乎字词句、段篇章六大样,过于追求整体划一,很少看到有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题”;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或与当前社会现实不符,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命题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因此,是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观念,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在当前也就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
四、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②上好读中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③上好读后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阅读方法众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宜,应倡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读书、个性化读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在形成并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要让学生会选择,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三)阅读与表达交融,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真读
为了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的目的,收到“阅读”、“思考”、“表达”交叉应用的效果,进行如下活动:美文推介活动,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
(四)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通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又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五、开发文本“张力”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加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充满和谐的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质疑: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设置的一个矛盾点,然而就在这个矛盾中却暗含着另一个矛盾——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与破旧的景致之间的矛盾。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进而让孩子们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二)引起“争论”,生成“张力”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形式,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开发文本“张力”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基础培养。改革考试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孕育人文性、注重过程性、加强创生性。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我小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有待各位老师的探讨和指导。
一、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基础培养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果写字不过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在谈写字作业时强调布置作业要循序渐进,先多后少。而我想改变以往的生字作业形式也能起到减轻负担增强兴趣的目的,因此我将生字作业分为书法作业和拼音作业。书法作业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当天学完课后的字帖、照着字帖写的小楷、月末书法展示;拼音作业是精读课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要求学生先写好拼音,然后互相对换写。这种作业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书法练习,而且帮助学生强化生字的记忆,学生也不会因写字繁多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改革考试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孕育人文性、注重过程性、加强创生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新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注重能力,注重激励。但是现在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考试命题形式呆板,不外乎字词句、段篇章六大样,过于追求整体划一,很少看到有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题”;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或与当前社会现实不符,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命题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因此,是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观念,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在当前也就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
四、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②上好读中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③上好读后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阅读方法众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宜,应倡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读书、个性化读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在形成并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要让学生会选择,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三)阅读与表达交融,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真读
为了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的目的,收到“阅读”、“思考”、“表达”交叉应用的效果,进行如下活动:美文推介活动,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
(四)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通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又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五、开发文本“张力”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加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充满和谐的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质疑: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设置的一个矛盾点,然而就在这个矛盾中却暗含着另一个矛盾——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与破旧的景致之间的矛盾。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进而让孩子们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二)引起“争论”,生成“张力”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形式,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开发文本“张力”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基础培养。改革考试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孕育人文性、注重过程性、加强创生性。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只是我小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有待各位老师的探讨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