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突出数学课堂的活动性,目的是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提倡开放、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一、还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然而,在教师问学生答时,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行为,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作出深层的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新编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多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用来创造与数学课堂有关的情境,进而放手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小小玩具商店”,“商店”里展出了一些玩具。其中一只玩具猫4元,一个足球玩具8元,一个算盘玩具6元,一架飞机玩具24元,一辆摩托车玩具48元。我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共提出了三种类型的问题。
(1)求和:一只玩具猫和一架飞机玩具一共多少钱?这些玩具各买一个共用多少钱?
(2)求差:买一辆摩托车玩具比买一架飞机玩具多多少钱?买一只玩具猫比买一个足球玩具少多少钱?
(3)求倍:飞机玩具的价钱是玩具猫价钱的几倍?飞机玩具的价钱是足球玩具的几倍?
接着,我要求其他学生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出来。这时,提问题的学生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较好地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同时,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高涨,而且能打破常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华,课堂成为了学生求知的乐园,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权利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交流正好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在多层次和多向交流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互激励补充、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表面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而走下去静静一听,却更多的是学优生的“一言堂”、学困生的“冷板凳”。有效的讨论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讨论交流才是有价值、有效的。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中,我出示题目:“妈妈给小明10元钱购买学习用品,超市里文具盒每只6元,橡皮每块1元,钢笔每支2元。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怎样购买学习用品?看谁想的方法最多?在出示题目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是让每位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买法及算式,小组长统计自己组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因为学生已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见解,此时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实的基础,学生才会有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这即是对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小组交流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三、还给学生探究体验的权利
体验,就是指学生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这种体验是学生发挥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理解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习惯上教师喜欢引导学生通过商不变的定律来理解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它们的商才会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而进一步验证商不变的规律。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地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体验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体验,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探究体验者呢?为此,我对“商不变的规律”一课进行了尝试,先让学生猜想一下,12÷6=2,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它们的商不变?然后让猜想相同的同学自由组合,每4人一组进行探究体验,我为每组准备了实验报告单。
刚开始,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一片沉思之中,但接着是“我知道了”、“我发现了”等的声音越来越大声。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商不变的规律。由于规律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他们理解得特别深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他们能灵活地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还给学生相互评价的权利
还评价给学生,并不仅因为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其他教学权利的下放而下放。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应该将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个体和集体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应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可以采取在教师帮助、引导下的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小组合作互评和学生独立评价等形式。
例如,教师出示“1000-185-115”,请学生观察这道题并自己独立计算。
学生各自进行计算反馈。
生1:笔算
生2:1000-185-1155=1000-200-100+15-15
生3:1000-185-115=1000-(185+115)
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三位学生的计算过程,问:你们觉得他们做得怎样,谈谈你的看法。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众多来自学生自我体验的思维与方法,并不一定能被理解与肯定,如生3的做法被许多学生误认为是凑出来的,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就不可能及时了解这种思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最直接的好处是给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程和结果的权利,从而使自己更加以主人翁的姿态看待学习,加深自身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思考、学会合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还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然而,在教师问学生答时,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行为,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作出深层的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新编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多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用来创造与数学课堂有关的情境,进而放手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小小玩具商店”,“商店”里展出了一些玩具。其中一只玩具猫4元,一个足球玩具8元,一个算盘玩具6元,一架飞机玩具24元,一辆摩托车玩具48元。我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共提出了三种类型的问题。
(1)求和:一只玩具猫和一架飞机玩具一共多少钱?这些玩具各买一个共用多少钱?
(2)求差:买一辆摩托车玩具比买一架飞机玩具多多少钱?买一只玩具猫比买一个足球玩具少多少钱?
(3)求倍:飞机玩具的价钱是玩具猫价钱的几倍?飞机玩具的价钱是足球玩具的几倍?
接着,我要求其他学生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出来。这时,提问题的学生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较好地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同时,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高涨,而且能打破常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华,课堂成为了学生求知的乐园,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权利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交流正好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在多层次和多向交流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互激励补充、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表面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而走下去静静一听,却更多的是学优生的“一言堂”、学困生的“冷板凳”。有效的讨论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讨论交流才是有价值、有效的。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中,我出示题目:“妈妈给小明10元钱购买学习用品,超市里文具盒每只6元,橡皮每块1元,钢笔每支2元。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怎样购买学习用品?看谁想的方法最多?在出示题目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是让每位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买法及算式,小组长统计自己组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因为学生已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见解,此时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实的基础,学生才会有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这即是对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小组交流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三、还给学生探究体验的权利
体验,就是指学生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这种体验是学生发挥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理解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习惯上教师喜欢引导学生通过商不变的定律来理解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它们的商才会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而进一步验证商不变的规律。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地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体验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体验,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探究体验者呢?为此,我对“商不变的规律”一课进行了尝试,先让学生猜想一下,12÷6=2,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它们的商不变?然后让猜想相同的同学自由组合,每4人一组进行探究体验,我为每组准备了实验报告单。
刚开始,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一片沉思之中,但接着是“我知道了”、“我发现了”等的声音越来越大声。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商不变的规律。由于规律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他们理解得特别深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他们能灵活地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还给学生相互评价的权利
还评价给学生,并不仅因为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其他教学权利的下放而下放。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应该将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个体和集体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应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可以采取在教师帮助、引导下的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小组合作互评和学生独立评价等形式。
例如,教师出示“1000-185-115”,请学生观察这道题并自己独立计算。
学生各自进行计算反馈。
生1:笔算
生2:1000-185-1155=1000-200-100+15-15
生3:1000-185-115=1000-(185+115)
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三位学生的计算过程,问:你们觉得他们做得怎样,谈谈你的看法。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众多来自学生自我体验的思维与方法,并不一定能被理解与肯定,如生3的做法被许多学生误认为是凑出来的,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就不可能及时了解这种思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最直接的好处是给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程和结果的权利,从而使自己更加以主人翁的姿态看待学习,加深自身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思考、学会合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