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鄂伦春语的语法结构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结构,是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主—宾—谓”结构,限定语在被限定语之前,比如“花翅鱼喜欢急流”用鄂伦春语的排列方式则为“花翅鱼急流喜欢”。正是由于语言这种讲究“对声”、“头韵”、“谐尾声”的原则,才使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久唱不衰,这些作品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技法。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特点
一、鄂伦春民歌的风格
鄂伦春民歌的风格主要是以自娱自乐为主,曲调都比较奔放和随意,其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狩猎歌和采集歌。鄂伦春人过去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因此,反映狩猎和采集的题材自然成为鄂伦春民歌的主要内容。如《打猎送行》、《打围去》、《打猎之歌》、《猎欢》、《追鹿曲》、《河边的鹰》等,生动地反映了狩猎的情景和猎人的苦与乐;而《采集歌》、《挖野菜》等,则是妇女们春天采柳蒿芽、野韭菜,秋天采木耳、蘑菇等采集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仪式歌和风俗歌。过去的仪式歌大多同祭神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鄂伦春人相信“萨满”,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问的使者。“萨满”是仪式的中心人物,凡祭祖先神、请神、祭神、求神、送神、谢神等,都是由“萨满”和他的助手“扎列”f俗称“二神”)来完成的。“神歌”贯穿“萨满”仪式的全过程。在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中,象办喜事时的求亲、会亲家、定亲、迎娶、结婚、贺喜等仪式,就要唱《祝酒歌》、《宴席歌》、《劝酒歌》等。其中仅“会亲家”时唱的亲家歌和亲家对唱歌就有很多种,如《神仙般的亲家》、《会亲家母》、《称心的亲家》、《亲家相见欢》、《亲家对唱》、《我从远道来会亲家》等。
3、情歌。反映爱情与婚姻生活的民歌在整個民歌中是比较多的。有一些是正面歌颂男女相爱、追求美满婚姻的,如《达茜订婚》、《这样的人我才嫁》等。反映忠贞、笃实相爱的情歌还有《求婚》、《恋歌》、《嫁给我吧,乌那吉》、《心心相印的人》、《盘古河的姑娘》等。
4、赞歌。主要是赞美自然和赞颂英雄。由于鄂伦春人过去生活在山林之中,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无比热爱和崇敬,自然会产生许多由衷赞美大自然的歌。如《欢歌》、《多么欢乐》、《最喜欢》、《鱼儿嬉水》、《山林晨景多美好》等。作为一个骁勇、强悍的民族,崇拜、赞颂英雄和勇敢的猎手是鄂伦春的传统,也是民族的骄傲。比如在歌唱出色的猎手孟吉普的《塔尔河的猎手》这首歌中,就索性把这位猎手比作养育鄂伦春人的雄伟的塔尔河,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他的非凡爱戴。
5、苦歌。反映鄂伦春人在生活中的悲惨境遇。如一首叫《河崖上的百灵鸟》的苦歌,诉说的就是孤儿失去父母的痛苦。
二、鄂伦春民歌语言表现的特点
鄂伦春族民歌唱词经常运用比兴、夸张、隐喻等各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复杂的情感能够通过唱词得以体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是通过排比式来表现比兴,从而表达歌曲的主题与思想。
如歌曲《最得意》中所唱:细鳞鱼游在深水中,他的心里最得意。骏庞跑在森林中,他的心里最得意。百花开在草原上,她的心里最得意。姑娘弹起了口弦琴,她的心里最得意。小伙子见到心上人,他的心里最得意。
另外,鄂伦春族民歌还经常运用独特的比拟手法,由于讲究押“头韵”的原则,所以它对称的下句总是寻找头韵的对偶形象,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在几个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都广为流传的《西几米》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1.小米子圆又圆,我不是来吃小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小心眼。
2.高粱米红又红,我不是来吃红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心胸宽不宽。
鄂伦春族民歌的语言中经常大量运用衬词。传统音乐中的衬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无实际意义的叹词、虚词,如“哪呀伊斯哪耶”、“呢呀哪耶”、“哪呀哪伊耶、“哪伊耶”等。衬词可以出现在歌曲的任何地方,主要起供托气氛、加强曲式完整、连接各乐曲部分等作用。它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可以起到完善音乐主体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节奏感,突出了鄂伦春族民歌的特色。另一种是有含义的衬词,如“达混达年达呢回哑”、“库雅若库雅若”“加威加呼威”等。这些衬词与上面所说的衬词不同,大多是由音译而来的。
三、春族民歌在语言的写法上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传统
1.首尾韵。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的独特之处,是不像汉族或许多兄弟民族民歌那样只在句尾押韵,而是采用首尾押韵,即除了在每句的结尾押“脚韵”外,同一段中每一行的第一个词还有以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开始的“头韵”。此外,在每句的结尾还常用“那依斯那依斯”或“那呀那耶”、“那耶那耶”等衬词来加强谐韵功用。
2.比喻。鄂伦春族民歌一般都不直抒胸臆,而是借用景物的比喻来引发和深化要表达的事物和情理。如《飞龙鸟为啥这样美》:“飞龙鸟为啥这样美丽?因为它穿着五彩衣。小树为啥这样绿?因为刚刚下过春雨。鄂伦春人为啥这样喜?因为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无疑,这种写法和《诗经》的“比兴”有着渊源关系。
3.章节复沓。鄂伦春族民歌在用多段语言重复表现同一内容时,常在各段语言大体相同的基础上,只更换了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词,以增强表达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4.鄂伦春民歌语言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特色如鄂伦春摩苏昆能够世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涌现出具有各历史时期不同内容的曲目,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散文、韵文文学的语言艺术特色。
5.鄂伦春语言和它的同语族的语言有共同的起源,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语言词汇较少,许多词句为一词多义。因此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只能在故事设定的情节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若是将唱段中的词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样看起来词与词之间缺少逻辑性和连贯性。然而这些看起来缺少连贯性的词语。
结束语
鄂伦春族不止音乐文化,其他文化如民族服饰、剪纸等也值得我们去传承与挖掘。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传统文化使鄂伦春族人民保持淳朴善良的初心;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鄂伦春族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同时也在向新时代靠拢,使他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延续,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同进步,共同绽放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32).
[2]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3]谢百军.试析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表现特征.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2015(2).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特点
一、鄂伦春民歌的风格
鄂伦春民歌的风格主要是以自娱自乐为主,曲调都比较奔放和随意,其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狩猎歌和采集歌。鄂伦春人过去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因此,反映狩猎和采集的题材自然成为鄂伦春民歌的主要内容。如《打猎送行》、《打围去》、《打猎之歌》、《猎欢》、《追鹿曲》、《河边的鹰》等,生动地反映了狩猎的情景和猎人的苦与乐;而《采集歌》、《挖野菜》等,则是妇女们春天采柳蒿芽、野韭菜,秋天采木耳、蘑菇等采集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仪式歌和风俗歌。过去的仪式歌大多同祭神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鄂伦春人相信“萨满”,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问的使者。“萨满”是仪式的中心人物,凡祭祖先神、请神、祭神、求神、送神、谢神等,都是由“萨满”和他的助手“扎列”f俗称“二神”)来完成的。“神歌”贯穿“萨满”仪式的全过程。在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中,象办喜事时的求亲、会亲家、定亲、迎娶、结婚、贺喜等仪式,就要唱《祝酒歌》、《宴席歌》、《劝酒歌》等。其中仅“会亲家”时唱的亲家歌和亲家对唱歌就有很多种,如《神仙般的亲家》、《会亲家母》、《称心的亲家》、《亲家相见欢》、《亲家对唱》、《我从远道来会亲家》等。
3、情歌。反映爱情与婚姻生活的民歌在整個民歌中是比较多的。有一些是正面歌颂男女相爱、追求美满婚姻的,如《达茜订婚》、《这样的人我才嫁》等。反映忠贞、笃实相爱的情歌还有《求婚》、《恋歌》、《嫁给我吧,乌那吉》、《心心相印的人》、《盘古河的姑娘》等。
4、赞歌。主要是赞美自然和赞颂英雄。由于鄂伦春人过去生活在山林之中,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无比热爱和崇敬,自然会产生许多由衷赞美大自然的歌。如《欢歌》、《多么欢乐》、《最喜欢》、《鱼儿嬉水》、《山林晨景多美好》等。作为一个骁勇、强悍的民族,崇拜、赞颂英雄和勇敢的猎手是鄂伦春的传统,也是民族的骄傲。比如在歌唱出色的猎手孟吉普的《塔尔河的猎手》这首歌中,就索性把这位猎手比作养育鄂伦春人的雄伟的塔尔河,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他的非凡爱戴。
5、苦歌。反映鄂伦春人在生活中的悲惨境遇。如一首叫《河崖上的百灵鸟》的苦歌,诉说的就是孤儿失去父母的痛苦。
二、鄂伦春民歌语言表现的特点
鄂伦春族民歌唱词经常运用比兴、夸张、隐喻等各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复杂的情感能够通过唱词得以体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是通过排比式来表现比兴,从而表达歌曲的主题与思想。
如歌曲《最得意》中所唱:细鳞鱼游在深水中,他的心里最得意。骏庞跑在森林中,他的心里最得意。百花开在草原上,她的心里最得意。姑娘弹起了口弦琴,她的心里最得意。小伙子见到心上人,他的心里最得意。
另外,鄂伦春族民歌还经常运用独特的比拟手法,由于讲究押“头韵”的原则,所以它对称的下句总是寻找头韵的对偶形象,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在几个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都广为流传的《西几米》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1.小米子圆又圆,我不是来吃小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小心眼。
2.高粱米红又红,我不是来吃红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心胸宽不宽。
鄂伦春族民歌的语言中经常大量运用衬词。传统音乐中的衬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无实际意义的叹词、虚词,如“哪呀伊斯哪耶”、“呢呀哪耶”、“哪呀哪伊耶、“哪伊耶”等。衬词可以出现在歌曲的任何地方,主要起供托气氛、加强曲式完整、连接各乐曲部分等作用。它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可以起到完善音乐主体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节奏感,突出了鄂伦春族民歌的特色。另一种是有含义的衬词,如“达混达年达呢回哑”、“库雅若库雅若”“加威加呼威”等。这些衬词与上面所说的衬词不同,大多是由音译而来的。
三、春族民歌在语言的写法上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传统
1.首尾韵。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的独特之处,是不像汉族或许多兄弟民族民歌那样只在句尾押韵,而是采用首尾押韵,即除了在每句的结尾押“脚韵”外,同一段中每一行的第一个词还有以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开始的“头韵”。此外,在每句的结尾还常用“那依斯那依斯”或“那呀那耶”、“那耶那耶”等衬词来加强谐韵功用。
2.比喻。鄂伦春族民歌一般都不直抒胸臆,而是借用景物的比喻来引发和深化要表达的事物和情理。如《飞龙鸟为啥这样美》:“飞龙鸟为啥这样美丽?因为它穿着五彩衣。小树为啥这样绿?因为刚刚下过春雨。鄂伦春人为啥这样喜?因为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无疑,这种写法和《诗经》的“比兴”有着渊源关系。
3.章节复沓。鄂伦春族民歌在用多段语言重复表现同一内容时,常在各段语言大体相同的基础上,只更换了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词,以增强表达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4.鄂伦春民歌语言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特色如鄂伦春摩苏昆能够世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涌现出具有各历史时期不同内容的曲目,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散文、韵文文学的语言艺术特色。
5.鄂伦春语言和它的同语族的语言有共同的起源,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语言词汇较少,许多词句为一词多义。因此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只能在故事设定的情节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若是将唱段中的词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样看起来词与词之间缺少逻辑性和连贯性。然而这些看起来缺少连贯性的词语。
结束语
鄂伦春族不止音乐文化,其他文化如民族服饰、剪纸等也值得我们去传承与挖掘。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传统文化使鄂伦春族人民保持淳朴善良的初心;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鄂伦春族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同时也在向新时代靠拢,使他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延续,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同进步,共同绽放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32).
[2]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3]谢百军.试析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表现特征.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