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街 边处开饭?

来源 :摩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tuzh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食野是件好简单的事。美食遍地,以前我在西环上班,中午选择很多,屈地街有潮苑,卑路乍街有加记,有时候还会买块阿婆仔糕馋馋嘴。更通常的是一大班人去新钊记吃饭,我一般点南乳猪手和豉椒排骨炒河,一小时的午饭时间联谊一下,很轻松。
  去年我跟着老板到上海做分公司开荒牛,其他那些龟毛的苦差事还好解决,食野才真是难搞。虽说公司旁边就开了家永祥,可天天中午吃烧腊谁能接受得了,就像我们在香港也不是每天都打边炉,偶尔拾下拾下虽然热闹,但我更怕老板问罪我每天也拾下拾下般糊涂。再说,有家室的人,老是去滚真的可以吗?(注:去滚有两种意思,一是打边炉滚水煮食物的动作,也可以解释为有婚外情)
  前几天我的上海同事告诉我,新天地开了一家地道的港式Bistro餐厅“摩罗街”,一下子就让我有种亲切感。在香港上环,就有一条叫摩罗街的街道,是个售卖古董的集中地。在香港开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与士兵喜欢在此聚集摆卖货品,当时香港人已喜欢把印度人称为“摩罗差”(摩罗是指用头巾缠发,信奉锡克教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所以叫这条街为摩罗街。摩罗街自1920年代至1930年代起,便已经是一个旧货买卖市场。其所售卖的古董,除了昂贵的艺术品外,也有其他杂货,包括古董电器、旧玩具等,是喜爱怀旧物品人士寻宝的好地方。小时候阿爷就淘过一个变形金刚给我玩,可惜后来搬家的时候弄丢了,但印象很深。
  灶头功夫好不好,是我以前在香港认定一家餐室的唯一标准。所以我还没看菜单就先点了道炒贵刁。港式贵刁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用米、麦以及其他杂粮所制成的副食品称为“粿”,客家话里的粿条,就是我们说的贵刁。其实炒贵刁来自马来西亚,大马人都很“贵气”,会放虾仁、腊肠、鸡蛋、韭菜、豆芽,还少不了鱼露,鱼露的香醇,虾仁的鲜美,鸡蛋、韭菜、豆芽的清新香味,再调配马来西亚腊肠的独特甜咸味,丰盛又让人难以忘怀。而摩罗街的炒贵刁卖相是一盘乱,量倒是挺多的。可别看乱,味道特够,炒得又匀,弹牙起来还有浓郁的米香,同样“贵气”逼人,可以给四颗星!
  还点了道山楂凤梨生炒骨。在香港更多的是菠萝和三色椒翻炒,球形的黄椒并不辣,反而甜味不减。而生炒骨本就是酸甜的口味,上浆薄而匀,火头够旺,上桌后热辣辣十足,够镬气。而山楂与凤梨的自然调味使得腻味不过头,滋味入肉,引起巴甫洛夫式的口水反应,不废话,五颗星!
  两道菜一食,太久没尝到家乡味道的我就倍感亲切了。不过重新翻菜单,却找不到烧腊与卤味。找来老板一问,原来他与来自香港、具有40年餐厅经验的总厨师傅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只做自家擅长和有把握的,不求面子上面面俱到。这位“红裤子”出身的总厨强调不用隔夜料,宁愿舍弃一些菜单的组成元素,也不勉强做过不了自己这关的食物。
  这也挺好,以后我要是又嘴馋想吃烧腊了,还是可以去永祥的。
其他文献
一个爱上丽江纳西族男子的北京女孩曾经说过:“这个世上,最纯真最浪漫的,是藏起来的爱情和生活。就像她,选择了都市,生活和爱情不再炫目耀眼。”  丽江不止是滇西北中一个为人所知的边陲古城,它就像心灵疲惫者的家乡,不单属于一个人、一群人,而是所有人。因为在丽江,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每天用玉龙雪山的融水泡杯普洱茶,晒晒太阳,翻翻书,打打牌,吹吹牛,遛遛狗,周而复始。狂飚猛进的房价和高低起伏的股票算什么?在丽
期刊
民谣歌手周云蓬曾经说,众多艺术爱好者混在一起,就像一只“大锅”,煮得久了,都想跳出去凉快凉快,但外面荒凉贫瘠,没有稀奇古怪的同类交流,所以只好再跳回来。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个标志性的地方,容纳着一批求扎堆的文艺人士,然后不知不觉地,这些地方就跟墓地故居纪念馆之类的一起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比方说巴黎的花神咖啡馆。  1917年的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就诞生在阿玻利奈尔、苏波和布列东经常在花神一起喝咖啡的那
期刊
我对徽州的认知,除了一座黄山,其他全部来源于我一个叫老K的徽州朋友,她来自黄山脚下一个叫休宁的镇子。此姑娘性格恬淡、保守,爱做学问,无论你问周吴郑王还是天地玄黄,她都能不蹙眉头,应对自如。如今要去佰家仟味试徽菜,带上老K,总好过我一个门外汉扮猪吃老虎。  南京西路、水晶灯、皮沙发、倒掉的高脚杯,这些元素让老K扬了扬眉,再次与我确认:“是徽菜吧?”在她眼里餐厅这些时髦装修,与自己记忆中黄山脚下的青砖
期刊
快过年了,本期的封面故事是寻找年味的感觉,所以一大早,大家就侦骑四处,奔着既定的店铺而去。然后快乐地大包小包地提溜回来,当然,都是以拍照片和采访的名义。  对这些小时候吃过无数次的美食,其实我倒是没有报以太多的想法,据说回忆这种事情,是年老的人才会有的习惯,所以我理所应当地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临近中午的时候,最先是工作群里开始沸腾了,呼朋引伴地招呼大家下去吃“道具”,然后就有同事在楼上楼下地串门
期刊
小小的鲁马滋其实是个十分灵验的许愿池。来自日本的老板在这里遇见了《东京灰姑娘》里的高木雅史扮演者——唐泽寿明,由于老板娘是唐泽寿明的忠实粉丝,以致之后几天里老板张口闭口都是“唐泽先生如何如何……”、“唐泽先生怎样怎样……”,一副在向自己妻子炫耀的模样。可爱的店员得意地说,就在前不久她在店里见到了林丹,“长得真的很像曾小贤!”是她最大的感受。话至此,一旁的客人终于也忍不住插嘴说,“我特别喜欢舞蹈家扬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意大利,众人眼中就会浮现出一块热气腾腾的披萨,几个人在分食的时候还一定会有绵延漫长的芝士拉丝。但作为西餐之母的意大利菜,纵然把披萨做得再如何美味,也不足以展现意大利菜的精髓,这就好像有人把一块葱油大饼做得美味至极,然后大声宣布“此乃中华料理之精髓!”,必然会遭到众人的白眼。其实意大利各区的菜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迥异。而罗马菜以其简洁的风格和平民的菜式获得了不少拥趸,如果
期刊
渡口书店:  买书读书才是正经事(图3)  “选择在巨鹿路上经营书店,本来就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而现在租金上涨也不是我打算搬走的唯一原因。出版社给那些网络书商的价格实在太低了,出版社只管保证自己那10%的利润。如今图书的利润已经那么低,出版社在定价上却做不到公平,非常气人。”  近几年来,网络上一直充斥着关于独立书店“渡口”将要关门的舆论和关怀,充满忧患的店主高路,虽然话里话外都仿佛做足了心理准
期刊
被人戏称为中国最庞大神秘组织的兰州拉面,不管是在哪座城市,哪条街道,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吃了几十年兰州牛肉面的西北大汉深知,在上海所有蓝色招牌的所谓兰州拉面统统都不地道,更是恨其砸了兰州牛肉面的招牌,唯有中山北路上兰州驻上海办事处开的“敦煌楼”卖的牛肉面才有家的味道。  有着120年历史的兰州牛肉面由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在外观上,必须做到“一清二白三红四绿”,即汤水清亮,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
期刊
席殊书屋:名存实亡  国内的一二三线城市都曾出现过席殊书屋的蓝色倩影,看惯了新华书店一手遮天,席殊书屋的出现对真假文艺青年来说,不仅有环境上的诱惑,也有会员折扣的诱惑。  2002年时,在全国拥有600多家连锁书店的席殊成为民营书店中的航母。它让人群中的读书人浮出水面,开始对文学创作抱有幻想,它也调动了一些知识分子对金钱的热情,纷纷树立起经营加盟书店的理想。  但也正是2002年之后,曾经迅速扩张
期刊
无论是否出生在东经 121°.4′ 北纬 31°.2′上,至少你每天呼吸着名叫“上海”的空气。上海的味道,对上海人来说,这是一种深藏在弄堂里吴侬软语的记忆;对其他人来说,这是一种看传说中的百乐门不再歌舞升平的重新认识。它无关乎金钱的多或少,只是因为:草根食物和儿时的心头好,才是真正能代表上海市井生活的标杆。本期杂志我们收罗了老上海人的年货清单。这个新年,如果你要办年货,不妨把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最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