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表明:“2+2”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视野,“多层面、精细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秩序和质量。
关键词 综合类院校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指导性要求,为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按要求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势在必行,对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期刊文献、报刊杂志和学术报告,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访谈法。采用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有关综合类院校的专家、教师进行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访谈。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探析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2”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是市校共建专业,培养内容主要是篮球。学生前两学年在地方阜新篮球学院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后两学年在辽宁工大体育教学部进行学习,利用高校多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简称“2+2”人才培养模式。
(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应用人才”内涵: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项技能,能在专业和职业队、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三)“灵活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凭借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制定了“一主一辅”专业方向,设置了“一主一副”专项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坚持以竞技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主导思想,突出对学生专项知识、技能的提高与培养。通过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3个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习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运动训练、竞赛和教学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辅修学习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相关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掌握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分类如下:
1.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运动按摩;
2.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专业基础课包括教育学、田径(1)(2)和基本体操,专业必修课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选材学、专项理论与实践、排球、足球和武术,专业限选课包括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体育教材教法、武术教材教法、球类教材教法和田径教材教法;
3.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专业基础包括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设施与管理,专业必修包括运动竞赛学,专业限选课包括健身会所服务营销与管理、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体育公共关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经纪实务和体育市场营销学。
(四)“多层面、精细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采用校级监控、院级监控和教师自我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同时,对监控评价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不断进行整改和调整。由教务处管理人员、教学督导进行质量监控;教学督导、体育教学部领导、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考试环节、实践环节进行综合监控;每学期教学督导要对每一位上课教师听课1次、查课2次。体育教学部主任、副主任和教学秘书每周听、查课2次;每学期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和基本教学文件检查;在实施各项质量监控检查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积极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B130206)。
参考文献:
[1] 熊熠,王翔.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19-20.
[2] 王进.高校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 64-67.
[3] 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6-89.
关键词 综合类院校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指导性要求,为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按要求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势在必行,对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期刊文献、报刊杂志和学术报告,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访谈法。采用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有关综合类院校的专家、教师进行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访谈。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探析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2”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是市校共建专业,培养内容主要是篮球。学生前两学年在地方阜新篮球学院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后两学年在辽宁工大体育教学部进行学习,利用高校多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简称“2+2”人才培养模式。
(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应用人才”内涵: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项技能,能在专业和职业队、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三)“灵活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凭借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制定了“一主一辅”专业方向,设置了“一主一副”专项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坚持以竞技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主导思想,突出对学生专项知识、技能的提高与培养。通过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3个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习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运动训练、竞赛和教学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辅修学习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相关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掌握体育教育或体育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辽宁工大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分类如下:
1.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运动按摩;
2.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专业基础课包括教育学、田径(1)(2)和基本体操,专业必修课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选材学、专项理论与实践、排球、足球和武术,专业限选课包括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体育教材教法、武术教材教法、球类教材教法和田径教材教法;
3.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专业基础包括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设施与管理,专业必修包括运动竞赛学,专业限选课包括健身会所服务营销与管理、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体育公共关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经纪实务和体育市场营销学。
(四)“多层面、精细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采用校级监控、院级监控和教师自我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同时,对监控评价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不断进行整改和调整。由教务处管理人员、教学督导进行质量监控;教学督导、体育教学部领导、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考试环节、实践环节进行综合监控;每学期教学督导要对每一位上课教师听课1次、查课2次。体育教学部主任、副主任和教学秘书每周听、查课2次;每学期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和基本教学文件检查;在实施各项质量监控检查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积极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B130206)。
参考文献:
[1] 熊熠,王翔.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19-20.
[2] 王进.高校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 64-67.
[3] 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