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中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已经确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的科学教法研究广泛展开。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理解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性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的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从“以人为本”观念出发,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应当承认,“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进步、良性发展的表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制约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程度等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然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能力培养锻炼的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主要,不可偏废。文章认为,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大环境中,“名师出高徒”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变
  我国教育传统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观念,儒家经典更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强调了师道尊严。这种教育观念,突显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利,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教育观念更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的确立,强调以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提高能力为教学根本目的,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教育观念的变革,对教学改革创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应当认识到教育观念变革,是对教育观念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全盘否定,没有否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对教学效果所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唱独角戏,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满堂灌”、“填鸭式”等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真实写照,它只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长期的灌输,可以传授学生以知识,难能造就创造性人才。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教学方法的影响,强调“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呼声很高,实践中探索出了“研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新方法,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研讨不能漫无目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而不是由学生确定;开放式教学不是“放羊”,“交互式教学”不是老师学生“轮流上台或发言”,教学进程、教学秩序的控制等依赖于教师的教学驾驭能力;案例教学也不是简单的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实际上,教学方法创新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都以教学大纲为根本,教学进度必须遵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效果以《课程标准》规定标准为评价准则。由于课程知识体系,以及课程在整个学科知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等教师比学生熟悉,无论新旧教育观念,也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没有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进程的控制等。因此,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并没有改变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只是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更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如根据教学内容决定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时更强调教学秩序的控制能力等。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习能力是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也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教学目的而言,学生接受知识是一时之利,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将获益终身,教书育人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意义更加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锻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主动,效率大为提高。由于职业、经历、经验等明显差异,学生在培养锻炼科学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教师是指路人。
  此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修养、敬业精神、永不停止的拼搏进取精神等,具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成才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能力培养等方面,教师都居主导地位,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尚荣.教学的核心是指導学生学会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09(4).
  [2]朱汉平.激活课堂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J].广东教育,2008(8).
  
  (作者单位:徐州空军学院)
其他文献
芥川龙之介是大正时期新现实主义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家。大正五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就业于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芥川早期的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中心进行创作,后期才转向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片段为题材,用独特的创作技巧来体现当时社会的现状,如:《橘子》、《秋》等。《橘子》这部作品正是芥川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为主人公创作出来的。本文主要针对这部短篇小说《橘子》来进行论述。  一、情节塑造  芥川龙之介的《
期刊
史家笔下的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四海升平,但叫魂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和谐。上至皇帝,下到普通民众都曾为一件关涉妖术的事件而困惑不已,全国弥漫着一种恐慌。盛世妖术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孔飞力教授通过《叫魂》一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镀金的盛世之下掩盖的是失序的社会结构、皇权与官僚之间的常规与非常规的关系转换。怎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有序和谐的社会结构是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解决
期刊
“禁忌”(taboo),汤加语的意思是“对神圣或邪恶事物的避忌”,汉语译为“塔布”。 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带有一定社会性及宗教性的文化现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宗教的神圣性而援用的“禁忌”,逐渐具体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禁忌习俗。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特定的场合、时间、仪式下忌讳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文
期刊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龟崇拜文化。“龟驮碑”就是龟崇拜的一种典型体现。但是,随着龟崇拜的衰落,龟的地位与意义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赑屃应运而生。“龟驮碑”也演变成“赑屃驮碑”。文章以武当山八大宫的“赑屃驮御碑”作为切入点,旨在通过梳理龟崇拜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赑屃产生和“赑屃驮碑”出现的原因。  一、赑屃的由来  武当山的八大宫共矗立着12座由大龟似的庞然大物驮着的古碑,老百姓称其为“龟驮碑”,《武当山
期刊
作为“京派”文学的创作家,沈从文是成就最大的一位。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所以在创作风格与审美理念上和沈从文一样,都追求一种健康与和谐的生命美,但因二人的生存环境和自小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所以沈从文的创作基调偏向于湘西楚文化的神秘和沉郁,而汪曾祺因其成长的苏北高邮是个鱼米之乡,生活富足,且深受到中原儒文化的影响,所以作品的基调带有吴越文化的欢快与明朗。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也是“京派”文学的最
期刊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四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之宝。  北川大通是青海河湟先民的栖息地,也是河湟多彩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  在离高原夏都最近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最纯净的地方,在水流最清澈的地方,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声声梵音飘过古丝绸南辅道的地方,大通犹如一
期刊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这其中就反映有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可以说莎士比亚悲剧集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鞭斥和关注。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对莎士比亚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另一种解读,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人文关怀。  一部杰出的作品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具有普世的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后世的读者能够透过作品获得新的解读和感悟。莎士比亚的作品
期刊
郭敬明作品进军文坛伊始就活力四射,历经十载,长盛不衰,已然成为一文化现象。为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文章以其早期主要文本表达主旨及表现方式为研究对象,解释并分析了其作品与青少年读者阅读需求的对位,并初步探讨了该类文本的常用表现手法。  在近十年的“80后”乃至稍后的“90”后一代,异军崛起的青春文学创作群体中,郭敬明无疑是不论在创作还是在营销运作方面的无可非议的领军人物。自2003年他以一部颇有争
期刊
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  ——费尔巴哈  中世纪以及之前的西方美术体系与宗教一直脱离不了关系,以致文艺复兴前西方人都在力图挣扎脱离宗教戒律的精神束缚。之后,精神范畴的科学层面继续深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发展,针对的是离开信仰的现代人在科学高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后遗症:茫然不知所措。  摆脱精神束缚后,人们失去了神圣感和敬畏感,恣意妄为、冷漠、空虚、孤独。当人们不再相信
期刊
中国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深远且深刻。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主要源于戏曲。真声较多,音色嘹亮,声腔靠前,随着民族声乐技术的成熟,真假声混合越来越统一,方法逐渐倾向 “美声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民美化”现象。历经数千年发展变迁,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了从原始的、无意识的“民族唱法”向当今科学的、系统的“民族唱法”转变。  一、民族声乐的的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