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快快行走,慢慢思考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五点从签售会现场突围而出,十分钟后,林峰打头,身后跟着助理和化妆师旋风般冲进影棚。老朋友般跟现场工作人员点头招呼,第一时间发现并走入化妆间,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拍的第一套服装在哪里?”没有闲聊、没有休息,拍摄中间换装和补妆时间每次不会超过五分钟,保证面对镜头的每一个表情都是鲜明而完整的——一个高强度、高质量的系列拍摄在预定好的一个小时内顺利结束。
  原来要赶回TVB香港拍摄现场,拍摄九点开始的夜场戏。
  真如林峰自己评价,“我早已习惯了快快行走。因为我们是24小时随传随到,与其说是靠体力工作,不如说是靠意志力工作。”
  我没有错过任何一个艰苦的阶段
  从艺十三年来,林峰不俗的战绩和高涨的人气,有他一直搏命工作的原因,更有他肯整理脚步、“慢慢思考”的高情商一面。
  1998年从无线训练班毕业,林峰从娱乐新闻外景主播做起,珍惜每一个露脸的机会,慢慢从跑龙套做到男主角。
  “有些人觉得我的演艺事业很顺利,我承认机会来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快,我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拼命的阶段,只不过每一个阶段稍微短了一点。整个演艺阶段,我第一次接的好像是《碧血剑》的第一回,蒙着眼,看不见样子,印象很深刻,那是第一次拍戏剧组的通告。整个演艺的历程中,自己得到很多经验,其实不仅仅是工作经验,包括人际和人生的经验。我希望我的努力可以给大家看见,继续走下去,希望一切可以做得更好。”
  在TVB台庆剧《寻秦记》中饰演秦王嬴政,林峰的英俊机智,和与生俱来的贵公子气质,让众多媒体开始关注他,而TVB也对他寄予厚望,之后的不少重头剧集比如《流金岁月》、《大唐双龙传》等都有他的戏份。在人才辈出的TVB,这样的曝光率也迅速让他的地位攀升,成为一线当红小生,而以他和黄宗泽、吴卓羲为首的TVB新一代小生也接过上一代的工作,开创TVB的新时代。
  也许,林峰生来就是要演戏的。即便一直披着“花心大少”、“摧花辣手”的“黑斗篷”,尽管有显赫而富有的家世背景,林峰还是出道之初的那个样子,不设限不强求,一直用行动来表明他爱和执著于这一行。
  《风尚周报》:今年TVB的视帝视后之争势均力敌,很多人认为你在《雷霆扫毒》饰演的韦Sir表现愈来愈好,所以今年大有机会胜出。
  林峰:奖项对每一个演员或歌手来说,都是很鼓励性的很实质性的一个鼓励,没有人会说嫌奖项多的,但是演员跟歌手都不是为奖项而活的,因为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来自他们的工作本身。很多人说,演员得到一个好的角色,或许十年都碰不上。那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有机会演不同的角色,从中自己也可以去学习到很多东西,也幸运让观众去喜欢这些角色。奖项的话,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的,所以说我们做出来的工作,如果奖项有提名,就已经很高兴了,因为有提名证明你的角色或歌曲,有人去留意,大家会去关注,我觉得这已经是很大的鼓励。
  《风尚周报》:你现在在TVB算是正当红的一线小生,要拍TVB的戏,又要做演唱会,还要时不时飞内地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不是非常紧张?
  林峰:其实从前年开始,又开始多一方面的工作,就是电影方面。那时候我就跟公司说,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真的这么充实,但是最主要是时间上分配,如果我在拍电视剧的时候,就专心拍电视剧。那如果我去做歌手的时候,就专心去录唱片,那这一段时间挺好的。这几个月来,其实主要的工作都是以宣传唱片还有巡回演唱会为主,所以我觉得最起码不会整个人好像精神分裂。
  《风尚周报》:难怪很多圈内人感叹,没有体力没有精力的人,是无法在娱乐圈生存的。
  林峰:对呀,尤其拍电视剧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是用体力去工作,是用意志力工作。
  《风尚周报》:在你演过的众多角色里,更偏好哪一类角色?我们看你这几年的大银幕作品,从《翡翠明珠》,到《白蛇传说》到《忠烈杨家将》都是古装美男的形象,是不是意味着,你更喜欢古装角色?
  林峰:在电影方面,我的确蛮希望在古装方面多尝试一点。很庆幸可以有幸接到这几部,我一开始十几年前出来拍电视剧是古装多一点,近几年电视剧我拍时装多了,其实我觉得我对古装有情结,因为我很喜欢武侠世界,我很喜欢历史人物,对于演员来说,尤其是做历史人物,这是很有满足感的感觉,尤其自己很喜欢的历史人物,如果塑造成功是很大的成就感。
  《风尚周报》:喜欢古装片是不是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比较喜欢动作,喜欢功夫?
  林峰:以前算是拍过一些动作片,近这几年少了,可能有一部分观众忘了我其实以前拍过武打戏,比如《大唐双龙传》之类的。还好了,一个演员拍现代戏,可能你自己看片花或者整套片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这一场情感戏哪方面做得好不好。但是古装戏,尤其是有一些动作的戏,自己如果不看那个片的话,自己预想不到到底出来的感觉怎样,我觉得会更加想去看最后出来的成品。
  《风尚周报》:会不会跟导演讨论一些这个角色的问题?
  林峰:会,因为导演的拍摄也很重要,导演的拍摄和镜头的应用会把演员的演绎放大好几倍,就好像前一阵子拍剧照,我很仔细地去研究它,觉得有一些好丑。
  《风尚周报》: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角色想去挑战?
  林峰:很多,比如说我没试过的一些角色都希望去尝试一下,而且我那时候真的挺想演一些心理不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点变态的角色,我去年拍的就有点满足这点了,所以我也期待大家看的效果。因为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在拍的时候,我这一场戏突然这样,那一场戏突然那样。连我们现场的摄影师都会看一下剧本,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不懂。
  《风尚周报》:入行十三年,你现在电视剧、演唱会、电影三管齐下,而且成绩都非常醒目,有没有已经走向巅峰的感觉?
  林峰:我觉得电影、电视跟乐坛,这三方面我还蛮贪心的,我当然希望三方面都可以兼顾到,但最主要是时间分配,因为三样其实是完全不同。虽然说电影跟电视整个都是演戏,但是我觉得它们整个完全是不同的媒介,不管是从拍摄,不管是从演员的演艺,不管是整个制作都是完全不一样,我真的很幸运自己可以有之前这么多年在电视上的一个锻炼,可以让我从而接触到电影,再去重新学习。
  我不愿做毫无生活压力的少爷
  在进入娱乐圈之前,林峰本来叫林汇文,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林峰,就是想提醒自己要去解决眼前一座又一座的“山”。
  “这么说好像是我找到了武功秘籍一样,能够劈山。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自己待人处事、工作、生存的方法吧,我肯定也有,只是具体的话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付出总有回报。’其实娱乐圈里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我相信,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只要肯努力、肯认真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别人也会认可你,你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这份格外努力寻求认可的态度,与林峰出身豪门的身世不无关系。在各种媒体访问中,若不是特别逼问,林峰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他不想家庭背景成为别人眼里的成功靠山。
  林峰的爷爷林梦飞是一个传奇人物,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曾任厦门感光化学厂厂长,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副董事长。而林峰的爸爸林华国有“厦门李嘉诚”之称,现任诺林(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尽管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个不折不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仔,唯有林峰在各种场合坚决地表示,“我就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证明自己的能力。”
  《风尚周报》:你应该算是不折不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仔。
  林峰:这个真是……太老了的桥段!我都不知道媒体是怎么想的,从我出道开始就一直在说这个话题,然后不停地说,一直说到现在,又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出来,来来去去都是说我“有后台撑腰”啦、“开名车”啦、“耍少爷脾气”啦……头几年真的很气,不过后来就随便了。我向来都不是很喜欢解释,他们爱怎么说就由他们去吧,只要不是真的很影响到我的生活、家人和朋友就随它去了。
  《风尚周报》:这样的身世对你演戏来讲其实未必是坏事吧?比如你主演过的电视剧,“少爷”的角色真的有很多,《美味情缘》中的虾头,《寻秦记》中的赵盘,《再生缘》里的皇甫少华,《大唐双龙传》中的“仲少”,《Yummy Yummy》中的“鹅少”??都是名门之后啊,这是否能说明你与生俱来的贵公子气质呢?
  林峰:有很多吗?最早有被叫过“虾头”;然后被叫了一段时间的“小齐”(《女人不易做》),有时候被认出来了,还会有阿姨叫我“小齐”;再后来,好像不是那么多了,最近因为《家好月圆》又开始被叫“管家仔”……嗯,也不是特别多,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
  不过角色归角色,如果硬要贴上出身背景的标签,好像又有有失偏颇的嫌疑吧?如果这话是我自己讲的,那又不知道怎样被媒体演绎了。
  《风尚周报》:很多人都觉得,你完全可以接家族的班,过着很舒服的生活,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你为什么不坐享其成呢?
  林峰:其实我,我是一个,挺想去证明自己的大男人,就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我当初其实为什么没有跟家里人做同一个行业,老实说,就因为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应该没办法超越我的长辈。
  《风尚周报》:所以其实你的长辈们还是很开明的。
  林峰:对,那时候其实我刚一踏入就是演艺这行,我那时候其实就希望学学,真的学学自己出来生活,其实就是出去磨炼一下。家里人都挺开明的,我入行之后他们也没怎么管我。因为我爸爸他们也是白手起家的,所以就是希望我们也出去磨炼一下。我自己本身因为我家里我是长子嫡孙,而且我还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从小到大就有一个做大哥哥的责任,所以很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真的,还好我没有入错行。
  
  《风尚周报》:但是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家里人总还是会有希望你来继承家族事业的期许吧?
  林峰:一开始他们也是跟我有一个协议,就是说让我自己出去闯一闯,看看我真的是不是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但是也给我一个期限,就是30岁。
  还好我算是蛮顺利的,而且真的蛮幸运的,入行之后有很多行内前辈,不管是台前幕后,都真的蛮照顾我,真的给了我蛮多机会的。那我自己其实也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一直走下去,包括我家里人。
  《风尚周报》:为什么后来家里人开始放心你走这条路?
  林峰:其实我家里人一直不了解,为什么我每天回到家里都那么累。在我入行差不多四五年之后,那他们终于有一次去现场探我班,他们看到我在现场,在马背上睡着了,看到我拍一条戏真的时间长得跟他们想象不一样。可能从那时起,他们开始慢慢理解我真的在努力工作。
  《风尚周报》:正因为家人的理解,导致家里人被牵扯进你的各种绯闻的时候,你会很在意吧?
  林峰:有一点点吧,因为我那时候,我不是很爱跟人,跟外界不熟的朋友说话的。所以一帮娱乐记者,他们其实对我一直都不了解,就觉得我一问一答,总是问一个问题,我就“是”或者“不是”。总是觉得我好像很冷漠,觉得我感觉很嚣张。
  不过既然做这一行,当然你是一个公众人物,就要去面对各种故事版本。所以后来我接触我现在的经纪人之后,他第一次跟我说,“我很不愿意与你一起工作,因为我在外界的了解,觉得你很难相处。” 到后来接触之后,他说,“你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你应该多点去外面接触,因为外面的人对你了解太不够了。”
  《风尚周报》:了解不够的意思是说,你常常拒绝与媒体和外界沟通吗?
  林峰:不是,宣传的时候当然要跟媒体相处了。但是我常常很厌倦媒体全部都在说,跟谁的绯闻有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问来问去不厌其烦。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我觉得我会有一点失落感,会觉得虽然这或许是大众想八卦的东西。但是多多少少,哪怕是十分之一,你说一点点关于我们工作上面的东西吧。
  《风尚周报》:你在香港娱乐圈已经被磨练了十三年,现在总结出来在这个圈子的生存之道没有?
  林峰:其实也有人问过我,有没有想过因为工作太辛苦而退出。我说不会,哪一项工作不辛苦?但是如果真的让我萌生退意的话,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影响到我家里人。我工作时初衷,就是不让家里人担心。因为我自己是长子,我希望自己做好自己本分,不让家人和弟弟妹妹担心,那我也算是做好一个哥哥的榜样。如果因为各方面不同的报道,尤其是与我工作没有太大关系的报道,而让我家里人担心,这就跟我入行的意义相反,我就会考虑这条路该怎么选择。
  厦门人林峰的家乡小情怀
  两岁的时候,林峰随家人从家乡迁到了香港,但是后来他又回到厦门大学读建筑系,虽然时间不长他又离开厦门,但是在厦门度过的儿时和大学生活还是让他事隔多年后怀念不已。
  《风尚周报》:回头看你的人生轨迹,是从厦门到美国,最后回到香港。厦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峰:不能否认,其实我是在香港长大的,就是两岁前和大学的时候去了一年,逗留的时间不长,那时候因为家人身体不好要回厦门休养,我就跟着去了厦门大学读书。但是厦门永远都代表着我的家乡,无论一草一木、一墙一巷都有无限的回忆。
  《风尚周报》:现在还经常回厦门吗?
  林峰:当然,我在厦门还有很多亲戚和朋友。,其实我从两岁到香港的时候,幼儿园的时候,每一年我放暑假,一定回厦门的。现在每到农历新年,即使工作再忙必定停工回厦门,因为要看爷爷奶奶,还有很多亲戚都在这边。
  我很喜欢厦门,我希望将来养老也会在这边。我还会回去看看我的学校和一些朋友,虽然在厦门大学待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对那里是非常有感情的。
  《风尚周报》:听说厦门大学的师生也是以你为傲的。
  林峰:不敢当不敢当!真的很庆幸有机会在厦大这么漂亮的学府读书,真的很漂亮,现在更漂亮,我每一趟回去都有在厦大逛过,只不过秘密地逛一逛,回忆一下读书的时候走过的地方。
  《风尚周报》:在厦门大学读建筑系期间,对厦大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林峰:应该说是学校的那个大礼堂吧,每年校园歌手大赛都是在那里举行。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歌手大赛的地方,还得到冠军,这个冠军加强了我对进入娱乐圈的信心,其实就算是一个开始。
  那一年得冠军唱的歌,我还记得好清楚,《爱是永恒》,后来就有大批女生写信表达爱慕,那时候回信回不过来,还不得不请好朋友代为回信。
  想来,那就是我第一批fans吧,特别感谢他们的支持。
  《风尚周报》:你对家乡厦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林峰:很喜欢这个城市,生活没有压力,城市很安静。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应该停留在鼓浪屿,小时候经常会跟着父母到鼓浪屿游泳,岛上的每一条路每一家小店都很熟悉。
  厦门好吃的东西也很多。所以每次回去我很害怕自己长胖,家人整天让我吃这吃那,通常过年才回去,一过年太多好吃的了。
  《风尚周报》:每次回来厦门必吃的小吃是什么?林峰:沙茶面。
  
  一个人生活在城市,就像不断地与你相识或相遇的人和事在演戏,白天你可能是一位奋发向上的白领,饭点你能立马转换为吃遍天下的美食达人,傍晚你应该是贴心顾家的好丈夫好爸爸,夜深时分却能挣脱床褥的束缚成为夜场大红人。更多城市人的每一天可能还不止这简单的四种角色扮演,所以每位城市人都需要适应,并能乐在其中。
  每当有空闲时间,林峰总喜欢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会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人士的生活状况和细节。认真观察林峰的每一场戏,你会慢慢发现细致如眼神或嘴角,都能带上角色的最本质特点。是城市的包容性和多面性赋予了荧幕上林峰不断转换角色的可能,也成就了生活里林峰时髦、阳光和充满都市感的形象。
  穿越城市,林峰坦言离不开汽车,为免引起路人注意,他更愿意呆在车上去观察和感悟城市。他会开着车欣赏沿途美景,也会在最市井的街道边停车小歇,甚至与好友躲在车内品尝路边小食。此刻的他正式卸下明星的包袱,享受着城市所带来的一切美好。
  在这段与城市和汽车间的“三角关系”中,林峰颇为乐在其中,并享受着它们两者所提供的种种灵感。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他都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些曾养育过他、给予他机会、帮助他赢得成功的地方。也正如他驾驶的小癖好——我只喜欢向前,必须倒车时我宁愿选择绕一个圈。
其他文献
头一次见到一座庙宇的大门上的守卫竟然是太监,而非四大天王或者关公秦琼,这便是厦门的青礁慈济宫,《厦门日报》的地理版的资深编辑卢志明解释说:“因为这里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属于帝制,所以要由太监守门。”保生大帝的故事说来并不复杂,他原名吴本,北宋人,从小便立志学医,长大后结庐深山,采药炼丹,为人治病莫不妙手回春,最可贵的是,他救人不分贵贱,不分人畜,心里无半分杂念私念,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却因为上山采药不
期刊
古时厦门的寺庙修建算是在一条线上,以厦门的第一座佛家寺庙觉性院(现在厦门枋湖)为头,到最尾端的南普陀寺,几乎每一个山头都有寺庙,比如普照寺,万石莲寺,都是中段的组成,只不过有些寺庙已经拆掉了,历史的洪流之后,所留下的佛教中最慈悲的身影,不得不说是南普陀寺。  修建厦门第一座佛教寺庙觉性院的是唐代名士陈黯家族,他是最早到达厦门的中原人士。有一段墓志铭中提到古时的厦门“四向沧波,非利渋之舟,人所罕至”
期刊
掌控乐祺酒吧气氛的,永远会是现场乐队。所以一进大门,文艺腔调是迎面而来的,整个酒吧被一团浓稠的光晕包裹着。这团光晕,是爱音乐的人会喜欢的。  乐祺的常驻乐队,是在厦门待了12年的X-OVER。X-OVER的成员来自菲律宾,摇滚爵士乡村流行样样精通,时不时还会秀一下中文甚至闽南语歌,字正腔圆。听到中文歌时,酒吧总经理夏志翔偶尔会让X-OVER“故意”唱出外国腔来,而不是毫无破绽地原音重现。“有的时候
期刊
刚见过厦大里芙蓉湖的小儿女情态,步行两分钟,就能看到南普陀寺的放生池。僧与俗的距离仅百步之遥,“古朴和摩登并存,小和尚与大学生相邻”。但是与高等学府相似,作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寺也算得上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埔军校”。  寺庙里初秋的池塘已显现出一派成熟明媚的光景,粉嫩的荷花不多,倒是荷叶历历在目,阳光下一片圆融碧绿,不由得想到曾在这里讲经弘法的弘一法师的一首佛偈:“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期刊
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城市厦门,与万国建筑同样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堂,40余家教堂,分布在市区与鼓浪屿,静在山间,动在市井,几乎走过几条小巷子,就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一座教堂,而每家教堂,都是教徒们洗涤心灵的场所。  在鼓浪屿住了半个世纪的何丙仲,近年来才迁回居厦门岛内,他热衷于明清历史和闽南文化的研究,说:“从晋代到唐五代,有很多的人移民到福建,也就带来了很多宗教文化。”  厦门传教第一人  
期刊
近来微博正流行这么一句话:想毁掉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庆旅行。刚刚过去的长假仍像昨晚的喧嚣一梦,拥挤的人潮让许多深爱旅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十月已过,大地渐入萧条。抓住这秋天的尾尖,来厦门一游,也是件足以慰藉心灵的事。  静谧主旋律  如果把厦门的客栈看做人物,其出身可是各有特色的:有的如雅士,喜欢弄花弄草,颇有田园隐幽之趣,如毓园旁的绿岛小院——前院种满了碧绿的滴水观音、凤凰树、三角梅。也有拥有
期刊
蒿志强:牧师,厦门基督教两会总干事。1969年生于内蒙,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  鼓浪屿,一个1.78万平米的小岛,与厦门隔海相望。  岛上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有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无数的商店,每天过往游客动辄上万,却依然能显出它的平和安逸。在黄色红色黑色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建筑中,一眼就能看见白色或砖石色、顶部带着十字架的教堂。  牧师蒿志强在这座小岛上已经生活了25年,伴随着潮涨潮落,他孜孜
期刊
喜欢一座城市,每个人总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理由。但归根结底,总逃离不了美景与美食这两大诱惑。美丽海岛的厦门,秀外慧中悠闲沉静让人沉迷于中自不必赘言。美食更是无可挑剔,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这方水土的地道美食,最能代表厦门美食自然是海鲜,最能体现海鲜“鲜味”的莫过于厦门的海鲜大排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厦门的食肆排档,菜肴间少不了的就是林林总总各色海鲜。品种繁多、门类多样、口味繁复的不同海鲜,完美展示了这
期刊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厦门人很早就认识到饮茶有益人体健康。现在不但多数家庭皆设具品饮功夫茶,在全市各个角落还设“茶桌仔”、早茶店和茶艺馆。厦门本岛虽然没有生产茶叶,但却是我国最早由海路出口茶叶的重要港口,是当时闽台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地理环境上的这个机遇,使得这个南方小城形成了品茗斗茶的习俗。  1940年代,仅厦门市区,经
期刊
厦门,我们所在的城市,这个适合居住的海滨小城,近十多年来慢慢穿上了“最小资、最文艺”的外衣。这件外衣,以大海为底色,小岛为材质,绣上“鼓浪屿”这个logo,辅以“家庭旅馆”、“咖啡馆”、“杂货铺”等文艺配件,即便如某些人所说这个城市文化底气不足,但就形式感上来说,也不负“文艺之城”的盛名。更何况,厦门的文艺,质量十足,“质”或许见仁见智,但“量”上,厦门的文艺据点之多是足以令质疑者吃惊的。  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