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木桥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西安晚报组织的“寻秦记”大型采访活动文化之旅来到咸阳,去参观世界第一木桥——沙河古桥。
  沙河古桥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 王道村南边,距咸阳市中心约6公里。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座古建门楼的沙河古桥风情园门前,我们下车朝里走,里边是一条约200米的笔直通道,路两边树立着几十块反义词碑石,如“贤愚”、“尊卑”、“乾坤”、“荣枯”、“正邪”、“毁誉”、“廉耻”、“善恶”、“忠佞”、“曲直”、“褒贬”等完全对立的词汇,下面的小字引经据典作以阐释,很有意思。
  通道尽头拐弯处,矗立一块文物保护碑,刻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河古桥遗址”。右拐弯再走一会儿,看到一座大型展厅,进去后,前厅陈列着古桥简介和当年发掘的现场照片。
  再向里走,就是一座狭长的大厅。走进沙河古桥遗址展厅,面前是大片的干涸的沙土河床遗址现场,老旧的残木桩排排林立,整齐而不凌乱,绵延300余米,场面非常壮观。由于年代久远,残存的桥柱木桩已经像一根根石状的硅化木,颜色黝黑,质地坚硬,一根根矗立着。虽经千载更迭,物是人非,无语桥桩,静静诉说历史的兴衰。沧桑感扑面而来,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战争年代车辚辚马萧萧的繁忙情景。
  1号桥方向正北,宽16米,残存总长106米,发掘的长度76米,暴露的桥桩16排,112根,每根间距3-6米,已经露出的木桩平均高2米左右,直径平均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桥南端最末一排桥桩内共发现7块 700×110×7厘米的巨型铁板,每块重约2-3吨。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3米,还发现了9.54米长的大桥梁一根,榫卯俱在。两座桥均宽16米。根据史料和河道宽度推测,这两座桥至少长约500米左右。
  发掘清理中,在桥址附近还出土有秦汉时期的铜器、铁器、陶器、砖瓦等100多件文物,以砖瓦和瓦当数量居多。其中时代最早的是变形夔纹瓦当、五角水道、素面半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等。他们的形制和秦咸阳遗址出土的同类文物几乎完全相同,其时代当为战国晚期和秦代,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1号桥南30米处发现一件大型铜饰件,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都铸有精美的花纹。一面为简单的花纹,另一面是三角形几何纹,画面有细线、连珠、云雷等纹样组成,与秦雍城出土的铜器和秦咸阳宫出土的空心砖、方砖上的饰纹风格大体相同,这件器物可能就是古桥本身的建筑装饰的附属器件。这件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这两座古桥,志书无记载。根据中科院和省考古研究所碳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和和深入调查考证:一号桥年代距今约2120+-80年,二号桥年代距今1900+-80年,两个数据都没有超过秦至西汉的年代界限,与文物形制反映的时代基本吻合。经过深入的调查考证,专家认为,一号桥始建于战国末期或秦迁都咸阳不久,毁于秦末农民起义的项羽“西屠咸阳”,二号桥始建于西汉初期或中期,毁于西汉末年导致关中“生灵涂炭”、大型建筑“十不存一”的王莽变乱。这两座古桥虽位于现在的沙河古道,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实际考察,有专家认为,古桥所在的现今沙河曾是古丰水的主河道,这两座古桥就是秦汉时期首都咸阳和长安去往皇家园林上林苑、长扬宫、五祚宫、黄山宫及巴蜀等地的跨渡丰水的古丰水桥址。也有专家认为,沙河桥是汉唐时期的西渭桥。
  据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在这里发现的秦汉古桥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倒竖木桩被深深地埋在十多米厚的细沙之中,已度过了几千年。 1986年元月,咸阳钓台镇王道村村民挖坑取沙,发现几截残缺的木桩,这就是后来公认的秦汉沙河古木桥遗存,由此揭开了沉睡二千多年沙河古桥的面纱。有些人感到此木料粗直坚硬,拉回家做了棺木板。后来,经过文物部门清理发掘,发现两座罕见的秦汉时期的大型木桥建筑,鉴定出这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木桥立柱。
  这些黑乎乎的桥桩笔直地竖在白生生的细沙中,显得格外醒目。稍后,在一号桥的东侧300米处,1989年文物部门对1号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当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2年沙河桥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省考古研究所进一步认定,这些桥桩所支撑的桥面,宽度应在10米以上,长度目前还无法测定。如此规模宏大的桥梁肯定不是供老百姓通行的,而必定是承载辎重车辆的皇家御用大桥。这些不会说话的黑木桩隐藏了许多谜底有待今人和后人一一揭开。
  如何对这些散居野外的文物遗址实施有效的保护呢?秦都区文物局经过反复论证,精心设计,多方筹集资金,于2002年在沙河古桥上兴建一座宽敞高大的仿古建筑,将整个桥桩遮盖起来。
  50多岁的魏兴是咸阳秦都区人,沙河古桥遗址发掘公布之后,引起了魏兴的极大兴趣,他不时跑到古桥边,摸着桥桩发些感慨。他的保护性开发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以致于饭茶不思,坐立不宁。秦都区文化体育局同意了他的开发思路,要求由他魏兴领办,将此项目办成文体系统的一个经济实体。于是,他便找亲戚,拜访朋友,想方设法从民间筹集资金,要在沙河古桥旁边开发建设集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时尚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沙河古桥风情园”。此项目通过评审后,魏兴带领他的人马进驻到沙河古桥旁。这条沙河原来也是一条水绕西安的大河,即使在20年前也是水汪一片,后来水量逐渐减少,现在已经完全干涸,几乎看不到河的迹象。河谷内杂草丛生,沙丘堆浪,荒芜一片。
  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劳作,这里变成了占地200余亩的开阔场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设施相继竣工。风情园内,有些项目几近失传,属于非实物性的、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比如打嘎、打猴,有些项目极富有传统地域性,比如狗撵兔、斗鸡、驴拉水车、打秋千、社火、竹马。其狗撵兔表演项目属国内首创,200平方米的斗鸡馆陕西第一,所建的现代体育设施攀岩净高12米,相当于四层楼房的高度,这又属于西北之最,还有女子泥池摔跤,其表演精彩无比。魏兴说,他愿做一个孤独的古桥守望人,守望历史,守望未来。
其他文献
如果我跟你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作者有抄袭行为,你会不会说我发神经?可是事实偏偏就这么蹊跷。  请将你手头的《西游记》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那首“势镇汪洋”词和《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闻太师西歧大战”中作者赞美金鳌岛的那首词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
期刊
什么是《排华法案》?“口供纸”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什么是“纸生仔”?什么又是“纸面儿子”?何谓“爆纸”?  ……  “口供纸”移民的历史已经远去40多年了。  然而,那段历史依旧留在人们记忆里,留在那一份份发黄的“口供纸”里。  今年78岁的恩平华侨郑明迪1946年以儿子的身份跟随叔父郑金源(美国“飞虎队”老兵)前往美国,他对13岁时的那段重要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移民局接受了询问,把两
期刊
左图,20世纪60年代末期,已经有香港人在初具规模的巴黎13区唐人街开办超市。图片摄于1969年12月30日。作者不详。  右图,三十年前的巴黎13区街景。  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起起伏伏后,60年代广东华侨在欧洲开始扎根,这段岁月可以用“孤独的艰辛”来形容。语言不通、遭人歧视、思乡想家的乡情都压在这一群出生在南中国的粤籍华侨,也激励着他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拼搏。  华侨们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期刊
7月15-1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与辽宁大学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论坛暨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成立30周年、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研讨会在辽宁大学召开。  15日,研讨会举行了开幕式,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民俗学会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陆杰荣教授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国内外近40所
期刊
7月12日,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在广州市召开会长会议。名誉会长李乾元上将,会长刘志文同志,副会长李蓝田、张福铭、刘志辉、肖海明、胡志强、潘剑明、李筱文、谭白薇、凌建同志以及部分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会长刘志辉同志主持。  会上,刘志文会长作了2013上半年度学会工作情况报告,布置了学会下半年重点工作,并呼吁全省会员积极响应学会关于在广东省村落社区撰写《村落民俗文化志》的倡议,踊跃行动
期刊
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来自五大洲的3000多名各界人士将出席。广东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广州市侨办、广州市侨联等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广府人约有7000万。  经国务院侨办批准,“首届世广会”将于今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广州召开。“广州是广府人的精神家园,首届世广会选址广州,对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示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有重要
期刊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
期刊
珠海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斗门水上婚嫁、沙田民歌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化宝库。2010年推出《珠海非遗叙录(1)》专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很大的反响,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再度携手《神州民俗》共同推出《珠海非遗(2)》专号,弘扬珠海民间民俗文化,继续做大做强珠海非遗品牌,为珠海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  此次《珠海非遗(2)》将在本刊9月下半月号出版,珠海非遗内容丰富,囊括一指
期刊
7月16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热土风情舞岭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决赛颁奖晚会在东莞清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举行,正式揭晓本次汇演获奖名单。揭阳普宁市南山英歌队普宁英歌舞等9个节目获得成人组金奖,东莞清溪镇山娃舞麒麟等7个节目获得少儿组金奖,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获得特别奖。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凌曲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副处长
期刊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位于完达山脉北部的辽阔平原。这片土地上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漫长的历史岁月在此造就了独具北方渔猎文化特点的赫哲族。“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把赫哲人自然浪漫的生产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赫哲族源于古代的肃慎族,后来是女真的一个分支,清初时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