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提取工艺优化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花叶艳山姜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对蒸馏时间、浸泡时间、料液比和氯化钠浓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精油得率都有影响,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料液比>氯化钠浓度>浸泡时间。同时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1.5 h、料液比1 ∶ 6、浸泡时间30 min和氯化钠浓度1.5%,在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0.216%。
  关键词 花叶艳山姜;精油;水蒸气蒸馏;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 Q946.85;S682.36 文献标识码 A
  植物精油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萃取物,可随水蒸气蒸出。许多植物精油及其成分除具香气外,还有抗癌、抗炎症、抗病毒、抗氧化、抗真菌和抗虫等多种生物活性[1-8],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果蔬保鲜、日化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植物。花叶艳山姜是艳山姜的主要园艺栽培品种,据报道艳山姜叶片精油具有多种生物活性[9-14],但关于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的研究极少。花叶艳山姜叶片具有抗氧化和抑菌活性[15-16],并具独特香气,适应性强,资源丰富,可作为提取植物精油的优选材料。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不仅可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并还有望应用于其它许多领域,因此对其进行提取并加以研究利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但目前花叶艳山姜主要作为观赏之用,对其利用非常有限,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精油提取最传统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此外还有溶剂萃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相较于其它方法,水蒸气蒸馏法以蒸馏水为溶剂,安全环保成本低廉,设备简易、操作简单,易于工艺条件放大,利于实际生产转化。本研究选取花叶艳山姜叶片为材料,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进行精油提取工艺的优化,以期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试验材料:新鲜花叶艳山姜叶片取自福建农林大学,选取新鲜无病叶片洗净,晾干叶片表面水分,剪碎,置于-20 ℃条件下保存备用。
  试验试剂:氯化钠(分析纯级)。
  试验仪器:精油提取器(上海满贤经贸有限公司);CP2102电子天平(OHAUS公司);98-1-B电子调温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精油提取方法 取100 g处理好的花叶艳山姜叶片于圆底烧瓶中,依据试验条件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及氯化钠,浸泡,于精油提取器中蒸馏提取,提取完成后静置,待读数稳定后读取精油体积读数,计算得率。每个试验重复3次。
  精油得率=×100%
  1.2.2 单因素试验 选取蒸馏时间、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氯化钠浓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按1.2.1方法进行提取,并以精油得率为指标进行考察。其中蒸馏时间选取0.25、0.5、1、2、3、4、5 h等7个水平,料液比选取1 ∶ 4、1 ∶ 5、1 ∶ 6、1 ∶ 7、1 ∶ 8 5个水平,浸泡时间选取0、30、60、90、120 min 5个水平,氯化钠浓度选取0、0.5%、1.0%、1.5%、2.0% 5个水平。
  1.2.3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蒸馏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 不同蒸馏时间处理,在前4 h内,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也随之增高,并在4 h时达到最高;但蒸馏时间5 h得率反而下降。前4 h内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叶片中所含精油被逐渐提取完全,故得率上升;而之后更长时间的高温蒸馏可能导致成分挥发损失增加或某些成分的破坏,故其得率又下降。
  2.1.2 浸泡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 固定其它提取条件,考察不同浸泡时间对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的影响。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先升后降,在浸泡时间30 min时得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精油得率逐渐降低;并在浸泡120 min时与浸泡30 min结果差异显著不同浸泡时间下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先升后降的可能原因是:一定时间(前30 min内)的浸泡有利细胞内外溶液的动态交换,从而有利精油提取;但更长时间的浸泡可能引起部分精油成分的挥发或水解[17],造成得率的下降。
  2.1.3 料液比对精油得率的影响 固定其它提取条件,考察不同料液比对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料液比的增大,精油得率逐渐增加;料液比1 ∶ 4时精油得率最低,并与料液比1 ∶ 7和1 ∶ 8的得率差异显著。随着料液比的增大,增多的溶剂降低了精油浓度,增加了两者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质速率[18],利于精油提取,从而增加精油得率;这可能是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随料液比增大而升高的原因。
  2.1.4 氯化钠浓度对精油得率的影响 不同氯化钠浓度下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结果显示,在0~1.5%氯化钠浓度范围内,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逐渐增大,在1.5%浓度时得率最大,并与0和0.5%浓度的得率差异显著;而之后氯化钠浓度继续增加,精油得率反而有所下降。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一方面可改变叶片细胞渗透压,促进细胞内精油释放到溶液中,另一方面还可降低精油在水中的溶解度[19],因此有利于精油提取,故在0~1.5%氯化钠浓度范围内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逐渐升高。但过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能使胞内其它物质过多释放到溶液中,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精油的提取,故精油得率又下降。
  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以确定其在试验范围内的最佳工艺条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精油得率在蒸馏0.5 h后增加不显著,且长时间的蒸馏不仅耗电而且可能造成某些成分的破坏,从经济省时角度出发,选取0.5、1、1.5 h 3个水平继续条件优化。料液比1 ∶ 5之后,精油得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过高的料液比不仅浪费水资源且蒸馏过程易暴沸,因此本着节约易行的原则,正交试验选取料液比1 ∶ 5、1 ∶ 6和1 ∶ 7 3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9组试验中,2号试验精油得率最高为0.216%,其组合为A1B2C2D2即蒸馏时间1.5 h、料液比1 ∶ 6、浸泡时间30 min和1.5%氯化钠是几组试验中的最优条件;而从每列K值大小预测本试验的最优组合为A1B2C2D2,这与2号试验结果相符,说明A1B2C2D2组合是本试验考察范围内的最优条件(表2)。极差(R)结果为RA>RB>RD>RC,表明这4个因素对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料液比>氯化钠浓度>浸泡时间。可见,蒸馏时间对精油得率影响尤为关键,其次是料液比,而浸泡时间影响较小。
  3 讨论与结论
  许多植物叶片精油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浸泡和蒸馏才能提取完全,戴余军等[19]对香柏叶片精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其最佳提取工艺中浸泡时间为6 h,明显高于本研究最佳浸泡时间(30 min)。马尾松松针精油得率在蒸馏3 h后变化不明显[17],而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得率在蒸馏0.5 h时为0.191%,已达蒸馏4 h时(0.213%)的89.67%,且之后得率增加不显著。这可能与花叶艳山姜叶片所含精油成分沸点较低,易在短时间内被蒸馏挥发而提取有关。两者叶片结构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所需提取时间不同。此外,本研究在处理材料时将其剪碎,受损的叶片细胞可能利于精油释放到溶液中而被快速提取。
  本研究中最优氯化钠溶液浓度为1.5%,而香柏叶片精油提取中4%的氯化钠浓度最优[19]。氯化钠在精油提取中可通过增加离子浓度改变细胞渗透压从而促进精油渗出,此外还可增加溶液浓度降低精油溶解度以利提取。不同植物细胞耐盐力不同,因此利于精油渗出的氯化钠浓度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导致花叶艳山姜与香柏叶片精油提取最优氯化钠浓度差异的原因。由于氯化钠在精油提取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离子浓度,因此也可选用其它添加剂作为离子来源如氯化钾、氯化钙等。彭黎花等[20]通过添加不同化合物(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研究其对柑橘精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效果最优。可见氯化钠对精油提取增效好,且其价廉易得,因此最常作为精油提取的离子添加剂。除了本研究所选取的各因素外,其它因素如材料的破碎程度、叶片的老嫩程度和材料的产地等也会对精油得率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可作为今后进一步优化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提取工艺的考察条件。
  通过优化,本研究确定了在考察范围内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的最优提取条件为蒸馏时间1.5 h、料液比1 ∶ 6、浸泡时间30 min和1.5%氯化钠浓度,在此条件下得率为0.216%。本研究结果可为花叶艳山姜叶片精油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Oyemitan I A, Elusiyan C A, Akanmu M A, et al. Hypnotic, anticonvulsant and anxiolytic effects of 1-nitro-2-phenylethane isolated from the essential oil of Dennettia tripetala in mice[J]. Phytomedicine, 2013, 20(14): 1 315-1 322.
  [2] Ferraz R P C, Cardoso G M B, Silva T B D, et al. Antitumour properties of the leaf essential oil of Xylopia frutescens Aubl. (Annonaceae)[J]. Food Chemistry, 2013, 141(1): 196-200.
  [3] Valente J, Zuzarte M, Goncalves M J, et al. Antifungal,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Oenanthe crocata L. essential oil[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3, 62: 349-354.
  [4] Kim S W, Kang J, Park I K. Fumigant toxicity of Apiaceae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nstituents against Sitophilus oryzae and their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y activity[J].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13, 16(4): 443-448.
  [5] Haddouchi F, Chaouche T M, Yosr Zaoualib R K,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four Ruta species growing in Algeria[J]. Food Chemistry, 2013, 141(1): 253-258.
  [6] Peana A T, Marzocco S, Popolo A, et al. (-)-Linalool inhibits in vitro NO formation: Probable involvement in the antinociceptive activity of this monoterpene compound[J]. Life Sciences, 2006, 78(7): 719-723.   [7] Astani A, Reichling J, Schnitzler P. Antiviral activity of monoterpene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s against herpes simplex virus[J]. Antiviral Research, 2009, 82(2): A46.
  [8] Chung M J, Kang A Y, Park S O, et al. The effect of essential oils of dietary wormwood(Artemisia princeps), with and without added vitamin E,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some genes involved in cholesterol metabolism[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7, 45(8): 1 400-1 409.
  [9] Cavalcanti B C, Ferreira J R O, Cabral I O, et al. Genetic 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essential oil of Alpinia zerumbet and its chem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H2O2-induced DNA damage in cultured human leukocyte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2, 50(11): 4 051-4 061.
  [10] Ho J C.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of seed and leaf from alpinia speciosa grown in taiwan[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10, 57: 758-763.
  [11] Pinto N V, Assreuy A M, Coelho-de-Souza A, et al.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nt effec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erial parts of Alpinia zerumbet and its main constituent 1, 8-cineole in rats[J]. Phytomedicine, 2009, 16(12): 1 151-1 155.
  [12] Araújo F Y R D, Silva M I G, Moura B A, et 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ec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the leaves of Alpinia zerumbet in mice[J].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09, 61(11): 1 521-1 527.
  [13] Pinho F V S d A, Coelho-de-Souza A N, Morais S M, et 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Alpinia zerumbet on mice[J]. Phytomedicine, 2005, 12(6): 482-486.
  [14] Lahlou S, Galindo C A B, Leal-Cardoso J H, et al.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alpinia zerumbet leaves and its main constituent, terpinen-4-ol, in Rats: role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J]. Planta Medica, 2002, 68(12): 1 097-1 102.
  [15] Wong L F, Lim Y Y, Omar M. 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some Alpina species[J]. 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 2009, 33(6): 835-851.
  [16] Chan E W C, Lim Y Y, Wong L F, et al. Antioxidant and tyrosinase inhibition properties of leaves and rhizomes of ginger species[J]. Food Chemistry, 2008, 109: 477-483.
  [17] 粟本超, 陈小鹏, 肖万娟, 等. 马尾松松针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7): 125-127.
  [18] 李治龙, 刘新华, 郭凌云, 等. 新疆孜然精油提取工艺的优化[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1, 23(2): 91-96.
  [19] 戴余军, 武瑞鹏, 石会军, 等. 香柏精油的提取工艺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19): 101-103.
  [20] 彭黎花, 何 玲, 杨 飞, 等. 微波-水蒸气法提取柑橘精油的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 (5): 60-61.
  责任编辑:叶庆亮
其他文献
摘 要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81个中国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株DNA存在显著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1个中国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株可划分成4大组,但大多数聚于第Ⅰ和Ⅱ组,而第Ⅰ、Ⅱ组下又分别分为4个亚组,表明中国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正在出现种内遗传分化。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中国菌株存在着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海南菌株与广东、广西的菌株相
期刊
摘 要 基于近4 a的FY-3晴空遥感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计算海南橡胶林种植区逐旬的NDVI,建立橡胶林不同年份的橡胶周年生长植被指数变化曲线。在植被指数序列的基础上,通过NDVI值的变化值与此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的标准方差的比较,建立了海南橡胶气象灾害损失等级标准。实现了FY-3气象卫星数据在海南天然橡胶林遥感长势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海南;橡胶林;FY-
期刊
摘 要 以单子叶植物常见外源转基因元件Ubiquitin启动子、NOS启动子、NOS终止子、Bar基因和Bt基因序列设计多重PCR引物,通过对PCR扩增体系中退火温度、Premix TaqTM浓度、引物浓度的优化,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甘蔗成分的多重PCR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体系一次能有效检测5个参数,其检测的最低DNA质量百分比可达1.0%,并在多个转基因甘蔗品种检测中得到验证。  关键词 多
期刊
摘 要 为了同时检测橡胶树转基因胚状体和叶片中含有的多个目标基因序列,并排除扩增结果的假阴性,利用正交试验首次建立了橡胶树管家基因(HbActin)、目标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II(NptII)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利用2种酶(PCR Mix酶和Taq酶)对18个转基因胚状体和叶片进行单一引物PCR扩增和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一PCR结果
期刊
摘 要 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和充分利用辣椒种质资源,应用SSR分子标记对热辣2号杂交种纯度进行鉴定并对部分辣椒优良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热辣2号母本材料CAYB02和父本材料CAYB01为模板筛选85对辣椒SSR引物,其中12对引物在亲本间能扩增出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14.12%,多态性标记分别位于辣椒1、3、4、6、7、9、11、12号染色体,利用3对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热辣2
期刊
摘 要 WUSCHEL(WUS)基因是植物干细胞的标志基因。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RACE技术从马银花愈伤组织中克隆得到RoWUS cDNA全长序列,采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F365488、KF861578。马银花RoWUS cDNA全长1 123 bp,编码302个氨基酸;DNA序列2 001 bp,包含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启动子序列3 122 bp。生物信息学
期刊
摘 要 带螨百合种球在38~42 ℃水中热处理1.0~5.0 h,观察其对根螨的防治效果及对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处理百合种球控制根螨效果显著。40 ℃是百合种球热处理除螨高温致死的临界点,40 ℃处理≥2.0 h,根螨致死率为100%;随温度升高处理时间缩短,但种球褐变率提高,热伤害加剧;39~41 ℃处理>2.0 h,种球的发芽率和株高显著降低。因此,40 ℃处理2 h为百合种球除
期刊
摘 要 通过烯啶虫胺在农田土壤和水中的降解动态,研究影响水解和土壤降解速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水解是碱性水解,pH值是影响其水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高pH和高温加快其降解速率,温度为25 ℃时,pH=9、7时,半衰期分别为24 d、大于180 d;pH=9,温度为50、15 ℃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2、53.3 d。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烯啶虫胺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未灭菌的
期刊
摘 要 以国兰杂交品种(系)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Taq DNA聚合酶、Mg2+、dNTPs、模板及引物等5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国兰杂交品种(系)SRAP-PCR反应的最优反应体系为(25 μL体系):Taq DNA聚合酶,1 U;Mg2+,1.8 mmol/L;dNTPs,0.08 mmol/L;模板DNA,100 ng;引物,上下游各0.3 mmol/L;10×PCR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海南省14种热带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斑病、花/果/茎腐病、枝枯病等,病害类型有39种。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32种,细菌性病害1种,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1种,病毒类病害3种,植原体病害1种,寄生性藻类病害1种。初步查明海南省主要热带牧草病害的种类和为害状况,其中柱花草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