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日常点滴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学校,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这样高大上的“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兴盛。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镇和乡村。乡村私塾是比较接地气的教育方式。私塾大多是一师一馆,也就是每所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古代有什么样的尊师礼仪?古代的学生又有怎样的上学装备呢?
  束脩礼
  束脩礼即古代入学仪式中的“拜师礼”。束脩即捆在一起的十条干肉,一束十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意思是说自愿送给他十条干肉以上的人,他没有不教诲的。可见“束脩”是行之有效的拜师见面礼。行“束脩礼”时,学生一般先祭拜先师孔子,然后再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回拜答礼后,学生将带来的礼品取出,放在老师面前,请老师收下。礼品一般是干肉,有钱人家还会有绢帛、酒等,后来也发展出糕点等。老师答应收下礼物,也表示同意学生跟随自己学习。从此学生便与老师正式建立起师生关系。“束脩礼”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师生间以礼相待的
  虔诚。
  开笔礼
  “拜师礼”结束后,接下来,将举行整个入学仪式中隆重的部分——开笔礼。开笔礼包含朱砂启智、描红开笔等内容。朱砂启智,就是老师在学生额头上用朱砂点上红痣,又称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这一仪式寓意为开启智慧,眼明心明,寄托了师长对学生的祝愿和期待。描红开笔则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第一个字,这个字一般笔画简单而寓意深刻,如“人”“大”等。
  据文献记载,有些地方的学子还要拜笔师,即拜传说中毛笔的发明者蒙恬,感谢他为自己带来宝贵的书写工具。
  戒尺
  戒尺是古代私塾老师对学生施行惩罚的木尺,也叫戒饬或戒方。戒是警戒、惩戒的意思,尺是尺度、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生不遵守规矩或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可能会品尝到戒尺打手的滋味。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凡背书不过,写字不堪……其余小事,轻则学长用界方打,重则于圣人前罚跪。”界方即戒尺。清代也有类似的记载,清代还有个规定,秀才要参加岁考,如果岁考成绩在最末等即第六等,按规定要取消秀才身份,四等以下则要受一定的处罚,其中就包括用戒尺打手。《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这里是对考了第六等的学生宽大处理,按第四等的处罚,用戒尺打手掌。
  用戒尺打手掌听起来有点可怕,邹韬奋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了自己十岁时被父亲用戒尺打手的悲惨经历。但在很多老师那里,戒尺本为警示,并非为了惩罚而惩罚。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看来戒尺和罚跪是古代老师惩罚学生的两种方式,但这位老先生慈爱宽厚,那些惩罚方式也只是吓唬人的纸老虎而已。
  书箱
  现在学生上学要用到书包,古代也有类似的专门用来装书的工具,叫书箧,也叫书笥、书箱。明代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这里的“负箧”就是背着书箱的意思。他在向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穿着旧鞋,行走在大山深谷之中。书箱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无论它是紫檀木、黄花梨,还是普通竹木质地,每个读书人都将它视若珍宝。书箱两层或三层规格不等,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还可以放一些日用品,可谓读书人的必备神器。
  校服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的官学中,例如明代,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国子监的学生规定要穿校服,那时的校服叫襕衫,也写作蓝衫或褴衫。襕衫的样式为上衣下裳,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所以称为襕衫,一般用白细布做成。据明代《礼部志稿》记载,当时襕衫的样式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中间为玉色,取“比德如玉”的美意。外有青边,为玄素自闲的意思,玄即天空的青色,寓意像天一样素雅的青色,可显出人的文雅。
其他文献
魏主以平城地寒a,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b,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c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d:“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e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f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
期刊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a。隐心而后动b,谤议庸何伤c?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d,暧暧内含光e。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f,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选》卷五十六)  注释:  a纪纲:纲纪,指约束言行的规则。  b隐心:审度,估量。  c庸:岂,哪里。  d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
期刊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通常称一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称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元月”。显然,“元”有“第一”的意思。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元”表示“第一”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元”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的形象,上面的一横突出显示了头部所在的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认为“元”最初是表示“开始”的意思。然而,很多文字学家却不以为然。从“元”的早期字形来看,认为
期刊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太白全集》)  【品读】  李太白嗜酒,时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时而和岑夫子、丹丘生宴聚,“会须一饮三百杯”;时而又山中与幽人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  幽人,在我理解就是良善美好之人,当然此处所指概为隐逸的高人。李太白虽不“隐”,但骨子里却有“逸”的东西,遂亦算得是半个幽人。二位幽人茅庵里举杯对酌着……那“山花
期刊
在传统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吏部天官”寇准,他足智多谋、风趣幽默,经常搞得皇帝、王爷、大臣们哭笑不得,却又离不开这个“老西儿”(旧时北京民间对山西人的戏称)。1997年,葛优在古装轻喜剧《寇老西儿》里面成功地塑造了聪明正直、不畏权贵的峡谷县令寇准,于是寇准作为正面喜剧角色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回归正史,会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寇准与艺术形象“寇老西儿”有着很大差距。历史上的寇准不像评书
期刊
北朝“一姐”:冯太后及其改革事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固之妹班昭作《女戒》七篇,提倡女子唯美以柔德,可是她的“闺蜜”邓绥邓太后,却是东汉最有权势和政绩的皇太后。可见女性的刚或者柔,端的看自己身居何位,而不完全由教育决定。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其中北朝“一姐”,非冯太后莫属。在中古历史上,冯太后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太后是如何炼成的?
期刊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当然是件好事。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这让人们误以为节气就是一套规范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制度性习俗。其实节气的价值不仅止于民俗。  农业需要考虑气温、降水量等复杂而综合的气象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别显著。岭南和漠北显然不可能用同一套时间规范。即便只考虑中原地区,节气本质上提供的也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时间节点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提示
期刊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在《中国的知识短缺时代》一文中指出,“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郑永年由此认为,“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对中国知识界乃至政策研究和决策者而言,这一批评非常尖锐。  回望近代史,“知识短缺”并非始自今日,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近
期刊
帝尝止殿下树a,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b。帝正色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臣祖禹曰:大禹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c孔子曰:“佞人殆。”d佞人者止于谀悦顺从而已,近之必至于殆,何也?彼佞人者,不知义之所在,而惟利之从故也。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附权臣,利在敌国则交敌国,利在戎狄则亲戎狄,利之所在则从之,利之所去则违之,于君父何有
期刊
北京故宫,现存明清古建9371间,在鳞次栉比的宫阙建筑中,有一处殿宇与众不同。它尊隆肃穆,褪去了昔日的盛况繁华;它幽深静谧,如今绝少有人涉足其中。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在这里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梦想,成就了享国甲子的君王伟业。这里就是重华宫,乾隆皇帝筑梦、圆梦的精神家园。  少年梦,天子梦  重华宫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御花园以西,西六宫以北。它原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乾隆皇帝在十七岁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