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识别佞臣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尝止殿下树a,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b。帝正色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臣祖禹曰:大禹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c孔子曰:“佞人殆。”d佞人者止于谀悦顺从而已,近之必至于殆,何也?彼佞人者,不知义之所在,而惟利之从故也。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附权臣,利在敌国则交敌国,利在戎狄则亲戎狄,利之所在则从之,利之所去则违之,于君父何有哉?忠臣则不然,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故虽有所不从其命,将以处君父于安也。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臣之佞者,其始莫不巧言令色,未必有悖逆之心,及其患失,则无所不至,终于弑君亡国者,皆始之谀悦顺从者也。是故尧、舜畏之,以比欢兜、有苗e,而孔子以为殆,人君可不远之乎?
  (《唐鉴》卷三)
  注释:
  a 帝:指唐太宗。
  b 殿中监:官名,三国魏始置,唐初改称殿中省,殿中监为其主管官员,其下有少监、丞等官,皆为管理皇帝生活事务的宫廷机构。因此其主管官员殿中监多侍从皇帝,为皇帝
  近臣。
  c 此句出自《尚书·皋陶谟》。孔壬,指奸佞的小人。
  d 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e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尧帝之臣,后因与共工、三苗“作乱”,与治水不成的鲧合称为“四罪”,被舜流放到崇山。 有苗:即“四罪”之一的三苗,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
  大意:
  唐太宗曾站在宫殿下的一棵树下,表示很喜欢这棵树,殿中监宇文士及顺着太宗的意思不断地称赞这棵树。太宗一脸严肃地说:“魏徵曾经劝我远离奸佞之人,我当时不知道佞人是谁,心中怀疑是你,如今看来果然不错。”宇文士及叩头谢罪。
  臣下我范祖禹评论说:大禹说过:“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之人呢?”孔子说:“佞人危险啊。”奸佞之人只是对帝王进行取悦顺承而已,但太亲近这种人必定会有危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佞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义,只知道唯利是图。利在国君父兄那里,他就奉承国君和父兄;利在权臣那里,他就依附权臣;利在与我为敌的国家那里,他就与这个国家交往;利在异族那里,他就亲近异族之人;利在谁手里,他就奉承巴结谁;谁手里没有利了,他就离开谁,他对于国君和父兄有什么道义可言呢?忠臣就不是这样子,他遵循道义而不奉承国君,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兄,不让国君陷入不义,不使父兄陷入不道,所以虽然有时不顺从君主父兄的意旨,也要让国君和父兄获得安定(而不陷入不义)。国君若有不义之举,他不会顺从,何况权臣要干不义的事呢?父兄若有不义之行,他不会顺从,何况其他人要干不义的事呢?臣子里的奸佞之人,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无不是花言巧语,一副顺从谄媚的样子,此时他未必就有叛逆之心,但等到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他就会无所不为了,最后弑杀国君使国家灭亡的人,都是从取悦奉承国君开始的。所以尧、舜都害怕这种人,将他们与欢兜、有苗相比,而孔子认为这种人非常危险,国君能不远离他们吗?
  【点评】
  此篇可以说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专论佞臣危害的文章。他以唐太宗听到宇文士及的阿谀奉承,马上意识到此人就是佞臣为例,指出佞臣不知道义之所在,他们为了追求一己之利,甚至可以置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安危于不顾;佞臣还特别会巧言令色,让统治者在不知不觉中上钩,逐渐离不开他们的奉承之言,直至失去警觉,使自己走向昏聩、不义和非道,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正是由于佞臣的危害如此之大,中国历史上很早便开始重视防范巧佞之人,《尚书》《论语》中都有相关的名言。《史记》《汉书》中还特别设置了《佞幸列传》,以警后人。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这更是非常明智的见解。如今,我们应该承认“巧佞之人”仍然存在,这就需要从政者既要提高拒腐蚀的能力,又要在选人用人时做到慎之又慎、明察秋毫。(高希)
其他文献
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知人。”a这里的“知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善于识别人物”的意思。“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是孔子的名言。“善于识别人物”当然不是智慧的全部,但孔子抓住了关键。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善识人,贤愚不分,善恶不辨,那肯定做不成大事,甚至会坏了大事。所以在识人用人上的糊涂,是领导者最大的糊涂。  我们常说“知人善任”
期刊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是所谓“致良知”,倡导人生一切的努力都共同指向这三个字。达到“致良知”的目的,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的哲学并非空谈心性、疏阔无用之学,而是入世的哲学、行动的哲学,特别是他提倡的“事上磨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很大启迪和裨益。  事上磨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王阳明曾两次参加会试未中,有朋友为他感到耻辱,王阳明不以为然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期刊
魏主以平城地寒a,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b,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c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d:“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e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f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
期刊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a。隐心而后动b,谤议庸何伤c?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d,暧暧内含光e。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f,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选》卷五十六)  注释:  a纪纲:纲纪,指约束言行的规则。  b隐心:审度,估量。  c庸:岂,哪里。  d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
期刊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通常称一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称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元月”。显然,“元”有“第一”的意思。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元”表示“第一”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元”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的形象,上面的一横突出显示了头部所在的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认为“元”最初是表示“开始”的意思。然而,很多文字学家却不以为然。从“元”的早期字形来看,认为
期刊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太白全集》)  【品读】  李太白嗜酒,时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时而和岑夫子、丹丘生宴聚,“会须一饮三百杯”;时而又山中与幽人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  幽人,在我理解就是良善美好之人,当然此处所指概为隐逸的高人。李太白虽不“隐”,但骨子里却有“逸”的东西,遂亦算得是半个幽人。二位幽人茅庵里举杯对酌着……那“山花
期刊
在传统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吏部天官”寇准,他足智多谋、风趣幽默,经常搞得皇帝、王爷、大臣们哭笑不得,却又离不开这个“老西儿”(旧时北京民间对山西人的戏称)。1997年,葛优在古装轻喜剧《寇老西儿》里面成功地塑造了聪明正直、不畏权贵的峡谷县令寇准,于是寇准作为正面喜剧角色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回归正史,会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寇准与艺术形象“寇老西儿”有着很大差距。历史上的寇准不像评书
期刊
北朝“一姐”:冯太后及其改革事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固之妹班昭作《女戒》七篇,提倡女子唯美以柔德,可是她的“闺蜜”邓绥邓太后,却是东汉最有权势和政绩的皇太后。可见女性的刚或者柔,端的看自己身居何位,而不完全由教育决定。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其中北朝“一姐”,非冯太后莫属。在中古历史上,冯太后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太后是如何炼成的?
期刊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当然是件好事。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这让人们误以为节气就是一套规范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制度性习俗。其实节气的价值不仅止于民俗。  农业需要考虑气温、降水量等复杂而综合的气象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别显著。岭南和漠北显然不可能用同一套时间规范。即便只考虑中原地区,节气本质上提供的也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时间节点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提示
期刊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在《中国的知识短缺时代》一文中指出,“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郑永年由此认为,“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对中国知识界乃至政策研究和决策者而言,这一批评非常尖锐。  回望近代史,“知识短缺”并非始自今日,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