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探究引入作文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家乡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污染的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增强节水意识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活动的感受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导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1.情境导入。
  播放事先摄好的水资源被污染的有关录像。(环城的句容河、风景带玉清河、校园里的水池、公园里的葛仙湖等)
  观看后,说说你的感想。
  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还想知道什么?
  2.整理问题、筛选取舍问题。
  引导学生把众多的问题整理、归类,确定几个有探究价值的、可以实践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内容:(具体视实际情况确定)
  (1)我们周围的水域状况到底怎样?
  (2)家乡的水资源是怎样被污染的?
  (3)污染的水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危害。
  (4)人们对水资源是怎样保护的,我们该怎样做?
  3.根据确定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居住比较相近的同学自由组成研究小组,推荐小组长。
  4.各组讨论确定调查研究计划。(教师这时应做好协调工作,尽量避免各组的研究课题重复)
  5.教师提要求:各组围绕活动内容,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按计划进行实验、调查、访问、研究等活动,并做好记录和小结。两周后,各小组完成各自活动计划,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二)写作过程指导
  1.导语。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家乡的水资源怎么样呢?
  2.回顾活动经过,小组汇报交流。
  (1)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关于家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现在我们以小组的形式,选派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具体开展了哪些活动,调查的结果如何。
  (2)各小组讨论后,指派代表发言。
  在第一个小组汇报交流后,老师作点评。再请其他3组汇报。
  (3)当学生汇报完后,让他们开展评价,可以评自己、也可评他人或他组。评价内容有:职责完成情况、伙伴间合作情况、研究记录情况、表达交流情况等,为下一步习作做好铺垫工作。
  (4)教师总结。这次同学们通过调查、采访、摄像、实验等形式对家乡生活中的水域情况进行了有目的的研究,了解到家乡的水被污染非常严重,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了与人合作、分享成果,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3.交流活动体会,激发习作兴趣。
  (1)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又是什么?自己仔细回忆一下,大家都简单地谈一谈。请大家先想好再说。
  (2)学生汇报。
  (3)由于每个组的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所研究的主题不同,所以我们自己的经历、感受、体会又各不相同,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这些感受、体会和难忘的经历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让老师和同学欣赏呢?
  4.学生自主习作。
  5.交流评价:
  (1)小组修改:同座位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互评,说说对方的习作亮点和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2)师生共议: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选择1-2篇进行集体交流,师生评价,引导学生欣赏好的写法、精彩的片段,并相机指出修改意见。
  6.学生各自修改习作草稿并誊抄上习作本。
其他文献
《老王》这篇散文不长,一千多字,表面看来一望而知,不难抓住其基本精神。一个网友说:这篇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蕴含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样的理解大致无错,但是更严密地审视起来,则有诸多不够准确之处。上海市一位很有头脑的教师就对“人道主义”的“同情”提出质疑,认为作者实际上流露出对小人物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这个问题
书名: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  作者: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  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811191820  定价:18元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是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聯合编著的《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一书,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集中地探究
从《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双基”。标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再到今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要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目标,演绎了语文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历史,标志着语文教育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小说应该教什么?似乎早有定论。然而,随着现代小说观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教学内容也有了相应调整。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  1.现代小说观:文体逻辑的发展和小说阅读教学价值
从读书学习书中的语言到理解语言直到最后的运用语言,过程是漫长的。对小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存在偏差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去芜存真地汲取语文的精华所在,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切,最直接地表现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个人见解。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是最忙碌的。教师们又是分类复习,又是系统复习,纷纷展开了“拉网式搜捕性”的题海操练,学生不甚其烦,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在语文复习中,还存在着一些“旧貌”。    一、“旧貌”串串烧    1.语文复习“一刀切”,缺乏层次性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独特的存在”。话是说得好,但做起来的时候,教师们往往会忘了这句话。为了便于布置、批改、讲评,教师
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即“开放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与采用。其中作文“开放式”教学更被大家所追求。但是。据目前的操作来看,似乎口号响,开头热,真正能拿出效果及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的不多。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开放式”教学的准备不足。由于准备不足。于是策略不够、措施不力、方法失当,效果也就不
【摘要】在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中,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但目前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基于起点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过程学情的阅读教学实施、基于结果学情的阅读教学评估三个维度,对“1 X”阅读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学情分析,“1 X”阅读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儒敏教授最早提出统编教材“1 X”的阅读教学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
综观近几年的小学语文试卷,很多试题充分体现了“珍视学生个人体验,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新理念:开放化的试题,必然产生个性化的解答。在一线集中阅卷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答案,不同的阅卷者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份试卷,不同的阅卷组会给出不同的分数。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因为试题本身解读的多元性、解答的灵活性,可能因为阅卷者本身的语文素养、个人对试题及阅卷标准的解读,当然,也可能与阅卷者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学习失去了良好习惯的支持,将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后劲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总目标之一。小学生刚刚迈开学习的步伐,学习习惯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下,从长远来看,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    一、细水长流成习惯    学习习惯当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而是渗透在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