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eh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
  作者: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
  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811191820
  定价:18元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是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聯合编著的《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一书,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集中地探究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多个真实的课堂案例,对多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示,并分析研讨了这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效果。
  该书主要内容分为三个主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综合与其他。其中,阅读与鉴赏部分又分为古典作品、现代作品和外国作品三个小节,表达与交流部分又分为文字表达和口语交流两个小节,综合与其他部分又分为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和选修课程三个小节。每部分的每节均包括若干案例,每个案例研修又包括“走进现场”“现场争鸣”“现场引领”三部分。这些内容层层递进,结构清晰,便于阅读。全书内容的构架全部围绕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两个关注点来展开。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这个观点贯彻全书,为全书基本的立意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识到高中语文的特殊性,高中的语文课堂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经典性和综合性特点,必须以全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其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全身心地融入文本,融入多元的学习活动。在这一部分,作者分享了多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采用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机制等。其三,提倡建设“生本”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是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在这方面,作者充分运用案例,分析了教师生硬说教、学生茫然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病,并由此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究。为了更直观也更具实用性,作者在案例介绍过程中详细阐述了设计学案、依案自学、讨论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科学学习的方向转变。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同时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首先,它汇集了众多一线教师教学的大量实践案例,采用“案例 反思 争鸣 研讨”的基本思路,集“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启迪性、引导性”为一体,工具性极强。其次,该书理念的阐述通俗易懂,编者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的课程理念,使广大教师能够轻松地理解新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最后,该书案例点评观点多样化,体现出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碰撞,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教体局高中教研室 戴建祥)
其他文献
习作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选择一处秋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出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蒲公英》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飞向沙漠的种子干死了,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学习本课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两颗“另类”蒲公英种子真正的死因。即他们为什么一颗要飞向沙漠,一颗要落在湖泊里?编者在文后的练习中也有明显的提示:“
初次教一年级,我将和刚入学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汉语拼音。面对枯燥、抽象的拼音字母,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课堂上教学氛围平淡如水,我的心里总缺乏一种教学的激情。新课标如一缕阳光,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新课标指出:“将多种活动融入拼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为什么我不能将故事、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和拼音教学结合起来呢?  复韵母“ui”和“iu”孩子们很容易混淆,于是上课时我问孩子们:“你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超越对诗词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的提升?为此,我常常想到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再别康桥》中写到的:“寻梦?撑
教学片断  生:“老师,太讲信用了也不好!”  师:“为什么呀?”  生:“你看,小蝌蚪因为太讲信用了,而两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原想按教材要求讲完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大意试编一个结尾。不曾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又与教材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是教育学生守信用呢?还是教育学生灵活对待问题呢?我深思了一下,反问道:“如果小哥哥也像小蝌蚪一样讲信用,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语言作为人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可或缺地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人在社会中以符号系统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而,小学教育必须把语言的受授、内化和传递视作基础工程。然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让人忧心。    获得语言为中心——培育语文素养的现状  1.深陷字词为基的窠臼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说法或受质疑,或受赞许。而文字的获得是语文教学根基的认识,仍为普遍接受。但令人想不到的是,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愈加显得意义重大。截至目前,我国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如此现状之下,美国学者莫妮卡·R.马丁内斯与丹尼斯·麦格拉思教授所著的《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非常值得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实践的读者借鉴。  全书基于对美国公立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注重提升能力,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缺乏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无法在完成高中學业后胜任大学学习,更
课本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细读文本与钻研教材间所存在的是“源”与“流”、“本”与“末”的紧密关联,本色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站在教师、学者与读者的立场,指导学生细腻深入地感知、阐释、品味文本。换言之,教师应当从“教”、“学”两方面来指导学生展开阅读训练,由浅入深地由字、词、句、段来解读和剖析言语材料,全面地展示教材文本所涉入的
《老王》这篇散文不长,一千多字,表面看来一望而知,不难抓住其基本精神。一个网友说:这篇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蕴含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样的理解大致无错,但是更严密地审视起来,则有诸多不够准确之处。上海市一位很有头脑的教师就对“人道主义”的“同情”提出质疑,认为作者实际上流露出对小人物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