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中,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但目前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基于起点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过程学情的阅读教学实施、基于结果学情的阅读教学评估三个维度,对“1 X”阅读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学情分析,“1 X”阅读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儒敏教授最早提出统编教材“1 X”的阅读教学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文章,“X”是对“1”的进一步延伸和巩固。它将单篇和群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实践阅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拓宽阅读视野。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导致要么“1”的教学无法突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X”的阅读放任自流,没有针对性训练。
  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笔者将学情分为阅读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的学情,专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感受、质疑和发现。本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学情开展统编教材“1 X”的有效阅读教学。
  一、基于起点学睛的“1 X”阅读教学设计
  起点学情即课堂活动前的学情,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形成了对一些知识和问题的看法,只是这些看法可能肤浅、模糊、片面,这就需要教师耐心了解,及时洞察,在此基础上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可见,起点学情为预设的“1 X”阅读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分析起点学情,教师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掌握学生起点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发现;二是发现学生的困惑,寻找学生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最终达到的学习水平(学习目标)。
  形成基于起点学情的“1 X”阅读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三步:第一步,开展不同方式的学情调查,如问卷法、观察法、对话法、资料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了解学生预习中对“1”的感受、质疑和发现;第二步,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梳理归类,并结合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文本特色,确定学习目标;第三步,根据学习目标选择“X”文本,设计“1 X”阅读教学的评价活动和课堂活动。
  以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教师课前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自学时产生的疑问并进行整理归类后,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体和背景;二是怎样有感情地读诗;三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几个同学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怎样品诗、如何学习这首诗的写作手法等。
  教师通过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明晰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把“能借助注釋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等要求逐层分解,明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精心研读教材,挖掘出本文特色——“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然后结合课标、文本和学情,最终将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歌行体的基本特点;通过品雪悟情,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充分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精心选择了三首不同文体的咏雪作品: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词《沁园春·雪》,曲《寿阳曲·江天暮雪》,让学生辨识文体,朗读鉴赏,从而实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由此展开的评价活动是:能够说出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背景知识;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并熟读成诵;熟练翻译诗句的意思,并能多角度说出诗句的表达之妙;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抓意象品情感等多种方法,赏析其他诗歌。课堂活动设计为:交流,分享文体和背景方面的知识,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问;诵读,不断变换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歌行体富有节奏感、自由换韵、适合歌唱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读诗;品读,品雪景悟诗情,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解决学生在品诗方面的困惑;联读,进行“X”拓展阅读,用这组作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加以实践,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二、基于过程学情的“1 X”阅读教学实施
  过程学情即课堂活动中的学情,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在“1 X”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采用观察法、提问法、交流法等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多方捕捉细微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输出。
  第一,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诵读”活动,指导学生读诗,从读得准确开始,纠正字词发音,全班朗读达标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节奏。诵读歌行体诗歌,一般是每句四拍,很有节奏感,全班打着拍子读,很快就能掌握。教师又加大难度,在注意节奏的基础上,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韵脚字读得绵长,适当拖音;开头四句读得昂扬,语速稍快,感受作者对景象突然变幻的惊叹;结尾四句,镜头拉远,路悠悠,情亦悠悠,读得舒缓低沉,给人余味悠长之感。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揣摩练习。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直到全班同学都掌握了,教师再给予最大难度的指导——歌行体诗歌的吟诵。在这一活动中,各种形式的读都属于预先设计,但是教师不是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而是随时体察学情,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
  第二,发现学生思维局限,多个角度启发点拨。例如“品读”活动,为指导学生品诗,教师根据预设提出主问题: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咏雪中蕴含着送别,在送别中又着意咏雪”,如果说“雪”是全诗纽带,那么“情”就是本诗灵魂;借助“雪”这一意象来欣赏雪中景,领悟雪中情,在文中找到明写或暗写“雪”的诗句,从“景物特点、画面描述、字词品味、手法运用”四种方法中任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通过课堂对话,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考虑不周的地方,变化问法,使学生打开思维,提升能力。如品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看到壮丽雪景的惊讶,却没有发现修辞方面的特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字字写月,字字却不见月的写法,让学生领悟到本句同样隐藏本体的新奇比喻的运用。还可以对比类似情景,拓宽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往纵深思考,向未知探索。如引导学生思考岑参赏雪和张岱赏雪的不同,有的发现张岱的雪景是“上下一白”,可是岑参眼中的雪在“纷纷”中多了一抹红色;有的说张岱是在全副武装,“拥毳衣炉火”下赏西湖雪景,而岑参是在角弓难控,铁衣难着中赏边塞雪景;有的说张岱是在寒雪中排忧解愁,岑参是在寒雪中苦中作乐……通过对比,学生读出了岑参及边关将士面对奇寒恶劣天气的豪迈乐观和坚守边塞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更读懂了岑参甘愿舍弃京城安逸,把青春与才情洒向大唐边疆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三、基于结果学情的“1 X”阅读教学评估
  對结果学情的分析在课堂部分或全部活动结束时进行,为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和开展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很多教师对待结果学情的态度非常草率,有的上完课就觉得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错过了解学情的最佳时期,难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有的了解结果学情的方法简单,随便找份试卷考学生,甚至很多试题超出学习内容,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结果学情分析,应采用纸笔测试、调查问卷、评价量表等多种方式,同时所评即所学,只考查所学内容,通过对结果学情的及时反馈和掌握,开展教的重构和学的改进。
  教师可以运用评价量表对“1 X"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因评价主体多元,结果学情会更加全面、客观。在课堂结束时或课后呈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课堂评价量表(详见表1),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再开展小组评价,最后教师评价并汇总结果。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展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和调控。
  教师还可以采用纸笔测试,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做相应的评测练习。根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评价活动,测评试卷题目对应评价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文体知识对应评价1,生字生词对应评价2,诗句理解对应评价3,对比阅读对应评价4,满分30分,测评时间10分钟。前3项重点考查对“1”的掌握,第4项考查对“X”的理解。
  教师对测评结果展开质量分析,发放45份,回收45份,最高分为30分,最低分为20分,平均分为26分,优秀率(25分以上的学生)达到78%,文体知识、生字生词、诗句默写基本可以全对,出错率较高的是对比不同作品在雪景描写和情感上的异同。针对评估结果,教师具体分析如下: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能够做到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并发现疑问;课堂上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品读,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并熟练背诵课文“1”;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较高,大部分学生能把诗歌鉴赏的方法学透,并能够通过“X”灵活运用;很多同学存在回答不完整的问题,还要继续提升多角度赏析的能力。
  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但是脱离了学情,再好的方法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情分析不是做表面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系统、循环的过程。基于起点、过程、结果学情有效推进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探索。
其他文献
语言作为人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可或缺地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人在社会中以符号系统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而,小学教育必须把语言的受授、内化和传递视作基础工程。然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让人忧心。    获得语言为中心——培育语文素养的现状  1.深陷字词为基的窠臼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说法或受质疑,或受赞许。而文字的获得是语文教学根基的认识,仍为普遍接受。但令人想不到的是,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愈加显得意义重大。截至目前,我国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如此现状之下,美国学者莫妮卡·R.马丁内斯与丹尼斯·麦格拉思教授所著的《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非常值得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实践的读者借鉴。  全书基于对美国公立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注重提升能力,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缺乏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无法在完成高中學业后胜任大学学习,更
课本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细读文本与钻研教材间所存在的是“源”与“流”、“本”与“末”的紧密关联,本色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站在教师、学者与读者的立场,指导学生细腻深入地感知、阐释、品味文本。换言之,教师应当从“教”、“学”两方面来指导学生展开阅读训练,由浅入深地由字、词、句、段来解读和剖析言语材料,全面地展示教材文本所涉入的
《老王》这篇散文不长,一千多字,表面看来一望而知,不难抓住其基本精神。一个网友说:这篇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蕴含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样的理解大致无错,但是更严密地审视起来,则有诸多不够准确之处。上海市一位很有头脑的教师就对“人道主义”的“同情”提出质疑,认为作者实际上流露出对小人物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这个问题
书名: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  作者: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  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811191820  定价:18元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是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吴冰沁、张志刚、孟祥英聯合编著的《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一书,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集中地探究
从《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双基”。标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再到今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要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目标,演绎了语文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历史,标志着语文教育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小说应该教什么?似乎早有定论。然而,随着现代小说观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教学内容也有了相应调整。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  1.现代小说观:文体逻辑的发展和小说阅读教学价值
从读书学习书中的语言到理解语言直到最后的运用语言,过程是漫长的。对小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存在偏差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去芜存真地汲取语文的精华所在,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切,最直接地表现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个人见解。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是最忙碌的。教师们又是分类复习,又是系统复习,纷纷展开了“拉网式搜捕性”的题海操练,学生不甚其烦,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在语文复习中,还存在着一些“旧貌”。    一、“旧貌”串串烧    1.语文复习“一刀切”,缺乏层次性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独特的存在”。话是说得好,但做起来的时候,教师们往往会忘了这句话。为了便于布置、批改、讲评,教师
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即“开放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与采用。其中作文“开放式”教学更被大家所追求。但是。据目前的操作来看,似乎口号响,开头热,真正能拿出效果及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的不多。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开放式”教学的准备不足。由于准备不足。于是策略不够、措施不力、方法失当,效果也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