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规范德育为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_142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正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但落实好基础德育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落实规范养成习惯 一
   德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效。
   著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在给杨冰主编的《成就一生好习惯》的序言中写到:“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由于脱离实际,由于追求‘高、大、全’,许多德育工作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反而制造了太多太多的麻烦……”
   孙云晓的这个观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教师相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忽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在极端的状态下,甚至出现‘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他认为“德育要抓住基础的东西”。伦理学家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写到“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够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可能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可是人类的最后屏障。”[2]何怀宏先生这话,更道出了底线德育的重要性。
  
   基础德育,尤其是规则层次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这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的新认识,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小学德育,并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
   二
   中小学德育如何抓住规则层次德育这一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好基础德育,这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探讨。
   其一,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搜寻一些地区或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有关规定,可以说五花八门,如:《XX中学学生文明行为八条要求》、《XX中学学生家庭日常行为规范》、《XX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XX市中学生学习常规》、《XX市学生一日常规》、《XX学校教室常规》、《XX学校宿舍楼生活常规》、《XX中学课间常规》、《学生尊师公约》、《学生课堂常规》等等。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考察过不少学校,这诸如此类的规范、常规、公约在许多学校都有,似乎是一种时尚。
   这如此种种规定,它是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的一种选择,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途径的探索,也体现了基础德育的特征。但是,凡是有学校教育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规则过多过细,最后的结果,规则不过是张贴在墙壁上的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更难通过长期坚持从而积淀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认真地研究《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学校所制定的规则,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深入地理解守则和规范,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以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二,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没有错,一段时间,很多人在批判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不要乱丢乱扔教育的德育倒挂现象,这种倒挂现象的出现,就是忽视了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从娃娃抓起的基础德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注重整合并科学安排,也唯有这样才更具有实效性。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版图意识教育、人口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教育、合格小公民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大多是学校根据上级安排的专项教育,属于有检查的指令性德育。这些专项教育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这些专项教育,一方面只能是蜻蜓点水,时效性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这些专项教育内容上相互割离,同时挤占了校本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整合这些德育内容,我想一是同教材结合,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的教育;二是扎扎实实地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诸如此类的专项教育,我们往往都可以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作支撑。
   三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认为,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3]
   认真研读,我们非常明晰地看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个方面40条规定,涵盖了中学生个人基本修养、人际交往礼仪、学校生活纪律、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生活公德等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40条规定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原则和规则的结合,有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要求,也有对具体行为规范进行一般性概括的原则性行为规范要求。可以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3[2]转引自沈玉顺主编:《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9[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1
其他文献
最近,由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共同发起的一项对“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进行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传统,思维定势太强,过于严谨,过于崇拜权威”。当有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或书上的知识提出异议时,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表示沉默”,更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可见,大多数学生已经很容易被教师或书本知识所同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求异思维、缺乏批判
【摘要】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同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是不好体现的,这就是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的重要原因。【关键词】数学课改课程理念教学思考数学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各学科提出的共性目标,但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来看,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教师依
【摘要】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实现初中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该项目以当年入学的新生为对象,纵向跟踪,直到该届学生初中毕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语文素质;“四读”教学;默读;散读;赏读;研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逐渐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法研究,但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的,系统的、实质性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是对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和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互动。所谓教学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和学两个层面实现目标的教学运动形式。  【关键词】和谐互动;化学课堂;形式  “仁和”理念下的和谐互动课堂,师生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相对薄弱,如何有效落实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也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一大体现。  自己在农村小学从教近20年,对此也作过多次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我们教学班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利用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一提到习作教学,许多老师都会面露难色,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习作课上,学生也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老师批改习作时,也常是愁眉紧锁,唉声叹气。无奈之下,常会应付了事。甚至有些老师不敢教中高年级,因为害怕面对习作教学。出现此情形,原因无非是教学训练形式模式化,遏制学生的兴趣;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应变能力。如何让老师不再惧怕习作教学,让学生能够快乐习作,已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降低要求,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评价活动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校内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课内外学习与运用中拓展综合素质活动课程的内涵,使课程资源成为源源不断的一泓活水。  【关键词】综合评价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空间和舞台;社会即学校;扩大语文视野  初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的素养取决于从小受到的教育。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勇于献身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这关键是靠人的培养。十几年来,我有幸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使我对学生的了解更近一步,也使我更好的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也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在“任务驱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之以科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较
中学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学校工作中的能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具备相对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风格;个性相对稳定,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亲社会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基本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目标,培养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高中毕业生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