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课改教学下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同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是不好体现的,这就是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数学课改课程理念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各学科提出的共性目标,但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来看,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教师依然多是重知识与技能“双基”目标的落实,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以有效落实。这除了教师对落实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缺乏深刻认识、作为高考对“双基”的考察是实实在在的,同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是不好体现的,这就是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的重要原因。
   就数学“三维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传统课程和教学以知识为本,突出学科本位,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造成人与课程的割裂,创新与传承的分离,也造成学生从起初喜欢数学到恐惧数学最后讨厌放弃数学的可悲局面。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这正是数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我的教学中,对数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总存在这样哪样的问题,如:课时紧张怎么办?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1与必修2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课标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要2周,国庆节放假1周,共要21周。一个学期才22周,还有单元考,学校有时会临时安排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有些课内容需要补充,有时还要作业讲评,这样算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的,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教如何求反函数,但像原教材,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大家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似乎都不尽一致。又如课本上思考运用题、探究拓展题要不要全讲,阅读、链接内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说法不一。这些问题都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三维目标”中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知识的依托,“过程与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体现和研究的根基。而知识与技能和获得同样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在建立数学概念和认识数学规律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环境或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条件研究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再引领激励学生分析探究现象或处理探究信息,概括总结并陈述探究结论,这个过程不能缺失,否则数学概念和规律只能是生吞活剥,学生难以理解也失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价值。在整个过程中自然伴有实践层面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层面的思想方法,如合作探究,思维层面的计划制定、数学模型法、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等;正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了提供丰富的数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自然深刻全面,也记忆牢固运用自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身边的数学,这既是数学课程的本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和形成高分低能。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很实惠的课?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处理得太少。我困惑与思考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对“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实惠的课?
   总之,要有效落实数学课程理念,确保数学教学服务学生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和在学习数学之后,要面对生活踏入社会,能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本质的东西有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它。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值得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实施这一建议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高度认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在教学实际中践行转变,使地理课堂教学绽放活力,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高中地理 課堂教学 方式转变  一、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式教学”的转变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健美操在学校里受到女生欢迎的原因是它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只求一块平整的场地,即使无器械也能徒手舞练,堪称自我锻炼的最方便项目。因此,不少学校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为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老师遇到作文辅导感觉心中无谱,再者每批阅一篇作文不是摇头叹气,就是啼笑皆非。作文教学是长期困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学改革家魏书生也说过:“兴趣像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学生则把学习看成一种精神负担,拒绝学习,出工不出力,甚至厌学。现在厌学的孩子可是比比皆是。甚至有的上完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一提学习就烦、一提学习就闹。小学一年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在排列顺序上,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由于家长自身缺乏教育理论和技巧,总拿不出好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结
【摘要】德育不能流于说教,仅依靠品德课进行思想教育无法实现道德内化。教师要充当好“吸尘器”的作用,将污浊的空气净化的同时,也要用自己的内在“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而美术活动、美术课正是以美的方式用其独特的视觉艺术给予直面你内心更强烈的心灵碰撞,是德育最美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德育;美育;美术活动  一、什么是美术活动?  美术活动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在集体研讨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时,有老师说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回到田园过归隐生活?是因为在官场中怀才不遇,退而求其次。陶渊明因为个人不能出名而苦恼,官场无路便转志从文以求扬名于后世。躬耕的目的是为了体察田园,从而写出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借助诗友“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的方式使诗文得以广泛传播。乍闻很以为然,随后翻阅《陶渊明集》,特别是品读他隐居后创作的《饮酒》二十首,认为以上观点是仁兄从功利主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被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但是从小学的语文教学状况来看,虽然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了整合,但是还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网络化语文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我自己对小学语文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与开发的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应用;开发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
最近,由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共同发起的一项对“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进行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传统,思维定势太强,过于严谨,过于崇拜权威”。当有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或书上的知识提出异议时,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表示沉默”,更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可见,大多数学生已经很容易被教师或书本知识所同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求异思维、缺乏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