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进展性评价,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状态的评价。在小学阶段,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它伴随教学发生,为教学服务。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形成性评价逐渐进入了小学英语教师的视野,并逐步被教师们运用在公开课和日常课中。
  一、形成性评价就像一道“家常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做
  课上,教师们习惯使用形象化的荣誉激励形式,从最初“画小星星”逐步发展到“小猴爬杆”等多种创意形式。同时,教师还注重利用话语、眼神及肢体动作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习、提升自信心是形成性评价服务教学的方式之一。目前,这是课堂上广泛使用并得到认可的一种显性方式。评价还要能对教学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作用”。因此,测评也是形成性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之一。
  在小学阶段,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是测评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展示语用能力和情感、合作、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教师观察、分析学生在测评中的各种表现,主动获取教学信息反馈,诊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测评活动其实早已融入课堂教学中,却没能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前不久,在一次试课过程中,我被一位专家的话“点醒了”。这是试教课中的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是江苏译林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第一课时。揭题后不久,教师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选择动画中出现的四个节日名称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和Double-Ninth Festival。在反馈时,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流利地说出了四个单词,看似“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评课时,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初次整体感知语篇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基本信息获取的情况。在反馈时,教师的要求应该是什么?是让学生说出四个节日的名称?还是只要求回答Yes和No?换句话说,教师的问题就是一个测评活动的开始。如果是第一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很难完成。因为根据本课设定的目标,这些新单词是学生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果刚开始上课,教师就提出课末才能完成的问题,显然是超出了课时目标。原来,形成性评价就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它就是伴随教学发生,为教学服务的活动。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使用它,无意识地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测评活动目的性不强,标准不清楚。2.测评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价值不高,不能发挥“反拨作用”。
  二、按标准烹制形成性评价这道“家常菜”
  众所周知,烹制一道美味的“家常菜”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同样,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形成性评价,它的实施过程也需要遵照标准。每节课或者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实施评价的具体标准。
  在以上案例中,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要能在语境中初步感知核心词汇和句型。上课伊始,教师就抛出了问题:What Chinese festivals can you see in the cartoon? 教师的设计初衷是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动画,初步了解出现了哪四个节日。因首次接触学习内容,学生不能准确说出这四个节日的名称。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例如:教师可以指着节日的图片提问:Can you se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the cartoon?只要学生认真观看动画,他们都能再认出出现过的节日。这样的测评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反之,测评活动将引起学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在上一案例中,因为刚接触四个又长又难的节日名称,很多学生不会说。教师如果要求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很多学生就会不敢或者不愿意去回答。学生会对自己课堂的表现及能力表示怀疑。问题的根源其实是教师无意识地提高了测评要求。可见,基于课时目标和学生水平,测评活动才能合理、有效。
  三、形成性评价就像一道“家常菜”,形式多样
  家常菜的烹饪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也像“家常菜”一样,形式丰富。课堂上,常见的方式有:Listen and order,Listen and choose, Read and match,Read and number, Read in roles,Retell等。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选择哪一种方式是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特点决定的。在Post task环节,教师经常选用Retell的方式,就让学生看板书表格复述故事、对话的主要内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能接受这样的方式。而如果是在起始年级,让学生去完成类似的任务来作为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测就显得不太适合。
  四、形成性评价就像一道“家常菜”,滋润着师生的成长
  家常菜给我们提供了每日所需的营养。形成性评价也像家常菜一样滋养着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早已以“教学活动”的形式进入了英语课堂。不过,在设计这些环节时,教师更多的是从“教”的角度去考虑活动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些活动的效果能将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用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反拨作用”。比如,在以上第一课时中,教师先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一个中国节日Spring Festival,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和句型结构复述有关春节的信息: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People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Some people eat dumplings. 学生在表达时,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月份单词。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出现在教的过程。在处理两个月份单词时,教师的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是让学生提取信息,然后带读,没有提供初步运用的机会。试教后,教师进行了调整,设法增加了单词重复的次数,学生的表现有很大进步。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回想日常教学或者公开课中,我们只是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一个个教学活动。在实施每个教学活动时,只要有个别学生能答出来就接着过教案。如果学生没有反应,教师便代替学生完成,然后继续往下教。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不能减缓或者阻挡教师前进的步伐。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极少获得肯定和鼓励,他们也不会主动参与其中,很难获得积极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没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相反,教师要重视评价活动反馈的即时信息。当所有或者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达到了既定的目标,教师可以继续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当大部分学生的表现没能达成目标时,教师不妨立刻放慢或者调整教学计划,直到学生能跟上节奏为止。
  小学阶段的评价功能是激励和展示成功。如果学生每天都能用英语完成一件事,他们就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快乐。比如,在学完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s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图片和句型结构能复述四个节日的基本信息。学完第二课时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填写表格,列出自己喜欢的节日基本信息。然后向同学介绍这个节日。在第三课时,学生能在句型结构的提示下书写自己喜爱的中国节日。学生在经历了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后,他们会感到学习英语是有意思、有意义,快乐的事情。学生的进步和快乐也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
  形成性评价不会给学生造成“被考”的感觉,它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形成性评价让教师更加及时地了解真实的学情,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形成性评价就好比一道家常菜,要想烹饪好这道家常菜,教师和学生的努力缺一不可。这道菜虽然不起眼,但却很重要。?
其他文献
潘红娟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培训团专家,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杭州市小数会常务理事。  参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参编写、微课资源项目的指导、光盘示范课的指导与点评;多次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讨;参与人教社支援西部录像课的设计与指导;全国、省、市以上讲座百余场;在全国、省市论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风靡语数等小学主要学科课堂的当下,原本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小学科学课堂,理所应当地应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法宝”。笔者认为,除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以外,“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也很有探讨价值。  科学课堂案例重现:  在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气象图标的环节,因为这一
现今,语文教材以一篇篇课文构架起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由于文本初始的创作目的并不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学内容相对会比较零散。又鉴于文本与文本之间相对独立,致使学生学完该课文之所得很难直接运用于以后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缺少整体感和连续性,序列性不强,教学也往往是事倍功半。欲根治这些顽疾,还需打破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改变按序逐篇教一册课本的观点,将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板块等进行重新的选择、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体,真实而特别,灵动而个性。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观察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言语表达技巧。寻常的语文课堂只是针对中等学生的普适性群体教学,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从容地因材施教,这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想要让每个学生在寻常语文课堂之外得到更多个性的提升,分层作业显得迫切而必须。分层作业是真正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它恰到好处地尊重了每个
【摘要】当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理性地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力求实现从“知识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笔者以名师工作室开展的中德小学数学教学的比较研究活动为例,围绕“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中德教师同课异构实践对比,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辩证地看待两国基础教育,力图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
【摘要】笔者在执教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课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枯燥无味、疲于应付的状态。一次作文课中,笔者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将“互动”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笔者认为“互动” 可以激发学生英文写作兴趣;“互动”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写作方法;“互动”让学生乐于修改、展示作文。  【关键词】互动 小学高年级 英文写作   “互动”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外或者课堂内的共同情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引领教师做“厚重教师”这一角度出发,借助“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命制这一载体,通过对部分试题命题意图的分析,引领教师进一步“学课标、通教材、读学生、研教法”,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加“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灵活度”,形成正确的教师专业成长导向。   【关键词】厚重教师 专业知识考试 专业素养提升   2010年,我们提出了“厚重
刘 荔 国家级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她一直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努力构建“扎实、有效、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江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南昌市优秀教师”“南昌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多个
【摘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为实现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或者动手操作如剪、拼、做等的体验活动,进而让学生经历、感悟,逐渐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或生活中去。   【关键词】活动经验 积累 动手操作 自主体验 生活   一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安徽省马鞍山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为例,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情境创设 画面想象 文本联想 言语实践  在2015“年泰州市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中,节选的短文《爷爷逼我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