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教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还不尽如人意。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以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为此,本文从“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教与学”这几方面出发,对于相关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040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能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之所以难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缺乏一定的兴趣,就难以在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更别说在课下去主动学习了。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今教师可以利用的方式和资源也越来越多。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思考,切实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单纯地凭借口头上的讲解去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多大,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学生也可能由于想象力不足而难以对知识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这样的课堂也难以有趣味性,导致学生难以投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如大片农田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去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图片的形式也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又如,在教学“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一的小木棒,让学生摆一摆,以此促使学生动手实践,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教师的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二、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性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同一节数学课上,对于相同的知识内容能够吸收的程度不同,同时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环境等也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学生适当地分层,从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任务、目标等,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能力有所不足的小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他们几个简单的问题,如让学生根据几个简单的数据去计算平均数,以期学生可以切实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问题的一些条件进行隐藏、变化等,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对于条形统计图这部分也是如此。这样能够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课堂,能够和教师产生互动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期促使他们可以相互带动,相互帮助,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教与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提升,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前很少去主动进行预习,只是在课上被動地听教师的讲解,有的时候还会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在课下学生也不会主动去问教师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主动地查漏补缺。这样一来,教与学的有效性自然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课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于新课进行预习,了解知识内容,了解知识要点,并记录好自己的疑问,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利用有效的教学 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之外,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做好笔记。最重要是在课后,教师要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并尝试做好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需要积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优化,及时改善教育理念,切实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深入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花.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2-12(026).
[2]甘火花.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35):44-46.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040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能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之所以难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缺乏一定的兴趣,就难以在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更别说在课下去主动学习了。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今教师可以利用的方式和资源也越来越多。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思考,切实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单纯地凭借口头上的讲解去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多大,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学生也可能由于想象力不足而难以对知识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这样的课堂也难以有趣味性,导致学生难以投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如大片农田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去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图片的形式也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又如,在教学“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一的小木棒,让学生摆一摆,以此促使学生动手实践,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教师的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二、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性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同一节数学课上,对于相同的知识内容能够吸收的程度不同,同时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环境等也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学生适当地分层,从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任务、目标等,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能力有所不足的小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他们几个简单的问题,如让学生根据几个简单的数据去计算平均数,以期学生可以切实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问题的一些条件进行隐藏、变化等,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对于条形统计图这部分也是如此。这样能够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课堂,能够和教师产生互动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期促使他们可以相互带动,相互帮助,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教与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提升,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前很少去主动进行预习,只是在课上被動地听教师的讲解,有的时候还会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在课下学生也不会主动去问教师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主动地查漏补缺。这样一来,教与学的有效性自然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课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于新课进行预习,了解知识内容,了解知识要点,并记录好自己的疑问,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利用有效的教学 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之外,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做好笔记。最重要是在课后,教师要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并尝试做好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需要积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优化,及时改善教育理念,切实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深入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花.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2-12(026).
[2]甘火花.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3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