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我们每盼或不盼,年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说起“过年”,还有一个词显得尤为瞩目,那就是“年味”。而“年味”如何实现、如何纯正地实现呢?其中,除了各种仪式,实打实的“年货”,就是重要的一环之一。几千年来,中国人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称“年货”。
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
特别的是,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买年货、放爆竹、闹花灯,看杂剧等的“布景”。
在古时,赶集事实上成为了买年货的代称,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可见办年货的在执行上,还是指向了交易(当然不同种类的年货隐含更深的意义)。
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在中国艺术史上,反映春节过年的古画不在少数,有的更十分清晰出现古人“办年货”场景,比如明清宫廷画: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清代丁观鹏所绘《太平春市图》等。
《太平春市图》描绘的“办年货”图景,包括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货郎,包括耍猴将、算命先生、跑旱船的船夫、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等。
与《宪宗元宵行乐图》一样,虽然此图场景不在宫中,但从画中部分人物所用器具判断,场景中角色皆为宫廷仆从作模特扮演。
当时间跨入今天—一个以消费主义为时代要意所拓印出的人们对“物欲”的极致追求下,年货已然走出了臆想中历史赋予的厚重“传承”包袱,摇身一变,成了岁末固定时间节点犒赏自己与他人的又一次装载着习俗、民族精神图腾等符号象征的消费狂欢。
为了照顾粉丝情绪、消减一代巨星肖像频繁曝光的审美疲劳,也为了尊重还没有变成金发潮男前,安迪·沃霍尔的生活隐私和颜值神秘感,我们有意将他的形象像素化了—我们的安迪不是靠脸吃饭!
“可乐”符号是安迪·沃霍尔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家花旦”,它象征着消费与商品经济辉煌腾达的美国梦,以及由此获得中兴的波普艺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亦将“可乐”等软饮料经典形象纳入了传统的春节各个角落的宣传细节之中,最重要的,它亦步亦趋的成为年货中的重要角色。以营造红火喜庆,以及象征温饱富裕的社会氛围。更有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形同,将“可乐”植入到作品当中。
无独有偶,从这张史上最长美剧《辛普森一家》的主角之一—侯默·辛普森的“剧照”上也可以看到足以为消费与享乐主义代言的“美国式”理解和现象。
而主角英文名“Homer”,更是同名希腊著名古籍《荷马史诗》以及本书盲人诗人作者荷马,且拼写与发音完全相同。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史诗》等荷马著作,奠定了西方早期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面貌,而“古希腊”本身就是人类对“智慧”与“理性”极致追求的代名。不过,对比上图Homer那可怜的脑容量,其中的讽刺感不言而喻;对Homer·Simpson的头部“透视”,似乎也正是对“美国”的透视。
如果你还在纠结年货—商品的“古传承”还是“今消费”,也可以再次看看美国的同样纠结。
在每年美国人的“新年”的圣诞/感恩季,美国著名百货公司梅西百货,会举办长达三个小时的大规模盛装游行,为即将到来的年终消费季吹响号角,称为MACY`S THANKSGIVINGDAY PARADE(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
美国人虽然未曾拥有悠久的民族国家历史,但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整体背景下,美国民众长时间处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消费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不过,自次贷危机前后,美国社会亦不乏有对以消费为主旋律,与人生道德价值观是否相悖的反思、迷茫与彷徨。
美国著名摇滚乐队GREEN DAY就曾于2001年发表有关于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的同名作品—《Macy’s Day Parade》,主唱/创 Billie Joe Armstrong(比利乔 阿姆斯特朗)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验融入严肃的歌词和下沉的旋律,以美国家喻户晓的梅西百货游行为线索,影射并反讽了包括消费主义、人类价值观、金钱与人性等在内的美国社会问题。
歌词/歌词大意
Today's the Macy's Day Parade
今天是Macy超市的感恩节游行
The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is on its way
充满行尸走肉的夜晚即将到来
With a credit report for a duty call
他们以信用报告为人生所衷(指信用卡)
It's a lifetime guarantee
这是终身所要履行的承诺
Stuffed in a coffin "10% more free"
(他们)被装进一个狭小的棺材里
Red light special at the mausoleum
陵墓里的红灯看上去显得很特别
(以下为行尸嘴里不停重复的话;“行尸走肉”事实上指鼓吹消费主义的人和一些麻木的大众消费受害者,此歌主要表达了金钱与消费并不能让人真正获得快乐。)
Give me something that I need
给我一些需要的东西吧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to you
我保证会报答你的
What's the consolation prize?
但又有什么可以让我得到安慰呢
Economy sized dreams of hope
钱早已限制了美好的梦想
……
充满文化担当的年货,一年年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而无论是主观或是客观的消费,从古至今,似乎都是“节日”的必备节目,每个节日都有专属的礼品—消费需求,而从“过年”到“年货”以及各种年终的购物节,更像是对前者的集合,以及购物节本身对节日的消费化重塑。
如果说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那么在文化、消费上的大同,可能在今后也将成为世界大同的课题之一吧,无论你在道德考量上纠结“传承”或“消费”与否,它还是来临了、并继续发生着,供给着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上的“淘宝”欲。
说起“过年”,还有一个词显得尤为瞩目,那就是“年味”。而“年味”如何实现、如何纯正地实现呢?其中,除了各种仪式,实打实的“年货”,就是重要的一环之一。几千年来,中国人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称“年货”。
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
特别的是,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买年货、放爆竹、闹花灯,看杂剧等的“布景”。
在古时,赶集事实上成为了买年货的代称,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可见办年货的在执行上,还是指向了交易(当然不同种类的年货隐含更深的意义)。
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在中国艺术史上,反映春节过年的古画不在少数,有的更十分清晰出现古人“办年货”场景,比如明清宫廷画: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清代丁观鹏所绘《太平春市图》等。
《太平春市图》描绘的“办年货”图景,包括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货郎,包括耍猴将、算命先生、跑旱船的船夫、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等。
与《宪宗元宵行乐图》一样,虽然此图场景不在宫中,但从画中部分人物所用器具判断,场景中角色皆为宫廷仆从作模特扮演。
当时间跨入今天—一个以消费主义为时代要意所拓印出的人们对“物欲”的极致追求下,年货已然走出了臆想中历史赋予的厚重“传承”包袱,摇身一变,成了岁末固定时间节点犒赏自己与他人的又一次装载着习俗、民族精神图腾等符号象征的消费狂欢。
为了照顾粉丝情绪、消减一代巨星肖像频繁曝光的审美疲劳,也为了尊重还没有变成金发潮男前,安迪·沃霍尔的生活隐私和颜值神秘感,我们有意将他的形象像素化了—我们的安迪不是靠脸吃饭!
“可乐”符号是安迪·沃霍尔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家花旦”,它象征着消费与商品经济辉煌腾达的美国梦,以及由此获得中兴的波普艺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亦将“可乐”等软饮料经典形象纳入了传统的春节各个角落的宣传细节之中,最重要的,它亦步亦趋的成为年货中的重要角色。以营造红火喜庆,以及象征温饱富裕的社会氛围。更有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形同,将“可乐”植入到作品当中。
无独有偶,从这张史上最长美剧《辛普森一家》的主角之一—侯默·辛普森的“剧照”上也可以看到足以为消费与享乐主义代言的“美国式”理解和现象。
而主角英文名“Homer”,更是同名希腊著名古籍《荷马史诗》以及本书盲人诗人作者荷马,且拼写与发音完全相同。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史诗》等荷马著作,奠定了西方早期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面貌,而“古希腊”本身就是人类对“智慧”与“理性”极致追求的代名。不过,对比上图Homer那可怜的脑容量,其中的讽刺感不言而喻;对Homer·Simpson的头部“透视”,似乎也正是对“美国”的透视。
如果你还在纠结年货—商品的“古传承”还是“今消费”,也可以再次看看美国的同样纠结。
在每年美国人的“新年”的圣诞/感恩季,美国著名百货公司梅西百货,会举办长达三个小时的大规模盛装游行,为即将到来的年终消费季吹响号角,称为MACY`S THANKSGIVINGDAY PARADE(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
美国人虽然未曾拥有悠久的民族国家历史,但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整体背景下,美国民众长时间处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消费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不过,自次贷危机前后,美国社会亦不乏有对以消费为主旋律,与人生道德价值观是否相悖的反思、迷茫与彷徨。
美国著名摇滚乐队GREEN DAY就曾于2001年发表有关于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的同名作品—《Macy’s Day Parade》,主唱/创 Billie Joe Armstrong(比利乔 阿姆斯特朗)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验融入严肃的歌词和下沉的旋律,以美国家喻户晓的梅西百货游行为线索,影射并反讽了包括消费主义、人类价值观、金钱与人性等在内的美国社会问题。
歌词/歌词大意
Today's the Macy's Day Parade
今天是Macy超市的感恩节游行
The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is on its way
充满行尸走肉的夜晚即将到来
With a credit report for a duty call
他们以信用报告为人生所衷(指信用卡)
It's a lifetime guarantee
这是终身所要履行的承诺
Stuffed in a coffin "10% more free"
(他们)被装进一个狭小的棺材里
Red light special at the mausoleum
陵墓里的红灯看上去显得很特别
(以下为行尸嘴里不停重复的话;“行尸走肉”事实上指鼓吹消费主义的人和一些麻木的大众消费受害者,此歌主要表达了金钱与消费并不能让人真正获得快乐。)
Give me something that I need
给我一些需要的东西吧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to you
我保证会报答你的
What's the consolation prize?
但又有什么可以让我得到安慰呢
Economy sized dreams of hope
钱早已限制了美好的梦想
……
充满文化担当的年货,一年年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而无论是主观或是客观的消费,从古至今,似乎都是“节日”的必备节目,每个节日都有专属的礼品—消费需求,而从“过年”到“年货”以及各种年终的购物节,更像是对前者的集合,以及购物节本身对节日的消费化重塑。
如果说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那么在文化、消费上的大同,可能在今后也将成为世界大同的课题之一吧,无论你在道德考量上纠结“传承”或“消费”与否,它还是来临了、并继续发生着,供给着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上的“淘宝”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