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宗教的功能,世界的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其教义、组织形式或者实践方式从表面上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它们总体的社会功能是一样的,总括性的介绍是为后文的论述做准备的。第二章是主要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改革以及信众的一些表现来论述,佛教从出世逐渐转化为入世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是最突出的三个方面,在世俗化的过程中既有外力因素,同时也有其自身的调整。第三章的标题为泰国佛教社会功能的迁移,社会功能的迁移主要是指社会功能的扩大、变化,比如说其祭祀功能减弱,而观光旅游的功能增强。最后一章是论述泰国佛教世俗化与社会功能迁移之间的关系,佛教的世俗化必然带来社会功能的迁移,而社会功能的迁移恰好是佛教世俗化的表征,是佛教世俗化以后明显的结果。
【关键词】:泰国;佛教;世俗化;功能迁移
前言:泰国小乘佛教历史悠久,被奉为泰国国教,一开始因其神秘和神圣受到了了泰国人民的广泛信仰,其主要功能为祭祀功能和供世俗信众所崇奉,而今,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泰国佛教日益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前移,泰国佛教的世俗化及其社会功能的日益迁移,是泰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以及世界全球化的结果,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历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多,但系统性和周密性都有一定的限制。本文由于读者的学识有限,必然有许多的不足和欠缺,会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改进。
一、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定义主要由三部分,即信仰、仪式、宗教组织,那么宗教的功能也就相应地体现出来,本文围绕这三个部分分别论述其功能,笔者认为,宗教的功能主要在于它用一种规则、制度来统一社会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建立社会的秩序,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的秩序化”,[1]良好的秩序可以给人带来稳定与安全感。
二、泰国佛教的世俗化:
(一)、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
谈到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首先应该明确的应是何为宗教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的概念可以定为:一是传统宗教对自己教义作适应社会需要的解释,二是传统宗教在实践方式上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应于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三是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在其中发挥各种作用”。[2]佛教做为一种精神信仰,除了受外力因素的影响,也自成系统,有自己的变化规律。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经笔者的初步总结,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是西方势力的入侵,迫使佛教做出适应性和妥协性的调整。其次,泰国政府对佛教的改革。自19世纪以来,泰国佛教先后经历过多次改革,使得泰国僧伽组织结构与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日渐吻合,表面上看起来僧侣和国家行政人员的地位平等,其实质则是却是僧伽组织被牢牢掌握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这使得佛教的世俗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最后是僧伽组织对世俗生活的热衷。一些僧伽组织甚至以此谋取暴利。泰国佛教世俗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也错综复杂。以上三点是笔者总结的三个主要原因。
(二)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1、泰国佛教的政治功能日益加强:
佛教政治功能日益加强指的是“宗教为适应生存的需要与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神圣性、合法性證明,同时得到政治支持,承担政治功能的过程”,[3]佛教的传入一开始就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多次在佛教内部进行改革,僧伽日益被组织、控制而纳入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僧侣的行动被牢牢掌握在了政府手中, 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泰国政府于20世纪先后组织了“传法使计划”和“弘法计划”,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抵抗共产党的渗透,而后者是为了反抗武装的少数民族和非佛教徒,其具体任务是宣传佛教的教义、教理,以培养村民的佛教信心,坚定其信教信念,要求人们忠诚于国王和政府,同时也交给人们农业技术和健康卫生知识,这两项计划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泰国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外,一些僧侣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反军政府统治的活动,僧侣分支持派和反对派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一部分民主派佛教僧侣参加了当时学生与工农群众为主的反对军政府的活动,而另外一些僧侣则站在军政府一边,声称要实现和平、幸福的社会和国家,只有加强对“国家、宗教和僧王”的尊崇。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为吉谪乌笃,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杀死共产党不违佛教的言论。
2、僧伽逐步参与经济活动:
泰国号称黄袍佛国,寺院如今已经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佛教的神圣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泰国著名的大皇宫如今就是世界各地游客重要的旅游目标,大多数游客参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佛教的虔诚,更多的是一些世俗性的目的,售卖佛牌也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一大标志,泰国佛牌的价格少则几十,多则几十万,备受游客的青睐。还有部分僧侣甚至投资寺院土地,按泰国的传统习俗,寺院土地为奉献性土地,享有免税权,因而其投资成本较小,利润空间巨大。
3、泰国教育做出世俗性调整,世俗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
古代泰国的教育是纯粹的寺院教育,寺中僧侣也就是老师,但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方面以及佛教经典,泰国宗教深受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婆罗门教、印度教、大成佛教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其影响延续至今,梵语、巴利语曾经是寺院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随着西方的入侵,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实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国王为主的皇室家族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相应地在教育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寺院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面逐漸减弱,现代学校不断地开设起来,国王甚至把儿女送出海外留学,传统寺院教育被现代教育几乎取代,如今泰国的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体系完整,像朱拉隆功这样的名牌大学闻名世界。而寺院教育主要是在公民道德、社会秩序规范这些方面起着调试作用。 4、泰国佛教的多次改革:
随着泰国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发展,僧侣要求在佛教教理教义和僧侣组织制度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革,一些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僧侣把佛教知识和西方的科学技术相比较,并以哲学来解释佛教的教理教义的合理性。改革最为彻底和最为激进的莫过于特摩差侑和浮特迪克,前者在世俗教育这一块获得过经济学学士,这对他的佛教改革有很大影响,他提倡僧侣在世俗的日常活动中从精神上要求自己,鼓励僧侣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他的思想为一些僧侣从农村走进城市谋生提供了合理依据,而浮特迪克极力反对就有佛教的宗教仪式,以及佛教经典;受西方民主思潮和泰国政体变更的影响,僧侣参加了一系列游行集会的活动来反对僧侣组织中的专制统治,追求民主化的僧侣组织。
5、部分民众对待佛教的随便态度:
泰国男子按照历来的传统,必须有一段出家生活才能真正算上是一个成年人,出家一度成为男子成年礼的一个重要仪式,出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母亲祈福,是孝敬善良的表现,而今,出家的目的众多,已经丧失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业报功能。一些人出家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害怕被别人评价成不忠不孝之人,一些人出家完全是出于好奇,还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更有甚者,出家的目的只是为了收礼,在泰国,男子出家显得相当隆重,其规模可比中国男子结婚,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前去参加,根据亲疏程度送不同的礼物,送来的礼物都会做登记,以便之后还礼,所以有些家庭多处去送礼,孩子虽然不想出家,却因父母的要求,走一个形式,把礼钱收回来,如今,出家的目的五花八门,这也是泰国佛教日益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三、泰国佛教社会功能的迁移:
泰国佛教功能的迁移是随着其世俗化进程而日益发生的,是佛教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佛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泰国小乘佛教深受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其神圣性功能主要是祭祀功能,其世俗功能主要是为维护王权,神话王权,证明统治阶层的合法地位,但随着佛教世俗性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不断发生着迁移。一开始的祭祀功能已经大大减弱,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大大地彰显出来。
泰国佛教政治功能的凸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西方国家的入侵,周边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求在政治角逐中获得一席之地,小乘佛教在泰国被奉为国教,他在全民精神維系方面的作用无以伦比,统治者改革宗教,把宗教组织纳入政治官僚体系,更有利于笼络人心,形成上下一心,抵制外来入侵的局面。除了统治者的强制性改革,一部分僧侣也以积极入世的心理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一部分僧侣为追求民主而积极投入到游行示威的队伍中去,而一部分僧侣却极力支持军政府的统治。边远山区是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也是僧侣威望最高和口碑最好的地方,在防止共产党入侵的过程中,统治者就看到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僧侣去到边远山区去弘扬佛法。
在如今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每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经济建设成为了每个国家的主要任务,泰国的旅游业在外汇行业中首屈一指,而泰国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的也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泰国可谓是村村有佛寺,镇镇有庙宇,寺院建筑成为了泰国一道美丽而祥和的风景,成千上万的游客也因此慕名而来,佛教旅游业为泰国创造了巨大的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精神消费日益凸显出来,旅游成了人们节假日的第一选择,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都成了人们的消费热点,佛教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经济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泰国佛教世俗化与社会功能迁移之间的关系:
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为适应世俗生活的变化在教义教理以及组织制度方面做出相应地调整,以适应世俗生活,泰国佛教的世俗化与泰国当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泰国佛教的世俗化使得泰国佛教的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同时,佛教社会功能的迁移正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表征。
参考文献:
[1]罗惠翾.宗教的功能——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5:3
[2]姜立剛.论泰国佛教世俗化趋向[D].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05:1
[3]张志平. 泰国佛教的政治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1
【关键词】:泰国;佛教;世俗化;功能迁移
前言:泰国小乘佛教历史悠久,被奉为泰国国教,一开始因其神秘和神圣受到了了泰国人民的广泛信仰,其主要功能为祭祀功能和供世俗信众所崇奉,而今,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泰国佛教日益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前移,泰国佛教的世俗化及其社会功能的日益迁移,是泰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以及世界全球化的结果,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历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多,但系统性和周密性都有一定的限制。本文由于读者的学识有限,必然有许多的不足和欠缺,会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改进。
一、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定义主要由三部分,即信仰、仪式、宗教组织,那么宗教的功能也就相应地体现出来,本文围绕这三个部分分别论述其功能,笔者认为,宗教的功能主要在于它用一种规则、制度来统一社会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建立社会的秩序,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的秩序化”,[1]良好的秩序可以给人带来稳定与安全感。
二、泰国佛教的世俗化:
(一)、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
谈到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首先应该明确的应是何为宗教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的概念可以定为:一是传统宗教对自己教义作适应社会需要的解释,二是传统宗教在实践方式上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应于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三是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在其中发挥各种作用”。[2]佛教做为一种精神信仰,除了受外力因素的影响,也自成系统,有自己的变化规律。泰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经笔者的初步总结,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是西方势力的入侵,迫使佛教做出适应性和妥协性的调整。其次,泰国政府对佛教的改革。自19世纪以来,泰国佛教先后经历过多次改革,使得泰国僧伽组织结构与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日渐吻合,表面上看起来僧侣和国家行政人员的地位平等,其实质则是却是僧伽组织被牢牢掌握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这使得佛教的世俗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最后是僧伽组织对世俗生活的热衷。一些僧伽组织甚至以此谋取暴利。泰国佛教世俗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也错综复杂。以上三点是笔者总结的三个主要原因。
(二)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1、泰国佛教的政治功能日益加强:
佛教政治功能日益加强指的是“宗教为适应生存的需要与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神圣性、合法性證明,同时得到政治支持,承担政治功能的过程”,[3]佛教的传入一开始就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多次在佛教内部进行改革,僧伽日益被组织、控制而纳入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僧侣的行动被牢牢掌握在了政府手中, 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泰国政府于20世纪先后组织了“传法使计划”和“弘法计划”,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抵抗共产党的渗透,而后者是为了反抗武装的少数民族和非佛教徒,其具体任务是宣传佛教的教义、教理,以培养村民的佛教信心,坚定其信教信念,要求人们忠诚于国王和政府,同时也交给人们农业技术和健康卫生知识,这两项计划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泰国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外,一些僧侣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反军政府统治的活动,僧侣分支持派和反对派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一部分民主派佛教僧侣参加了当时学生与工农群众为主的反对军政府的活动,而另外一些僧侣则站在军政府一边,声称要实现和平、幸福的社会和国家,只有加强对“国家、宗教和僧王”的尊崇。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为吉谪乌笃,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杀死共产党不违佛教的言论。
2、僧伽逐步参与经济活动:
泰国号称黄袍佛国,寺院如今已经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佛教的神圣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泰国著名的大皇宫如今就是世界各地游客重要的旅游目标,大多数游客参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佛教的虔诚,更多的是一些世俗性的目的,售卖佛牌也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一大标志,泰国佛牌的价格少则几十,多则几十万,备受游客的青睐。还有部分僧侣甚至投资寺院土地,按泰国的传统习俗,寺院土地为奉献性土地,享有免税权,因而其投资成本较小,利润空间巨大。
3、泰国教育做出世俗性调整,世俗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
古代泰国的教育是纯粹的寺院教育,寺中僧侣也就是老师,但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方面以及佛教经典,泰国宗教深受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婆罗门教、印度教、大成佛教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其影响延续至今,梵语、巴利语曾经是寺院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随着西方的入侵,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实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国王为主的皇室家族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相应地在教育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寺院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面逐漸减弱,现代学校不断地开设起来,国王甚至把儿女送出海外留学,传统寺院教育被现代教育几乎取代,如今泰国的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体系完整,像朱拉隆功这样的名牌大学闻名世界。而寺院教育主要是在公民道德、社会秩序规范这些方面起着调试作用。 4、泰国佛教的多次改革:
随着泰国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发展,僧侣要求在佛教教理教义和僧侣组织制度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革,一些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僧侣把佛教知识和西方的科学技术相比较,并以哲学来解释佛教的教理教义的合理性。改革最为彻底和最为激进的莫过于特摩差侑和浮特迪克,前者在世俗教育这一块获得过经济学学士,这对他的佛教改革有很大影响,他提倡僧侣在世俗的日常活动中从精神上要求自己,鼓励僧侣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他的思想为一些僧侣从农村走进城市谋生提供了合理依据,而浮特迪克极力反对就有佛教的宗教仪式,以及佛教经典;受西方民主思潮和泰国政体变更的影响,僧侣参加了一系列游行集会的活动来反对僧侣组织中的专制统治,追求民主化的僧侣组织。
5、部分民众对待佛教的随便态度:
泰国男子按照历来的传统,必须有一段出家生活才能真正算上是一个成年人,出家一度成为男子成年礼的一个重要仪式,出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母亲祈福,是孝敬善良的表现,而今,出家的目的众多,已经丧失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业报功能。一些人出家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害怕被别人评价成不忠不孝之人,一些人出家完全是出于好奇,还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更有甚者,出家的目的只是为了收礼,在泰国,男子出家显得相当隆重,其规模可比中国男子结婚,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前去参加,根据亲疏程度送不同的礼物,送来的礼物都会做登记,以便之后还礼,所以有些家庭多处去送礼,孩子虽然不想出家,却因父母的要求,走一个形式,把礼钱收回来,如今,出家的目的五花八门,这也是泰国佛教日益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三、泰国佛教社会功能的迁移:
泰国佛教功能的迁移是随着其世俗化进程而日益发生的,是佛教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佛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泰国小乘佛教深受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其神圣性功能主要是祭祀功能,其世俗功能主要是为维护王权,神话王权,证明统治阶层的合法地位,但随着佛教世俗性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不断发生着迁移。一开始的祭祀功能已经大大减弱,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大大地彰显出来。
泰国佛教政治功能的凸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西方国家的入侵,周边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求在政治角逐中获得一席之地,小乘佛教在泰国被奉为国教,他在全民精神維系方面的作用无以伦比,统治者改革宗教,把宗教组织纳入政治官僚体系,更有利于笼络人心,形成上下一心,抵制外来入侵的局面。除了统治者的强制性改革,一部分僧侣也以积极入世的心理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一部分僧侣为追求民主而积极投入到游行示威的队伍中去,而一部分僧侣却极力支持军政府的统治。边远山区是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也是僧侣威望最高和口碑最好的地方,在防止共产党入侵的过程中,统治者就看到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僧侣去到边远山区去弘扬佛法。
在如今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每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经济建设成为了每个国家的主要任务,泰国的旅游业在外汇行业中首屈一指,而泰国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的也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泰国可谓是村村有佛寺,镇镇有庙宇,寺院建筑成为了泰国一道美丽而祥和的风景,成千上万的游客也因此慕名而来,佛教旅游业为泰国创造了巨大的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精神消费日益凸显出来,旅游成了人们节假日的第一选择,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都成了人们的消费热点,佛教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经济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泰国佛教世俗化与社会功能迁移之间的关系:
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为适应世俗生活的变化在教义教理以及组织制度方面做出相应地调整,以适应世俗生活,泰国佛教的世俗化与泰国当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泰国佛教的世俗化使得泰国佛教的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同时,佛教社会功能的迁移正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表征。
参考文献:
[1]罗惠翾.宗教的功能——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5:3
[2]姜立剛.论泰国佛教世俗化趋向[D].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05:1
[3]张志平. 泰国佛教的政治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