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意象”为名 行发展思维之实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r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思乡为主题的三首羁旅诗词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思乡”。三首诗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作品中是经典中的经典,可供探究的方面很多,如意象、炼字、情感、场景环境描写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操作的便利性等,我们选择“意象”来探究,以期达到学生深度感受思乡之情并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我们选择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明月”,张籍《秋思》的“秋风”和“家书”,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故园”四个意象。
  以搜寻诗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搜寻到尽可能多的包含有相同意象的诗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搜寻含有“明月”“秋风”“家书”“故园”的诗句。搜寻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回忆自己曾经学过、读过、见过、听过的诗句;二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在网络上以“明月”“秋风”“家书”“故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寻相关诗句;三是由教师直接把包含有“明月”“秋风”“家书”“故园”的诗句呈现给学生。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都是在寻找含有相同意象的诗句。从思维形式来看,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特别是第一、二种搜寻方式更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但第三种方式在特殊情况之下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操作上也更便利。
  以筛选诗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在搜集好之后,需要进行整理,这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剔除无关诗句,保留反映思念家乡的诗句。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特别重要,学生的积累量不够,对没有学过的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指导学生挑选诗句时,要紧紧围绕诗句有无反映思乡之情这条标准,符合则留下,不符合则删去。这一步骤从教学内容来看是挑选诗句,实际上学生的聚合思维从始至终都要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聚焦能力。
  以探究意象内涵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发现法,让学生探究某一意象的思乡之情是如何通过某一物象表达出来的。下面以“明月”“秋风”“家书”“故园”四个意象为例来说明。
  如“明月”这一意象,让学生通过回忆进行联想,学生很自然地能够想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可联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各诗句的内容来看,诗人在写到到“明月”或“月”时,都习惯于和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联起来,李诗把“望明月”与“思故乡”并举而明言其故园之思;张诗、苏诗以自己与家人远隔天涯共赏一轮“明月”,即“共此时”“共婵娟”来遥祝家人的平安幸福;杜诗想象奇特,试想“明月”何曾有故乡明而他乡暗之理,但正是这种异想,表达了对故乡的亲近,以此来抒发对故园家人的怀念之情。课文《泊船瓜洲》以“明月何時照我还”直抒胸臆,明月你什么时候能够照着“我”回家,回家与亲人团聚。
  以“秋风”意象寓意思乡之情,可以联想到《世说新语·识鉴》里的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秋风”与乡情是有天然联系的,秋风一来万叶飘零,所谓落叶归根,也算是叶的“回家”之旅。张季鹰见秋风而想到秋季里故乡之菰菜羹和鲈鱼脍,这是生根于生理味觉的乡情,随时都会因与故乡的人、事、景、物而触发。叶绍翁旅居在外,孤独而寂寞,秋风一吹更能体会飘零之感,一回神自然能想到故园亲人的温情。张籍《秋思》“洛阳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正与叶绍翁的境遇相似。
  以“家书”意象寓意思乡之情,可以联想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也可联想到另外一些诗,虽然用的是“乡书”,但意思和“家书”一样,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家书”“乡书”都是写给家乡亲人的信,思乡之情不言而自明。
  以“故园”意象寓意思乡之情,可以联想到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两首诗都以“望故园”“打听故乡”的字句入诗,以一种关切的心情对家乡倾注着无限眷念。而纳兰性德《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一种反面的情景来表达对故园的怀想,因身处风雪之地,夜不成寐,思念之情由此而生。
  三首古诗通过“明月”“秋风”“家书”“故园”四个意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触碰到学生心中最柔软的内心世界——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发散性思维是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让学生把思路打开,由一个点“想开去”,达到“思通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聚合性思维是解决一类问题所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是求同。
  “发散”与“聚合”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没有发散,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进行“聚合”,更谈不上要用发散得来的材料进行探究了。只有“发散”而没有“聚合”,就会使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成为一盘散沙,不能发挥其价值,使得“发散思维”的努力功亏一篑。
  以“发散”和“聚合”得来的材料,还必须进一步进行加工,以探究这些意象材料与思乡之情的关系,这样的建构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就好像是给了学生一大堆的砖石材料,要学生去修建一所房子,怎么修,最后建成了一所什么样的房子是学生创造力的结果。也许学生修建的房子不好看,也许学生修房子的办法很笨,但只有学生自己去修建,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思维培养的课堂实践研究》提供资助,课题批准号:2017-22-541。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荣隆镇中心小学(402460)
其他文献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它与语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需要,巧妙地借“问”思辨,激发学生问学意识,以问促学,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以问引思,激活思维张力  借问思辨首先需要激活学生思辨张力,让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为课堂思辨活动提供支持。因此,教师要善于借“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维参与进来。如何以问引
期刊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尤其是作者那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学生细细品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学习到作者描写景物,表达情意的写作方法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期刊
微写作是针对学生生活阅历少、选材范围狭窄、写作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而兴起的一种独特写作训练方法,人、事、景、物、情、感等素材都可入文。“微写作”语言精练,篇幅较小,情感细微,切入点低,但所谓“微言大义”,微写作和常规作品一样有思想,有逻辑。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开展微写作训练以不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呢?  一、细致观察生活,在生活记录中创作“生活微感”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初步骤一
期刊
支架,顾名思义就是起着支撑作用的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效搭建阅读教学支架,则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特点,从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受到启发,通过模仿、借鉴、迁移等形式逐步掌握表达方法。结合学生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搭建了一些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写作方法,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下面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对中年级学生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选编了3篇课文,旨在学生把握课文情节以后,能把课文内容详略得当地简要复述出来。复述是学生通对课文理解以后把故事内容再讲述出来,是要恰当地加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独特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以后再次表述出来。下面就以此单元中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
期刊
科普类课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虽然没有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但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简洁,表达形式的多样,说明方法的丰富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解科学概念而忽视其它内涵的话,就难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策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  一、角色拟人化,让课堂充满童趣  统编教材中的科普文大
期刊
追问是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抓住时机展开追问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冲击,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思维之中,并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形成丰富学科认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深入文本展开研读,能够做出更多问题预设,变换主体设计追问,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契机。  一、深潜研读,适时追问  追问是教学问题操作的一种形式,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深入到文本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这样
期刊
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不仅依循着语文内在的知识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指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和训练要点。部编版教材进入高年级之后,每个单元常常设置不止一个语文要素。  很多教师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各自为阵,缺少必要的联系,比如,首先,部编版教材六下第四单元就设置了两条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其次,“阅读相关资
期刊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的文本内容,因为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精准设问、创设情节、演绎设计、创编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具体想象中建立学习认知。想象是童话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这是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合理运用想象手段展开教学调度,能够生成更多教学亮点。  一、精准设问,调度生本想象思维  童话有丰富的情节,也有典型的人物形
期刊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有着课堂激情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激情过度、激情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暴露了对于教学激情及其作用的误读,也体现了对于课堂语言艺术求而不达的困惑。为此,我们有必要慎重地厘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情艺术的定位,准确把握激情艺术的方向和尺度,既能做好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导演”角色,也能充分凸显学生在激情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本中跳动的脉搏。  一、激情是一团火,温暖而不炙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