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看到美国哲学家丹尼尔·科顿姆的著作《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不禁吓了一跳。这是对我教育思想的一次根本性的颠覆。“这是不可能的。”我下意识地说。可是,分明有几种声音同时在我耳边响起。“为什么很多教育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为什么教育是受争议最多的一种职业?”这难道不正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吗?
虽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随意塑造。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律师、医生、科学家、工人甚至乞丐和盗贼。但是华生毕竟没有成为一名教育家,更没有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的确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能够教育好,的确没有培养出很多的美术家(本人教学美术),的确常常自责究竟教会了孩子什么,的确会出现很多无解的教学事故……教育给我的茫然并不少。
在我们的周围也的确会出现很多尴尬的现象:为什么一位在管理学生中焦头烂额的老师,却写出了一部畅销书《如何管理差生》。为什么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的班级,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为什么问及一位诺贝尔获奖的大师,究竟对哪个年段的教育印象最深,回答却是幼儿园。这样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难道教育就是如此“无用”吗?
教育无用在何处
于是我循着作者的笔迹,叩问着教育的无用。
作者说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为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于是我寻找这样的学科,的确不少。正如当年李岚清副总理曾经说的那样,一些学科把简单易懂的知识教复杂了。正如鲁迅所说,“你不说我倒还清楚,你一说我反而不清楚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了实用性。教育降低了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于是我寻找这样的事例。确实,在我们周围不乏某些经过了十余年教育的莘莘学子,却高不成低不就,还在家里啃老。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过,多读书是可能出现“书蠹头”的。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看看一名小学生的理想:当主席、商人、科学家等等,何样的丰富多彩。可是等到大学毕业以后,怎么却成了找个稳定的工作并拼命赚钱买房呢?为什么我们的理想遗失在了学校呢?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例如,一名教师上课讲《和平鸽》,在欣赏完了一组图片之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和平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没有什么感受。”老师说:“应该送你到科索沃去感受一下。”试想,当我们把令人震撼的事情变成课本中、课堂上的“廉价商品”时,是否还能够真正唤醒师生的人性。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如果一名文学爱好者,让一位读者标出那些语法错误,他还想成为“巴尔扎克第二”吗?如果一名绘画天才,让一名欣赏者打上分数等第,他还愿意做“中国的毕加索”吗?如果我们让教育变得如此机械,还能出现它的鲜活吗?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变得意志消沉。教师整天绷着脸令人扫兴。可是再一想,教师就那么吝啬自己的脸部表情吗?教师愿意牺牲自己的“教育幸福感”吗?显然不是,可是看看那么高的社会要求,那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们还愿意承担“微笑”的风险、“快乐”的代价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身体虚弱。这一点不用我们深谈,大部分教师都感同身受。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变得自命不凡。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有的教育家会把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公布于众。现在我知道了,除了自命不凡,他们一无所有。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沦为奴仆——知识的奴仆。例如我们从小在课堂上接受的对时间的定义,它是不能倒退的。可是,如果爱因斯坦受到了如此的束缚,还能够创造出相对论吗,还能推导出时间可逆的真理吗?
教育无用,他让我们陷入贫穷。看看我们的周围,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言论,大学生为小学生打工。为什么,《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如此叛经离道的人物反倒能成为物质的富翁?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了教条主义。《读者》上刊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跆拳道冠军和一个普通的路人打架,结果冠军惨败。原因是跆拳道规定不能踢人头部,而自己脑袋却挨了他人一记重拳。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前不久校园网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不当教师我们能够干什么?结果很多老师无语,最后只得承认,如果我们不当教师,什么也干不了……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成为骗子。例如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构图饱满吗?为什么我们明明不能把握的知识,偏偏要言之凿凿呢?
……笔者一边看书,一边回想自己的教育现实,有些汗流浃背了。
教育的本质是无用的吗
作者从教育与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等六个方面的关系,谈了教育的本质是无用的。
教育与人性无关。作者列举了海德格尔的事迹,他一方面肯定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业绩,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法西斯的排犹话语”,认为海德格尔的行为改变了他的言语方式。作者写道:“成长于20世纪后半叶的我们这些美国人都知道,处于政治当权地位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消灭平民百姓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对人性的背叛揭开了高等教育的序幕”的观点。
教育与爱无关。作者认为爱的概念只能凭借其无用性才能看到其功效:“‘我爱你’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希望证实任何东西。”确实,爱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但是我们在教育中有很多的“爱”是有代价的。要知道:我们对于学生付出的“爱”是以“恨”为背景的。如果我们说,这位同学坐得最端正,是因为其他同学没有坐端正。只有如此的爱,学生才能感受到爱的“巨大”。试想,如果每个同学都坐得很好,你这样说,学生是没有任何爱的感受的。因此,我们说“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是否就是悖论。
教育与美无关。作者认为“教育麻痹了我们的才能,而原始艺术又把它们唤醒了。”的确,“艺术是可以教的吗?”一直成为艺术教育的难题。很多专家认为艺术不可以教,“真正的艺术是需要跨越艺术和社会准则的界限的”。齐白石也提出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回顾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例如梵高、毕加索、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沈从文等等,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但是他们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而且,人们对美的定义历来就没有定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是属于艺术还是哲学?是审美经验还是审美心理……美的概念千变万化。因此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解释美的本质,就是因为正是美发现了我们。”
教育与身份无关。作者认为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不能使一个“黑人”成为一名“白人”。
教育与生存无关。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是非暴力行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批判性的,而不是处于危急之中的。他们代表的是所有无法生存的万物,而且事实上,当提到生存时,这也许比毫无用处还要糟糕”。作者说道:“我们是已经被去掉了爪子、拔掉了牙齿的野兽。确实,我们是软弱的。”笔者回顾自己的生存状况,在社会上没有“人脉”,在经济上没有“钱脉”,在身体上没有“旺脉”……的确,我们在象牙塔内住得太久,和社会产生了“距离”。
教育与功用无关。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卡车司机在发生事故时,都会立刻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如果你让一个大学教授面对这样的情景,他只会站在边上看,两手插在口袋里,还觉得恶心”。确实,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情况,几乎每一个教育问题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的创造性解决,甚至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无解”(起码暂时是“无解”)的难题,例如高考、应试教育等等。
最后,作者认为:“我们就应该承认从根本上来讲,教育是无用的。”
“无用”的价值在哪里
在文章最后一节,作者笔锋一转:“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建立一种敬畏的态度。要知道教育并不完全都是增值的、盈利的,如果我们提早教育,是会破坏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如果我们教授不合适的内容,是会让学生黑白颠倒的;如果我们选择不恰当的方法,是会南辕北辙的。古语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我们可以类推,书犹药也,不善读之可以更愚。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犹药也,不善教之可以更愚。只有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我们才不会信誓旦旦地说,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聚精会神;才不会大言不惭,让学生多学点总不会错;才不会正义凛然地宣称,今天学得“死”一点明天才能用得“活”一些;才不会心无愧疚,明明自己不会背诵课文却偏偏要求学生做到……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拥有一种智慧的教育观。只有了解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会建立合理的评价观。用“100分比90分更加成功”这种观点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成果,而丝毫没有看到100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和憎恶,是用对知识的喜爱这个代价换来的。作者认为,也许评价一种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没有产生不满”才是主要的。只有了解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师爱不能代替母爱,书本知识不能替代实践经验。不要试图用狭小的课堂取代广阔的社会,不要试图用教师的尊严代替母亲的关怀,不要试图用六年的教学取代学生60年的未来……学校教育仅仅就是学校教育而已,“力过之而不及”,教育的智慧在于恰如其分的运用。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建立合理的行动观。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承认有许多无能为力之处,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把握学生的大脑机制,正是这种无法把握,让我们时时处于教学的紧张之中,让我们生成行动的智慧,因为我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让师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作者提出“亟需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无用性的方式对所有文化加以质疑,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被功利的机能障碍毁灭”。诚如作者所说,我们教给学生审美知识,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能够有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审美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享受到超越现实的自由。教师之所以据守三尺讲台,不仅仅是成为一名教书匠,而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所说的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就是一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对知识的超越。正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的教育应该发挥这种“无用”的价值。
承认教育的无用性,认识到无用性的价值,才能成就教育之“大”。◆(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虽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随意塑造。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律师、医生、科学家、工人甚至乞丐和盗贼。但是华生毕竟没有成为一名教育家,更没有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的确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能够教育好,的确没有培养出很多的美术家(本人教学美术),的确常常自责究竟教会了孩子什么,的确会出现很多无解的教学事故……教育给我的茫然并不少。
在我们的周围也的确会出现很多尴尬的现象:为什么一位在管理学生中焦头烂额的老师,却写出了一部畅销书《如何管理差生》。为什么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的班级,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为什么问及一位诺贝尔获奖的大师,究竟对哪个年段的教育印象最深,回答却是幼儿园。这样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难道教育就是如此“无用”吗?
教育无用在何处
于是我循着作者的笔迹,叩问着教育的无用。
作者说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为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于是我寻找这样的学科,的确不少。正如当年李岚清副总理曾经说的那样,一些学科把简单易懂的知识教复杂了。正如鲁迅所说,“你不说我倒还清楚,你一说我反而不清楚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了实用性。教育降低了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于是我寻找这样的事例。确实,在我们周围不乏某些经过了十余年教育的莘莘学子,却高不成低不就,还在家里啃老。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过,多读书是可能出现“书蠹头”的。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看看一名小学生的理想:当主席、商人、科学家等等,何样的丰富多彩。可是等到大学毕业以后,怎么却成了找个稳定的工作并拼命赚钱买房呢?为什么我们的理想遗失在了学校呢?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例如,一名教师上课讲《和平鸽》,在欣赏完了一组图片之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和平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没有什么感受。”老师说:“应该送你到科索沃去感受一下。”试想,当我们把令人震撼的事情变成课本中、课堂上的“廉价商品”时,是否还能够真正唤醒师生的人性。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如果一名文学爱好者,让一位读者标出那些语法错误,他还想成为“巴尔扎克第二”吗?如果一名绘画天才,让一名欣赏者打上分数等第,他还愿意做“中国的毕加索”吗?如果我们让教育变得如此机械,还能出现它的鲜活吗?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变得意志消沉。教师整天绷着脸令人扫兴。可是再一想,教师就那么吝啬自己的脸部表情吗?教师愿意牺牲自己的“教育幸福感”吗?显然不是,可是看看那么高的社会要求,那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们还愿意承担“微笑”的风险、“快乐”的代价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身体虚弱。这一点不用我们深谈,大部分教师都感同身受。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变得自命不凡。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有的教育家会把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公布于众。现在我知道了,除了自命不凡,他们一无所有。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沦为奴仆——知识的奴仆。例如我们从小在课堂上接受的对时间的定义,它是不能倒退的。可是,如果爱因斯坦受到了如此的束缚,还能够创造出相对论吗,还能推导出时间可逆的真理吗?
教育无用,他让我们陷入贫穷。看看我们的周围,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言论,大学生为小学生打工。为什么,《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如此叛经离道的人物反倒能成为物质的富翁?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了教条主义。《读者》上刊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跆拳道冠军和一个普通的路人打架,结果冠军惨败。原因是跆拳道规定不能踢人头部,而自己脑袋却挨了他人一记重拳。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前不久校园网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不当教师我们能够干什么?结果很多老师无语,最后只得承认,如果我们不当教师,什么也干不了……
教育无用,因为他让我们成为骗子。例如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构图饱满吗?为什么我们明明不能把握的知识,偏偏要言之凿凿呢?
……笔者一边看书,一边回想自己的教育现实,有些汗流浃背了。
教育的本质是无用的吗
作者从教育与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等六个方面的关系,谈了教育的本质是无用的。
教育与人性无关。作者列举了海德格尔的事迹,他一方面肯定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业绩,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法西斯的排犹话语”,认为海德格尔的行为改变了他的言语方式。作者写道:“成长于20世纪后半叶的我们这些美国人都知道,处于政治当权地位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消灭平民百姓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对人性的背叛揭开了高等教育的序幕”的观点。
教育与爱无关。作者认为爱的概念只能凭借其无用性才能看到其功效:“‘我爱你’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希望证实任何东西。”确实,爱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但是我们在教育中有很多的“爱”是有代价的。要知道:我们对于学生付出的“爱”是以“恨”为背景的。如果我们说,这位同学坐得最端正,是因为其他同学没有坐端正。只有如此的爱,学生才能感受到爱的“巨大”。试想,如果每个同学都坐得很好,你这样说,学生是没有任何爱的感受的。因此,我们说“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是否就是悖论。
教育与美无关。作者认为“教育麻痹了我们的才能,而原始艺术又把它们唤醒了。”的确,“艺术是可以教的吗?”一直成为艺术教育的难题。很多专家认为艺术不可以教,“真正的艺术是需要跨越艺术和社会准则的界限的”。齐白石也提出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回顾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例如梵高、毕加索、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沈从文等等,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但是他们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而且,人们对美的定义历来就没有定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是属于艺术还是哲学?是审美经验还是审美心理……美的概念千变万化。因此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解释美的本质,就是因为正是美发现了我们。”
教育与身份无关。作者认为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不能使一个“黑人”成为一名“白人”。
教育与生存无关。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是非暴力行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批判性的,而不是处于危急之中的。他们代表的是所有无法生存的万物,而且事实上,当提到生存时,这也许比毫无用处还要糟糕”。作者说道:“我们是已经被去掉了爪子、拔掉了牙齿的野兽。确实,我们是软弱的。”笔者回顾自己的生存状况,在社会上没有“人脉”,在经济上没有“钱脉”,在身体上没有“旺脉”……的确,我们在象牙塔内住得太久,和社会产生了“距离”。
教育与功用无关。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卡车司机在发生事故时,都会立刻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如果你让一个大学教授面对这样的情景,他只会站在边上看,两手插在口袋里,还觉得恶心”。确实,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情况,几乎每一个教育问题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的创造性解决,甚至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无解”(起码暂时是“无解”)的难题,例如高考、应试教育等等。
最后,作者认为:“我们就应该承认从根本上来讲,教育是无用的。”
“无用”的价值在哪里
在文章最后一节,作者笔锋一转:“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建立一种敬畏的态度。要知道教育并不完全都是增值的、盈利的,如果我们提早教育,是会破坏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如果我们教授不合适的内容,是会让学生黑白颠倒的;如果我们选择不恰当的方法,是会南辕北辙的。古语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我们可以类推,书犹药也,不善读之可以更愚。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犹药也,不善教之可以更愚。只有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我们才不会信誓旦旦地说,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聚精会神;才不会大言不惭,让学生多学点总不会错;才不会正义凛然地宣称,今天学得“死”一点明天才能用得“活”一些;才不会心无愧疚,明明自己不会背诵课文却偏偏要求学生做到……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拥有一种智慧的教育观。只有了解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会建立合理的评价观。用“100分比90分更加成功”这种观点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成果,而丝毫没有看到100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和憎恶,是用对知识的喜爱这个代价换来的。作者认为,也许评价一种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没有产生不满”才是主要的。只有了解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师爱不能代替母爱,书本知识不能替代实践经验。不要试图用狭小的课堂取代广阔的社会,不要试图用教师的尊严代替母亲的关怀,不要试图用六年的教学取代学生60年的未来……学校教育仅仅就是学校教育而已,“力过之而不及”,教育的智慧在于恰如其分的运用。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建立合理的行动观。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承认有许多无能为力之处,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把握学生的大脑机制,正是这种无法把握,让我们时时处于教学的紧张之中,让我们生成行动的智慧,因为我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确实,承认了教育的无用性,我们才能让师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作者提出“亟需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无用性的方式对所有文化加以质疑,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被功利的机能障碍毁灭”。诚如作者所说,我们教给学生审美知识,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能够有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审美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享受到超越现实的自由。教师之所以据守三尺讲台,不仅仅是成为一名教书匠,而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所说的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就是一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对知识的超越。正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的教育应该发挥这种“无用”的价值。
承认教育的无用性,认识到无用性的价值,才能成就教育之“大”。◆(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