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派“平衡”的美学追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叶诗派是在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诗歌流派,也是少数在九十年代还保留着创作活力的流派。九叶诗派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不得不说与其在诗艺上的追求,创作方法的使用,对诗歌永恒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来源于九叶诗派的诗人“平衡”的美学追求。九叶诗派呼应白话诗兴起时对于诗歌的现代化的提倡,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新诗的现代化。九叶诗派平衡的美学追求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上,个人与社火的结合;二是诗艺上注重各方面的综合。
  【关键词】:九叶诗派;平衡;知性;感性
  一.思想内容上:个人与社会的结合
  九叶诗派兴起发展于四十年代,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乱的年代,民族受到侵略,国内战争不断。九叶诗派中的很多诗人都参与了当时的战争参与战争的个人经历丰富了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意识到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他们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与社会经验融合起来,将自己的创作从个人化情感的表达提升至对整个社会的表现,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诗中看到整个社会心境。九叶诗人认为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仅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也是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它的范围应该是极为广阔的。“诗人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绘,而要通过个人情感和人民情感的统一写出时代的精神和本质。”[1]
  九叶诗派接受了西方现代派的熏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到了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在诗歌上表现上注重自身内心的表现,挖掘个人情绪。九叶诗派也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即诗歌对于个人情绪抒发的功能。但是与浪漫抒情派表现个人的爱情、感伤、忧郁不同,九叶诗派不将诗歌局限于对于个人感情的宣泄,,而是将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从而达到诗歌表现社会的需要。穆旦的诗歌《赞美》塑造了一个贫苦的受难的人民的形象,诗人深切的表现了中国社会中痛苦的人民,通过一系列真挚的描写,将作者心中的悲痛之情也表现出来。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光明的寄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不断的重复,似乎是作者对未来的呼唤,也是在唤起人民的希望。
  辛笛的《风景》是他1948年乘车在沪杭道上做的一首诗,这首诗采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个典型手法“反讽”。诗人在乘车过程中,看到凋敝的山河想到了人民生与死距离那样短,“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2];看到了战争下人民的苦难“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战士的新装绿得旧褪凄惨”[3]。诗人在此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中国此时的本质面貌展现出来,从中看到了诗人痛心疾首的内心。诗人将这首题名为风景,风景本是美好事物的展现,再这里却是在告诫人们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这凋敝的社会就是现状,不能对其熟视无睹,企图以自己的创作唤醒人们冷漠的心。
  二.诗艺上:注重各方面的综合
  (一)知性和感性的溶和
  袁可嘉曾经提到九叶诗人创作中,“力求知性和感性的溶和,注意运用象征和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通过烘托和对比来取得总的效果,借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4]这是强调诗人的创作中在表现现实内容的时候,注重对于现实的思考,将自己的情绪所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九叶诗人的创作实际中,将“思”与“辩”相融合,以此来增强诗歌的深度,提高诗歌的高度。在诗歌中,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深思,以达到一个感性与知性相溶和的程度。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幻想和联想,对比烘托的手法。
  郑敏是九叶诗派里少数的女性作家,哲学出身的她,诗作以沉默的思考而闻名,诗中把沉默作为思考的形式,来表现她对于世界的认识。在《金黄的稻穗》中描绘了一个“雕塑”的形象:“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5]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上,看到田里满是稻穗,“金黄的稻束”就像是“静默的雕像”,由田里的稻穗想到了疲倦的母亲,最后“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人在这里由客观存在的事物生发出了对于永恒的存在的思考,而使诗歌从单纯的对事物的吟咏升华到了思维的高度。
  (二)继承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精华
  九叶诗派诗人与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也有所区别,象征诗派无论在意象的选择还是表现手法上,对于西方的借鉴都有特别明显的痕迹,以至于象征派诗歌缺乏大众的体验感而局限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上。象征派诗歌是早期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的诗人们的学习和借鉴,在吸收和融合方面不成熟。九叶诗派的诗人是在广泛的西方现代诗歌的理论的指导下,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土壤中,从而在诗歌中感受到一种群体的体验。 九叶诗派诗人在诗中既采用中国传统古典意象如“丁香”“月”,也采用西方的意象,一些抽象的感觉如“存在”“生”“死”等。在抒情方式上即继承传统诗歌的含蓄蕴藉,也注重西方诗歌情绪的表达,所以九叶诗歌显得更加的成熟。
  《丁香、灯和夜》是辛笛在1936年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诗意含蓄,意境朦胧,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思念,由思念的情绪而生出想象。诗的开头是对景物的描写:“今夜第一次/我惊见灯下/我的树高且大了”[6]。诗人对于自己的树突然的关注,发现它的“高且大”了,丁香树的带着愁怨情思的情感寄托物,原本熟悉的东西有了能够突然意识到的陌生感,而带来一种强烈的幻象感。以“树”作为象征推进情绪的发展,“花的天气里夜的白色/映照中一个裙带的柔和”[7]。“我”看见花,看见月光下的白色,而联想到远方的伊人,以“裙带”来代人,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表达方式。由“裙带的柔和”而唤起温柔的记忆。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借中国传统的意象丁香树来表达,就营造出了一种含蓄的抒情氛围。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也包含于这中氛围之中“今夜第一次/我试着由廊下探首窗间/绿窗有无声息/独自为主人/描一个轻鸽的梦吗?”[8]窗间无人应,诗人幻化出了另一个自己,表现了孤独寂寞的感觉。诗人在这里流出了空白,让读者去体会这种情感。
  九叶诗派在思想上,把个人的体验与社会时代相结合,将诗人的个人情绪与对社会的深切认识相结合,从而把诗歌的浪漫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让诗歌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在诗艺上,把感性的理解和知性的思考相融合,让诗歌能够从个人的情绪上升到整个人类的体验,而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西方现代派诗歌表现手法,使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不断发展。
  注 釋:
  [1]袁可嘉, <九叶集>序.九叶集[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3
  [2]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3]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4]袁可嘉, <九叶集>序.九叶集[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3
  [5]杜运燮 张同道, 西南联大现代诗抄[M]. 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322
  [6]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8
  [7]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8
  [8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8
  参 考 文 献:
  [1]杜运燮 张同道, 西南联大现代诗抄[M]. 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
  [2]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论[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张岩泉, 论“九叶诗派”的抒情表达方式[J]. 海南师范学报,2001
  [4]张岩泉, 论九叶诗派的意象艺术[J]. 中国文学研究,2001
其他文献
【摘要】:《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通过一位走方郎中的游历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揭示出晚清上至朝廷官吏,下至地方百姓的真实生活。小说中的清官形象尤为印象深刻。他们的“清”仅在于“不要钱”,然其本质与我们所熟知的酷吏、昏官无二致。本文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首先,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形象与小说中的“清官”形象进行对比;其次,具体分析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格调派一脉相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就对于性情与格调的关系问题上,清代格调派与明代格调派的观点截然相反,明代格调派主张格调优先,而清代格调派主张性情优先,给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总结明清格调派各大家对格调与性情关系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格调派观点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格调派;格调;性情  一、明代格调派性情说  明代格调派普遍认为“性情为本,格调优先”。李梦阳
期刊
【摘要】: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们在历代的书法家的经典作品中都能看到王羲之书法的用笔,可见王羲之书法对后世书法家有很大的影响。我在临习《兰亭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兰亭序》的自然之美,精妙绝伦之美,本文从兰亭序书写之自然流露、笔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角度进行鉴赏。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笔法  王羲之,字逸少。在北方出生,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到浙江绍兴生活,其著名作品有《孔侍
期刊
《通往奴役之路》并不是科学论文,而是一部通俗性的著作。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本书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大约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二战固然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的大环境,与此相比,对于理解本书更重要的一条社会环境便在于当时英国国内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  基于这种社会大环境,哈耶克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当时正流行
期刊
【摘要】:老舍先生的《二马》这部作品是他赴英国任教期间所著的三篇作品之一,写的是中国人马氏父子旅居英国所发生的嬉笑怒骂之事。本文着眼点于分析在《二马》这篇作品中,英国作为“他者”的形象,并反观相对的中国作为“注视者”的形象,以及隐藏在背后的作者对中西碰撞下中国出路的探索。简而言之就是着重分析“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性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二马》;英国形象;他者;注视者;互动性  老舍先生
期刊
古今中外,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都有被忽视,也可以说是压制的时期,就现在而言,依然有不少国家女性地位极低,他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即使有,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制。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一印度女明星和总理会面因露小腿而遭惨骂,其实就我们来看,这样的着装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用优雅大方来定义,但是在他们国家的人看来,女性露腿就是一种亵渎,一种不尊重。虽说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习
期刊
【Abstract】:With the history entering the Easter Jin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as the essential of the literati and a kind of artistic behavior, had already included different styles and prese
期刊
【摘要】:大数据指在互联网保留下来的远超出传统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新媒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运算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媒体叙事和对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进行预测报道,满足用户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数据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作用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种媒体纷纷
期刊
【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曹禺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按照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把周公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条不紊的集中在四幕剧内。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
期刊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城市的忙碌和喧嚣,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如机械一般飞速的运转着,与大自然隔绝。独立式住宅设计就是要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融入自然之享受。独立式住宅庭院作为其区别于一般住宅的重要特征标志,往往是独立式住宅项目的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式住宅庭院的空间概念和设计要点,探究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独立式住宅庭院景观设计进行一些学习和探究。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