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中的呐喊者——鲁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战士,鲁迅先生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寂寞;承担;希望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于中国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他的启蒙思想使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中国人逐渐睁开了眼睛,了解当前自己所处的形势,并试着为自己寻找出路。他不愧是“中国最孤寂最忧患最清醒的灵魂”,也无愧于海子“此火为大”的评价。
  鲁迅的启蒙思想的成型与他的留日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留日体验的震惊感和耻辱感这两重因素使他对中国的现状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震惊感使他产生了一种急切的启蒙心态,急于将新的知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传播到中国,而耻辱感则进一步导致了鲁迅启蒙思想的真正成型,这种成型以弃医从文为标志。作为其象征的“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让他感受到体格上的健全不足以拯救国民,思想上的改造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鲁迅对中国人的启蒙离不开他的国民性批判。他将隐藏于社会表面现象之下的丑陋的国民性揭露给人看,以此来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他对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中国人痛心疾首,甚至说出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自序)的话。所以他走上了奔波、呼号之路,使“愚弱”的国民多一点自我认识。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的民族是无法轻易看到或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愚昧無知的。鲁迅先生最初的呼喊往往如一粒小石子投掷在汪洋大海里,激不起太大的波澜,而仇视和攻击的却大有人在。他于是沉痛地认识到“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头发的故事》)。但他依旧选择振臂高呼,在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远行。对那些依旧不试图改变自己而信仰腐朽落后文化的人,他发出了“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的痛斥。他认为“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热风·随感录六十二》)。引导更多的人走上自我改造之路,以此作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第一步。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思想中的“奴性”意识。在他看来,中国漫长的历史其实只有两个时代: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为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提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而这种“奴性”又伴随着“吃人”的传统意识。他意识到“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役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役使被吃掉的将来”。《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不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例子吗?他的甘心被奴役并妄图奴役别人的思想就是最顽固的奴性。这种多年的封建的吃人礼教使人的认识扭曲,也使社会的发展扭曲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切进国人病变或是腐烂长疮的伤口。又像是一位手持长刃的巨人,劈开笼罩着世间的黑暗,让人看到光明之路。
  在这样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鲁迅必定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使人犹如身陷荒原,就像鲁迅先生自己说的:“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但是这寂寞是自己的选择,就如《孤独者》里的主人公一样,“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人的一生”。这种寂寞犹如野兽的单独,而不是像牛羊似的结队,是力量的积蓄,而不是软弱者的联合。在这寂寞前行的道路上,他领悟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伤逝》)。鲁迅先生的寂寞是充满战斗性和力量的。他的寂寞是对前进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众多人的明天的深思。
  作为一个时代的呼号者,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承担精神扛起启蒙的旗帜,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唤醒人们前行的勇气和斗志。他以笔为枪,向着愚昧开战;以己为柴,点燃火焰,驱走噬人的黑暗。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他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山,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他不会为曾照过别人的路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他的这份谦和是为了迎接更明亮的光和更美好的未来。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这才是进化之路。他愿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就是在为国人开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路,从满是荆棘的地方开辟出路,好让更多的人在梦醒后有路可走。他一直在前行的路上,即使是鞋不覆足,即使是受了伤,流了血也决不停下脚步,走在明与暗之间,黄昏与黎明之间,生与死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这是一条韧性战斗的路,他选择生是因为“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孤独者》)。
  作为鲁迅先生心灵写照的《野草》于绝望中包含着希望。他曾告诫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他鼓励青年:“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热风·随感录·六十三》)。他就像秋叶里那个瘦的诗人告诉凋谢的花一样告诉青年:秋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将唱起春词。他希望中国的青年满怀希望的去为明天努力、奋斗。他“不愿意他们都如同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鲁迅先生清醒的灵魂让他产生了对国家民族深刻的忧患意识,也让他走上了孤寂的人生道路。而对于这一道路的选择又使他的忧患更为深沉,使他更清醒地坚守这条启蒙之路。我于是在百年之后似乎还能看到他那深邃望向未来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鲁迅. 鲁迅全集[M]第一卷.人们文学出版社,1981.
  [2] 鲁迅. 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 鲁迅. 野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娜(1995—),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文学学士,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其他文献
《通往奴役之路》并不是科学论文,而是一部通俗性的著作。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本书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大约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二战固然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的大环境,与此相比,对于理解本书更重要的一条社会环境便在于当时英国国内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  基于这种社会大环境,哈耶克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当时正流行
期刊
【摘要】:老舍先生的《二马》这部作品是他赴英国任教期间所著的三篇作品之一,写的是中国人马氏父子旅居英国所发生的嬉笑怒骂之事。本文着眼点于分析在《二马》这篇作品中,英国作为“他者”的形象,并反观相对的中国作为“注视者”的形象,以及隐藏在背后的作者对中西碰撞下中国出路的探索。简而言之就是着重分析“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性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二马》;英国形象;他者;注视者;互动性  老舍先生
期刊
古今中外,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都有被忽视,也可以说是压制的时期,就现在而言,依然有不少国家女性地位极低,他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即使有,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制。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一印度女明星和总理会面因露小腿而遭惨骂,其实就我们来看,这样的着装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用优雅大方来定义,但是在他们国家的人看来,女性露腿就是一种亵渎,一种不尊重。虽说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习
期刊
【Abstract】:With the history entering the Easter Jin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as the essential of the literati and a kind of artistic behavior, had already included different styles and prese
期刊
【摘要】:大数据指在互联网保留下来的远超出传统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新媒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运算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媒体叙事和对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进行预测报道,满足用户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数据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作用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种媒体纷纷
期刊
【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曹禺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按照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把周公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条不紊的集中在四幕剧内。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
期刊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城市的忙碌和喧嚣,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如机械一般飞速的运转着,与大自然隔绝。独立式住宅设计就是要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融入自然之享受。独立式住宅庭院作为其区别于一般住宅的重要特征标志,往往是独立式住宅项目的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式住宅庭院的空间概念和设计要点,探究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独立式住宅庭院景观设计进行一些学习和探究。  【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是在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诗歌流派,也是少数在九十年代还保留着创作活力的流派。九叶诗派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不得不说与其在诗艺上的追求,创作方法的使用,对诗歌永恒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来源于九叶诗派的诗人“平衡”的美学追求。九叶诗派呼应白话诗兴起时对于诗歌的现代化的提倡,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新诗的现代化。九叶诗派平衡的美学追求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上,个人与社火的结合;二
期刊
【摘要】:文学艺术旨在借助复杂的形式技巧讲故事,艺术性的打破时间的自然时序,创新文本内的交流语境,用多重叙述视角打破事物的正常组合,拼接一个基于逻辑和因果关系之上的结局演变过程,从而增加阅读困难,呈现小说新奇陌生的面貌。本文将以雪漠的小说《野狐岭》为例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叙事技巧营造小说故事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野狐岭;雪漠;陌生化;叙事角度;  《野狐岭》是雪漠在“大漠三部曲
期刊
【摘要】:格调,本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普通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经由了由单独使用、连字组合使用,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使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格调”内涵不断充实直到逐渐确定。  【关键词】:格与调;“格调说”;明七子  第一节“格”与“调”  格调作为一个词语连用,并进而与复古派挂钩,成为复古派的理论旗帜,始于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在此之前,用“格”或“调”评价诗人诗作,大都是分开使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