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自控能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他们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归结起来,后进生的形成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如不良的家庭教育,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歧视等。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表现出思想品德不高、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健康不全、学习成绩不佳等特点。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来说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办法来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呢?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学生是处于长身体,接受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后进生”除了具有同龄人的身心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 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二)对立情绪和疑惧心理较重。
  (三)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
  (四)重感情,讲义气。
  二、对后进生的转化方法与措施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后进生”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想要转化“后进生”,必须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心。
  (一)了解“后进生”,建立情感
  “了解是建立情感的前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结识学生,有目的地接近“后进生”。如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笑谈;做各种游戏时,有目的地坐在“后进生”旁边。看似无意,其实用心良苦,用师生欢乐的气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了解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侧面了解、面对面谈心、共同游戏、家访------掌握“后进生”的心理动态,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
  (二)、尊重“后进生”,巩固情感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请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近亲人的时候,他的痛苦会在心里留下很长的痕迹。好比说,一场大雷雨过去了,闪电击坏了一棵高大的橡树,狂风吹折了一些树木。虽然大雷雨过去了,又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可是大雷雨留下的痕迹,还将持续很久地提醒人们想起它。”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因此教师要以诚待人,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后进生”,避免挖苦和讽刺他们,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说某一个“后进生”的缺点,诸如“蠢、笨、脏”、“不可救药”、“榆木脑袋”等等。要恰当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和鞭策他们进步,使他们觉得你可亲可敬。这样就能巩固师生的情感,增强“后进生”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后进生”,深化情感
  “认得性格总是多层次的。高尚的人也有那么一点点隐秘俗气的一面;恶劣的人,有时身上也迸发出那么一束善良的光芒------”,“后进生”身上也时常有灿烂耀眼的光,尽管时间不持久,但如果教师善于捕捉,抓住时机表扬、鼓励、鞭策其进步,就会深化师生的情感。
  (四)、帮助“后进生”,保持情感
  学习生活中,“后进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思想波动起伏比较大,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帮助,教师此时就应该“雪中送炭”,以解燃眉之急,这样,会使师生的感情“锦上添花”。
  李明旭同学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代表,星期天放学回家,不慎把左膀摔伤成骨折,急需在家养伤,本来成绩不好的他就产生了辍学的心理。我及时了解了情况和他的心态之后,在第一时间就去家访看望他:“安心养病吧,老师和同学都希望你早日回校呢”。我一边安慰一边给他补课。一天晚上下雨,我在去不可的途中摔了一跤,沾了一身泥,他看在眼里竟然感动得哭了:“老师,我不想不念了,我一定好好学习来报答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到深处语有音,爱至心底行无声”。
  从那天起,我每次给他补课,他听得都非常的认真,并做好了学习笔记,慢慢地他也喜欢和我交谈了,后来回到学校后,也愿意和大家说笑了,他不但改变了自己孤僻的性格,而且最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以全班第十名的好成绩。
  (五)、温暖“后进生”,发展情感
  每名“后进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员,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创造环境,使“后进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以此激励其奋发向上,发展师生情感。
  李明旭同学在家养病的三十多天里,我把我班的同学变成几组轮流去看望他,和他谈心,给他补习功课,消除他的烦闷。回校后,我又特意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出乎我的意料,一项孤僻的他竟然和同学们唱起了《我要快乐》这首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当时的情景我至今依然记得,很感动、他哭了,深深地给我们鞠躬,我想,这难道没有体现出师生的情感吗?
  爱是心灵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为了“后进生”的思想转变,我们必须付出一片真诚的爱心。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被提出,并且很快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人类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更是一种新的观念。“终身教育是正在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观念”。  一、自主课程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现在社会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一直是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下被动的学习,不会自主学习,这样,终身教育就没有办法顺利实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参观、访问,实践活动等,他们感受最深刻,情感最丰富,兴趣最浓烈,最容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露出来,在新课标下该如何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使作文与生活有机结合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离开了生活,就不能掌握必备的写作素材,也就不能把文章写好。我
期刊
进校时,我所任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排名第八第九,差点倒数第一(本年级共十个班)。开第一次家长会时,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很多家长摇着头,带着无尽的遗憾口气和无奈的神情说:“我家小孩怎么分在这样一个差班呀……”“差”字说得特别重,砸在我的心上也特别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采取了六种办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让这些办法运用时有据可依并行之有效,我召开班干部会,让他们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
期刊
班主任工作只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推进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有益社会,才能使教育迈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不论是什么领域,我们都应当谨记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这才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顺之则有益于教育,逆之则会影响甚至阻碍教育前进的步伐。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用心去体会,你将发现你的人
期刊
词,从本体上来看,原是诞生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文学,但从词转入文人手中后,俗性便减雅性趋强。北宋的文人作者中,很多人一方面写作“骚人墨客”的雅词,另一方面也仍然继续写一些近乎俚语的俗词,但却是雅归雅、俗归俗两不相关。在宋代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中,柳永则俗胜于雅,李清照就称他“俗语尘下”;周邦彦则雅胜于俗,史称他“典丽精雅”;真正能够做到化俗为雅
期刊
年级长负责制是各中学普遍推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年级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做好年级德育工作,对于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开展年级德育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班主任队伍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全体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些老师对学生重教学,轻管导,不想做班主任,
期刊
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勉强去写,往往也是随意编造,敷衍成篇。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加强体验和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加强体验和积累呢?总的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一、鼓励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才能找到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写出感人的文章。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激情  让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都会留心这段话,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写出生活。  一、周记不限文体,让学生有话可说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
期刊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写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条理清楚,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以丰富表达的内容。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语文教师经常听公开课、示范课,很少有老师选作文教学,除非是被指定。就是被指定上了,课堂上也不可能完成写作,最多只是完成一个片段,所以,也起不到观摩的作用,交流起来也有难
期刊
我在给学生批阅作文时,常常写 “太笼统”“不具体”“不生动”“不形象”一类的批语。究其原因,就是作文中缺乏精彩的细节描写。  描写,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一种表达方式;从文学角度讲,是一种表现手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艺术,从表现生活的方式上看,他不同于绘画和雕塑,也有别于音乐和舞蹈。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不能叫人直接地眼观、耳闻、手摸、身触,它只能通过语言这个媒介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表现就得依赖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