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成资源”把课上扎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因而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于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学生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馈和利用,以更好地达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九加几”一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活动中生成资源的反馈,谈前后两次教学设想和运用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九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对基本的加法运算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进位加法是第一次接触。教学时,主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凑十法”,同时关注学生对9加几方法的不同解读,特别是比“凑十法”思维层次更高的方法。
  第一次教学:
  师(出示:草地上有9只小兔,又跑来5只小兔):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知道一共有14只小兔。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从9开始再数5个得到14的。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谁还有别的办法?
  生2:我先想10 5得15,再用15-1得14。
  师:你能想出这种办法真不错,还有吗?
  生3:我是用三角形学具摆出来的。
  师:你能把算的过程摆出来,让其他同学一看就知道是怎么想的吗?
  生3(边摆边说):先摆9个三角形,再从后面的5个三角形里拿出1个与前面的9个合成10个,再用10个加上5个中剩下的4个合成14个。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摆学具的办法很清楚,就是把5分成1和4,9和1合成10,10加4得14。(边口述边板书)
  师:哪位小朋友也来说说刚才是怎么算的?(再跟老师一起说一遍)
  ……
  反思: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建构“凑十法”的过程不再是被动接纳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互动生成的过程。从课堂生成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并非是白纸一张,其中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课上到这儿我感觉蛮到位的,可遗憾的是在新授后学生的“练一练”中,部分后进生总在东张西望、难以下笔,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大错误——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主要是没有把个别、部分学生有价值的生成,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学习、进一步探究发现的资源。特别是生3的方法,没有利用到位。对于“凑十法”这样一种全体学生都应该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部分后进生由于没有完整经历形象感知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因而在最后的抽象概括中,这部分学生显得非常被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产生了不应该产生的“后进生”。
  对于本课出现的问题该如何改进呢?教师到底怎样操作,既能体现课堂是互动生成,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又能使全体学生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实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呢?教学后我与数学组的几位教师针对本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重新调整备课方案,对学生所生成的方法做必要的充实和改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课程实施。
  第二次教学:
  师:根据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这里一共有14只小兔。
  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三角形学具代表小兔摆一摆、算一算吗?
  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得14个。
  师:你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好吗?(生数略)
  生2:我是先算10 5得15,再用15-1得14。
  生3:我是用三角形摆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得到14,现在就让他上来摆给大家看看。(生3在投影上摆)
  师:这位小朋友摆得真好,让我们大家一看就知道9 5得14。下面的小朋友也一起来摆一摆,看看哪些小朋友也能像这位小朋友一样聪明摆出9 5的计算过程。(学生合作摆,并要求互摆互说)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刚才是怎么算的?(让学生完整感知“凑十”的算法,学生都能比较清晰地把“凑十”的过程说清楚)
   师:对了,刚才有位小朋友还通过把9看成10,先算10 5得15,再用15-1得14。他能想出这种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表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种方法与“凑十法”有没有联系呢?
  生4(兴奋地发现):这题也有10,跟“凑十”很像,只是这题的“凑十”是把9看成10。
  师:对呀,这种奇特的方法与“凑十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先把9看成10,10加5得15,然后再思考把9看成10多加了1,最后要从15里减去多加的1……
  再反思:
  从再次改进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来看,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生成资源的发掘与应用,较第一次有了显著的完善,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扎实多了。
  1.尊重学生,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改进后的教学,在尊重学生生成的前提下,明显加强了对互动生成结果的利用,把个体的发现转化成群体共同探究的资源。面对生3想的凑十法,或许有些学生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或许暂时还不知道,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调控,使他们对同伴的发现能进行合理的取舍,重新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使“凑十”的过程更为清晰明了。而暂时不知道的学生因为有了同伴的示范,也体验了一番自己发现创造的快乐,为接下来归纳“凑十法”这一应该让每个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操作感知的形象基础。
  学生的思维从手指开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以必要的形象操作为基础,进而抽象概括出如“凑十”这样的思维过程。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那些反应乃至动作较慢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帮助,需要通过看一看、仿一仿,以逐步达到知识的内化。
  2.张扬个性,深度挖掘生成资源。
  学生是一个个隐藏无限创造潜能的小精灵,我们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手段,在保证全体学生基本发展的前提下,发掘少数优秀学生的奇思妙想,使之得到适度的张扬。如生2把9看成10,再从最后的15里减去1,这是一种假设思维的萌芽,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了不得,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而这种方法与教材中提倡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本质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对这一生成资源教师很好地把握时机给予适当的点拨处理,使课堂活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本课通过两次的改进和试教,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了即时的放大,给予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收到了较好的课程实施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几何直观在数的认识和运算中有重要作用。在教学“除数为分数的除法”时,多次运用几何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  [关键词]几何直观;分数除法;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79-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7页至5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借助實物操
[摘 要]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是培养学生会思维,会观察,会批判,会质疑,会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学会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80-03  数学学习力是指教师有意识地从低年级的精准扶持到高年级的自主开放,通过精心设计
[摘 要]教学“认识因数”时从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切入,可有效降低因数的抽象性,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同时,将因数和乘除法、数轴联系起来,使得因数的本质更突出,教学也更为有效。  [關键词]因数;数轴;数数;概念;感知;实践;整除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2-01  数学教学中,“直观”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
[摘要]“和差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传统教学重点是告诉学生“大数=(和 差)÷2,小数=(和-差)÷2”,缺少过程性的探究。在“和差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从直观地凑数到一一列举再到数学推理建构新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验证、应用的过程,可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和差问题;直观经验;数学推理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任务、问题、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做学习单,促进学生在交流中破解难题,让学生在补充中丰富知识内涵,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小数;大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76-02  《义务教育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將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千克;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定量”和“定性”。其中,侧重行为操作的“定量刻画”,通过问题驱动、知识迁移和对比展示,实现初探激趣、再探体验和深探建构,助推线性理解的发生;侧重思维操作的“定性把握”,通过分类定性和分层定性,实现二维理解和多维联系,助推结构理解的生发。最终,实现探索活动的温度可感、广度可拓和深度可测。  [关键词]深度理解;面积变化;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数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又特别是数量关系、数学公式和数学规律等内容,都蕴含着了丰富的数学模型思想。渗透模型思想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不可忽视的教学使命。以一年级上册“减法”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表象——抽象——内化——建模”四步式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减法;模型思想;
[摘 要]从教材体系上梳理知识点,使前后知识之间形成一条有助于知识同化的知识链。从生活原点出发、从图形本位出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原有知识升华成新知识,逐渐感受到不同图形在不同情形下作图时的共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题复习;高的画法;同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
[摘 要]要想使“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得以实现,教学设计前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儿童的真正学习需求,基于儿童视角适时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适时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的数学素养得到深度滋养,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